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云研学”实践课的设计与开展——以《藏地密码——西藏自然地理云研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性显著的学科,其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性思维、区域认知能力以及地理实践能力。受限于传统课堂模式,其中的地理实践力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环境下,专注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少真实情境的体验式学习。近几年兴起的地理研学旅行,恰恰为学生走出传统课堂、培养地理实践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也为传统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但由于学生群体性外出存在诸如路途、经费、安全等多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因此笔者开始思考如何将户外地理研学旅行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一次大胆的创新与融合,尝试开展地理“云研学”实践课系列。
一、设计背景
笔者所任教的广东汕头华侨中学针对高一高二级学生开发了六大系列共3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其中的《地质地貌研学与天文学基础实践课程》与学校行知实践社的地理研学团队结合紧密,由学校地理组教师进行地理研学知识的讲授与指导,并且会在适当时机组织学生外出研学考察。
鉴于笔者曾于2016年至2017年作为广东省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援藏支教一年。在西藏工作生活的一年中,积累了西藏地区较丰富的视频、照片素材,也曾参与了受援学校关于西藏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的相关课题项目,对西藏地区自然、民俗、文化等情境素材与地理课堂相互融合较为熟练。
考虑到西藏与广东相距甚远且自然环境条件特殊,普通的学生研学旅行较难涉足,而学生对神秘而多样的藏区文化兴趣浓厚,关于西藏地区的地理知识原理或以藏区为区域背景的地理习题也多次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笔者决定借助校本实践课这一平台,将相关情境素材进行串联,以一个“游客”的身份,与学生一同开启“云研学”之旅,一同欣赏和了解神秘的藏区风光民俗,也一同思考讨论相关的地理问题。
二、主题内容
本节课以西藏地区为背景,图片素材取自拉萨市、林芝市、山南地区、那曲地区等,内容展示与问题讨论涵盖气候、地质、水文、植被、自然灾害、农业、交通、传统民居等地理要素,涉及诸如山谷风原理、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流水地貌的形成与演变、地质地貌对交通线路修建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太阳视运动规律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原理,穿插西藏民俗文化介绍、高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介绍,也结合西藏位于中印交界的特殊位置进行国家领土主权意识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既培养学生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性思维进行问题辨析,切实提高地理实践力,又实现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综合效果。
三、过程开展
本课例根据虚拟研学路径安排,结合研学准备与开展的基本原则,分为四个课时对以下四个主题进行模拟实践:
1、进藏路线选择
利用地图和旅行社广告材料对西藏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进行展示与介绍,让学生对西藏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发研学的兴趣,进而抛出问题:“去西藏研学旅行,第一站目的地是藏东南地区的林芝市,可以选择什么类型的交通方式?选择的理由是什么?”,该问题主要引导学生调用“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与特点”知识模块进行思考和分析,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探讨后得出初步结论——“可通过公路自驾游、普通铁路以及航空等三种方式前往”,并进一步阐述交通方式选择的依据并做相应记录。
根据学生上述问题的讨论结果,用照片分别展示公路自驾游、普通铁路以及航空等三种交通方式。关于公路自驾游的选择,主要展示川藏公路(318国道)最经典的怒江72道拐,抛出问题:“结合公路所在位置,思考为何该段公路需要修建成‘之’字形?”让学生查阅西藏地区地形图,调用“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知识模块进行思考分析,并在讲解过程中以亲身经历讲述藏东南地区干热河谷对公路自驾游的挑战与考验,引发学生对藏东南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的进一步思考。关于普通铁路的选择,主要展示青藏铁路和川藏铁路两条主要的进藏铁路线,通过实景照片展现青藏线沿途的自然风光与铁路桥的建设场景,抛出问题:“为什么川藏铁路的修建难度更大?”让学生查阅西藏地区地形图,调用“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知识模块进行思考分析,紧接着抛出问题:“青藏铁路为什么要设置铁路桥实现以桥代路?”引导学生的思考聚焦点跳出地形影响因素,拓展至气候、生物等影响因素上。关于航空方式的选择,笔者通过实景照片展示林芝米林机场的位置(位于雅鲁藏布河谷河心沙洲上),重点介绍其为全国起降难度最大的机场,通过机票照片和航班安排列表抛出问题:“林芝机场为何航班起降均为上午时段?”该问题难度较大,学生须调用“山谷风的形成与转换”以及“航空港(机场)修建区位条件”两大知识模块进行综合思考分析,逐步引导学生结合机场位置与山谷风对飞机起降的不利影响进行思考,最终得出结论:“上午时段为一天内山谷风(侧风)最弱的两个时段之一,且该时段为白天,能见度高,起降安全性高”。
2、气候高反应对
结合课堂伊始学生的畅所欲言,大部分学生对西藏研学之旅最大的顾虑是“担心出现高原反应”和“担心气候条件复杂容易晒伤和冻伤”,该部分主题主要研讨如何应对高原反应和高原气候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做好高原研学的相关物资准备。通过展示林芝地区与拉萨地区的海拔差异,介绍高原反应的成因以及通过亲身经历讲述高原反应的具体症状,抛出问题:“高原反应为何冬季、夜晚更明显?”该问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物知识特别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进行相应思考,在讲解过程中提示学生“在拉萨的高原反应会比在林芝的严重”以引导学生思考海拔对植被类型、植被数量的影响,从而最终得出结论:“冬季较夏季植被数量少、夜晚较白天植物主要以消耗氧气的呼吸作用为主,故空气中氧气含量低,容易出现高原反应。”而进一步补充介绍有效应对高原反应的相关做法和保障措施,拓宽学生认知广度。
关于高原气候对研学开展的影响,首先引导学生调用“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以及“影响昼夜温差的主要因素”等两大知识模块对“青藏高原地区白天晒、夜晚冷”进行思考并得出结论。通过展示林芝地区一天内气象预报信息以及林芝市区全景俯拍图,向学生介绍林芝市位于群山环抱的尼洋河谷地且林芝市夜雨概率很高,抛出问题:“林芝地区为何多夜雨?”引导学生结合重庆地区多夜雨的原因,调用“热力环流原理”知识模块进行串联思考以得出结论。
3、林拉沿途考察
本节“云研学”实践课的地域背景主要设定在林芝和拉萨两大地区,因此首先通过西藏政区图介绍“研学旅途”的位置、距离、范围。首选的热门研学旅行地点是林芝市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沿岸景观,通过展示在林芝郊外雅鲁藏布江沿河公路的多张景观图片,抛出问题:“林芝位于藏东南地区,为何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以及问题:“藏东南地区麦田和青稞田为何多分布于河谷地带?”学生须结合藏东南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是西南季风对降水的影响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的升华和延展:“请分析雅鲁藏布江与其支流尼洋河在交汇处为何在夏季时易出现‘泾渭分明’的现象?”“藏南谷地的小麦不能越冬但却为何能一年两熟?”“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热气球旅游项目每天开放时间飘忽不定,试推测一天中什么时间开放概率最大?”以上几个拓展问题的知识延展性较强、难度较大,笔者选择留给学生用作课后查阅资料和拓展思考。另外,通过展示雅鲁藏布江畔的佛掌沙丘(丹娘沙丘)不同角度的照片,抛出问题:“该地区并非沙漠气候,试判断该沙丘的物质来源以及沙丘的成因?”学生须结合“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进行流水、风力作用的综合考虑分析。
研学场景转移到拉萨地区,通过展示拉萨市区大昭寺附近八廓街的沿街藏族石头屋建筑照片,与林芝地区的木质平房进行对比,抛出问题:“拉萨民居、寺庙为何以石头作为房屋建筑材料?”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民居建设过程中的建材选取、区域背景气候环境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拉萨市区最著名的莫过于布达拉宫,笔者选取经典的人民币50元背面同款拍照点所拍摄的布达拉宫照片进行展示,并结合照片中出现的日影细节,抛出问题:“已知布达拉宫坐北朝南,请推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引导学生结合太阳视运动规律以及日影朝向规律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展示林芝高速公路沿途、拉萨市郊、拉萨西北部那曲地区以及笔者亲历的珠峰大本营等沿途风景照片,根据不同场景海拔的标注与介绍,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拔变化对沿途植被种类与植被覆盖率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印证水热条件对垂直地带性规律的作用与影响。
4、藏区生活体验
本课时的实践背景设定是藏区生活体验,通过展现各种生活场景和细节,带动学生更深层次感受藏区文化和民俗,让学生对西藏地区的区域认知更加生动立体。例如通过展现西藏特色早餐——青稞面+牛肉饼+酥油茶,向学生介绍关于西藏牦牛的生长与利用,引导学生思考诸如“通过牦牛皮毛厚、心肺强、四肢壮,试推断当地的自然特征”“牦牛集中屠宰的季节为何为每年秋季?”等问题,让学生由生活细节联系相关地理原理进行思考。又例如通过林芝地区滴滴打车时的叫车界面,为学生讲述“林芝地区为何多四川或重庆的车辆?”引导学生认识地区人口迁移规律和普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通过林芝街景随手拍,为学生介绍“西藏地区为何多以大型SUV车辆为主?”通过林芝行政区划图,为学生介绍“林芝老城区为何存在‘八一镇’、‘八一大街’等称呼?”“林芝地区距离麦克马洪线、中印边境有多远?”等,培养学生国土主权意识以及认识正确的中国行政边界图。又例如通过介绍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高原药材、藏族禁忌等,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探寻“藏地密码”。
四、授课效果
1、学生研学兴趣提高
通过本次课例的大胆尝试,笔者感觉到学生对“课堂云研学”的兴趣浓厚、接纳度高,课堂研讨气氛非常活跃,部分学生课后反馈自己参与实地研学的意愿较之前增强,愿意带着观察的眼光和探索的思维走出户外,身临其境地体验实地研学的魅力。诚然,“云研学”仅仅是作为户外实地研学旅行的一种补充和尝试,是鉴于疫情当前难以外出、目的地遥远且环境复杂等因素才进行的设计和实施,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寄希望于通过课堂多媒体手段,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研学思想、教授研学方法、体验研学过程以及培养研学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愿意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既学会抬头看路,又能够懂得低头思考。
2、学科核心素养落实
笔者对自己这个课例的定义是:“一节地理味浓厚的旅游体验分享课”,正是因为少了传统地理课堂诸多条框的限制,多了几分旅途分享的轻松和喜悦,少了几分来自课程进度推进的压力,多了几分知识学以致用的满足感,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活动中的思维灵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而这节“地理味”十足的课,也是对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落实的一次综合检验,学生在课堂上沉浸式深度体验了西藏自然人文的方方面面,从对西藏地区略知一二到能调用各种原理知识进行具体问题的综合分析,从一开始觉得研学只是简单的到某地旅行体验,到最后明白研学其实是一场人地之间相互感知和相互了解的邂逅,学生潜移默化中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维度有了充足而深刻的实践,而“云研学”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地理实地考察的魅力和意义,这种对学生地理实践力从思想到行为上的启发和带动显得更为宝贵。
3、学校校本课程发展
地理学科应当充分利用独特的学科魅力,在倡导构建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当今,努力为自身争得一席之地。“云研学”课例的开发不仅是自身教学方式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变革,也是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一种添砖加瓦。通过这类课例的开发,不仅能启发教师同行加入分享型实践课堂的开发队伍,也能感染学生使其学会分享、懂得表达、善于发问、乐于思考。在这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基础上,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充分凸显其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根本意义。
五、评析反思
1、做一名生活体验分享师
地理源自生活又需用于生活,知识来自教材又需跳出教材。很多地理同行有时会感慨教辅材料的素材资源滞后无创意,也感慨探寻情境素材难度大、无灵感。其实最大的素材矿藏正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可能是一张照片、可能是一段视频又或者是一段经历一段故事,学生喜欢有血有肉接地气的地理课,那就势必要求教师给予更多的分享和启发,这种分享型的课堂不仅能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可以学以致用的生活技能。因此,“云研学”实践课的设计与开发经历让笔者觉得,当一名会上课的地理教师不难,但要当一名能让学生愿意倾听而又让自己有话可说的人生导师,更多的是需要注入一剂体验生活、分享生活的精神。
2、深度学习模式的灵感源
当前倡导的深度学习模式,旨在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和控制学习进程,在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学习体验。而本次“云研学”实践课在实际开展中,笔者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其实已经有了在情境问题中进行“沉浸式”体验和感悟的深度学习雏形。在西藏“云研学之旅”过程中,各个挑战性驱动问题的设置都像是课堂的一针针“鸡血”,既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调动学生思维,既贴近核心地理知识又能与生活体验息息相关,既能让学生对个别认知达成共识又能制造概念冲突引发学生激烈探讨。因此,这种基于体验、分享、讨论、总结的课堂模式,或许能给我们在常规教学中推进深度学习带来一束启发的光芒。
3、跨学科研学旅行可行吗
一次成功的研学旅行势必应该给学生带来多层次、多维度的认知提高和视野扩展,鉴于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笔者在筹划本次“云研学”实践课的时候,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更全面立体地传递给学生,而仅通过情境素材就某一地理原理与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与分析,在授课过程中略显得意犹未尽、词不达意。因此,笔者思考着,无论是“云研学”实践课的开发或者是实地研学旅行的开展,是否可以尝试由地理学科牵头,实现多学科联动、跨学科融合,通过STEAM项目的设计,进行室内外跨学科的合作研学开发呢?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地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