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活跃度的有效教学对策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徐婷婷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中学)

摘要

课堂活跃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活跃度反映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度。然而,高中体育教学包含抽象性的理论性知识、单调的技术动作训练,学生往往难以产生对体育知识的热情,进而影响教学效能,不利于体育精神的发展。因此,本文基于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活跃度的意义,深入探讨了高中体育教师提升课堂活跃度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

高中体育;课堂活跃度;教学策略

正文


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学校的教育理念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文化课已然备受重视,但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饮食类型变得丰富多彩,出现了肥胖、运动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高中生的身体健康,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体育作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责任。在鼓励学生加入运动大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一、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活跃度的重要意义

高中体育课堂中,提升活跃度的重要性远超于简单的身体锻炼。它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更是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当体育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便能在运动中释放压力,找到乐趣,进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活跃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更加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从而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体育课堂的活跃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在团队运动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协作能力对日后的生活至关重要。同时,体育课堂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重要场所。在竞技比赛中,学生需要面对挑战,克服困难,这种经历能够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

二、目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1.对于运动技能的教学不够重视

在提升体育课堂活跃度中,部分教师存在对技能训练深度的忽视。这种忽视并非源自对运动本身的不重视,而是在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上出现了偏差。运动技能是学生体能发展的基础,是塑造坚韧意志的重要载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多是对理论知识的过度强调,而运动技能的训练则被边缘化。这种趋势导致学生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入体验。运动技能的习得需要反复练习,当前的教育体系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学生深入探索。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轻视,导致学生的运动能力难以得到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在运动中的参与感。

2. 2.对于体育教学实践落实不足

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不足体现在教学实施中的多个层面。体育教学实践应该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它涉及技能的传授、体能的训练以及体育精神的培育。在实际操作中,体育教学往往被简化为单一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深入了解。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体育教学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体育教学实践还面临着课时安排不合理问题。由于课时有限,体育教学往往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难以深入开展更为深入的实践活动。同时,教学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体育教学的实践范围,使得体育教学实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3.体育教学内容单一且重复

在体育教学,教学内容的单一与重复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现状并非偶然,它反映了当前体育教学中缺乏多样性的一种常态。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传统的体育项目篮球,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新兴体育项目则鲜有涉及。这种固化的内容选择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降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学内容也存在重复性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教学时间紧张等,教师往往难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们经常需要反复学习同一项技能这种缺乏变化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三. 三、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活跃度的应对策略

1. 1.利用前沿科学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为了提升高中体育课堂的活跃度,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现代前沿技术。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播放精彩的体育赛事录像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铺垫。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智能运动追踪设备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表现,让学生在训练中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种即时的反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教师可以制作动作示范视频,利用视频剪辑,将复杂的体育动作分解为简单易懂的步骤,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还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施这些策略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2.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课堂活跃度的关键。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竞赛项目激发学生的竞技热情。在竞赛中,融入团队协作等元素,让学生在比赛中不仅锻炼体能,更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使课堂充满活力与趣味,真正提升体育课堂的活跃度。

以接力赛为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赛道长度、参赛人数和速度要求,使之既具挑战性又富有趣味性。首先,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和场地条件,设定一段适宜长度的赛道,如4x100米接力。这样的距离既能保证比赛的紧张刺激,又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展示速度和团队协作。接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实力均衡的小组,每组四人,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验比赛的乐趣。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速度计时器,实时记录每棒选手的用时,这不仅增加了比赛的科技感,还能让学生在比赛中更加关注自己的表现。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的环节,中途设置障碍物,让选手们需要在高速奔跑中灵活应对,这不仅增加了比赛的难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接力赛的技巧,还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

3. 3.注重培养体育素养,激发课堂活力

教师应明确体育学科的实践性特点,选择与学生兴趣相契合的运动项目,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结合学生体能水平,合理安排运动强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体育品德的养成方面,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设计具有合作性体育课堂,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更能深刻影响品德形成,丰富教学意义。

《圈内比赛》为例,《圈内比赛》活动旨在通过六人制排球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配合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排球技战术水平,掌握正确的排球技能。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圈内比赛》的活动规则,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职责。比赛过程中,教师在场地周围巡回指导,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并给予技术上的建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交流,相互配合。教师还可以适时暂停比赛,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排球的基本技能。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排球技战术水平都会得到显著提升,课堂的活跃度也会明显提升。

结语:综上所述,良好的体育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单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方位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体育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提升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让体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保锋,薛睿 . 课堂活跃度对学习效果影响的量化分析 [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6  59.

[2] 谢德财 . 关于营造高中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有效途径 [J].成功,201811):194.

[3] 胡正华 . 论营造高中体育和谐课堂氛围的新途径 [J]. 成才之路,201811):31.

[4] 郝文进 . 高中体育教学中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J].学校体育学,202016):157  15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