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爱上剪纸——浅谈大班幼儿剪纸活动的有效指导
摘要
关键词
大班;剪纸;有效指导
正文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剪纸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还能锻炼幼儿的手筋。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对于纸艺活动中的折、剪等技能比较熟悉。随着脑海中形象的日益增多,对于剪纸应该是胸有成竹。但是,在开展剪纸活动的过程中,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下面笔者就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现阶段问题
案例:在创意工坊开展的剪纸活动中,教师在PPT上出示几张剪纸作品,在简单介绍之后就开始为幼儿演示今天所要剪的图案。因为剪纸图案有些复杂,所以教师一边播放PPT,一边和幼儿按步操作。教师讲解地很认真,几个幼儿却开始悄悄讲小话,教师不得已停下来提醒他们。
(一)大班幼儿对于剪纸接触不多,停留表面
剪纸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特色之一,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主要是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在纸上剪出花纹图案,贴在门上或窗上进行装饰。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幼儿很少再接触到这些传统的剪纸,幼儿园的课程中关于剪纸的内容大多是手工方面,所以幼儿对于剪纸的印象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此外,考虑到幼儿使用剪刀的安全,基本到了中、大班,幼儿才开始使用剪刀进行一些简单的剪纸活动。
(二)剪纸内容超出幼儿现有经验,脱离实际
大班幼儿虽然掌握了基本的折、剪技能,但是如果把这两项技能叠加到一起,幼儿就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了。比如:在《我是小小兵》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开展“五角星”的剪纸活动,需要幼儿先把纸折成原来的三分之一大,然后再斜着剪一刀。很多幼儿被困在了折的这一步,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折,三分之一该怎么理解,该折多大。可见,幼儿对于剪纸中的折这一个技能还没有完全掌握,教师开展剪纸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现有水平。
(三)教师讲解过程单调,按部就班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班幼儿虽然手眼协调逐渐发展,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剪纸活动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些枯燥,尤其在活动过程中还需要长久的专注力。教师按照步骤图和幼儿按部就班地学习,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幼儿走神、讲话的情况。比如:在剪花瓶的活动中,教师先出示几张成品图,然后和幼儿按着步骤图,先折纸,再画出花瓶的形状。幼儿一开始很感兴趣,时间久了就显得兴致缺缺,活动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三部曲,让幼儿爱上剪纸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基于大班幼儿的剪纸现状,笔者提出了“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操作探索”三步走的运用策略,让幼儿和剪纸来个“亲密接触”,多种情境的创设让幼儿沉浸其中,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感受文化的魅力。
(一)亲密接触——营造纸艺氛围
1.作品欣赏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大班幼儿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强,所以教师可以和幼儿欣赏我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丰富幼儿对剪纸作品的理解,让幼儿感受剪纸文化。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在区域和教室中张贴各类剪纸作品,让幼儿和作品来个亲密接触。幼儿通过小手触摸到真实的剪纸作品,在和作品“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对剪纸的兴趣。
2.丰富材料
大班幼儿想法多,操作能力强,所以教师自然也需要提供多样的材料,供幼儿挑选。幼儿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纸艺,感受纸的光滑与粗糙,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丰富多样的创作工具,如:蜡笔、颜料、排笔和记号笔等等,更是为幼儿的剪纸创作锦上添花。比如:在创作《我们都是好朋友》作品时,幼儿可以选择彩纸作为剪纸作品的底,用蜡笔为作品添上五官和头发,让剪纸作品变得生动起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以情增趣——创设多种情境
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感受到了纸艺的氛围,那如何让幼儿慢慢爱上剪纸,进而积极参与剪纸活动呢?陶行知先生在《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中提到:“我们发现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通过不同内容的情境创设,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调动学习的兴趣,释放他们的创造力。
1.故事情境:故事情境创设,就是以绘本故事为载体,将枯燥的剪纸活动巧妙加入其中。幼儿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来完成故事内容,赋予幼儿极大的参与感和自豪感。比如:在阅读绘本《雪孩子》时,故事中小兔子经历大火醒来后,因为找不到雪孩子,所以难过地哭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为小兔子制作一个雪孩子,幼儿通过观察雪孩子的外形,讨论怎么使用对称的方式剪出雪人的身体、纽扣、帽子和鼻子。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把幼儿的剪纸作品和绘本一起放在语言区,让幼儿在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剪纸的快乐和魅力。
2.游戏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幼儿在不断的参与中积极创作,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感受艺术之美。比如:在开展剪纸活动《鱼儿游啊游》时,教师可以说:“哎呀!我的鱼宝宝在哪里呀?我们要去做游戏了。”鼓励幼儿制作鱼宝宝和鱼妈妈一起去游戏。首先,幼儿自主交流自己所认识的鱼,掌握关于鱼的剪纸技巧,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彩纸剪出不同样式的鱼,最后幼儿拿着自己的鱼儿在音乐声中和鱼妈妈一起外出游玩。在这个过程中,师幼、幼幼之间的交流变多了,幼儿与剪纸之间的互动也变多了,在提高剪纸能力的同时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快乐。
3.节日情境: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从书本到生活,这样所学的才是有力量的。”所以在剪纸活动中,可以将剪纸和我国的传统节日联系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既加深了幼儿对民间手工艺文化和传统节日的理解,又为幼儿树立了民族自豪感。比如:教师和幼儿讲解关于中国的年文化时,可以和幼儿说说剪纸的起源和变迁。请幼儿一起来剪窗花、剪鲤鱼装饰我们的教室,感受浓浓年味。幼儿在剪纸装饰教室的过程中,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增加对美好事物的情感体验。
(三)回归幼儿——自由探索创作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教育要教学做合一,缺一不可。”可见,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幼儿开展剪纸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为幼儿创造剪纸的机会,把自主操作的机会还给幼儿,让幼儿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剪纸的技能。大班幼儿逻辑思维有了发展,能够举一反三,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最后完成剪纸作品。对幼儿来说,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剪纸经验尤其珍贵,情感体验也格外真实。
比如:剪纸活动《好朋友手拉手》,这个剪纸作品是由三个手拉手的幼儿组成的,有些难度。教师出示剪纸的图示,请幼儿自主操作,初次尝试这样连起来的剪纸作品,幼儿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鼓励幼儿的同时可以收集幼儿失败的作品,和幼儿一起来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另外,教师还可以请初次尝试就成功的幼儿来分享自己的心得。几次尝试过后,还可以请能力强一些的幼儿去帮助弱一些的幼儿,让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剪纸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丰富体验。
三、展示平台,衍生创作趣味
大班幼儿喜欢创作,展示平台的提供让幼儿能够真实地体验创作的自豪感,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每个幼儿对于自己的剪纸作品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要说,那教师就要为幼儿搭建这样一座交流、展示的桥梁。幼儿在展示的过程中,互相欣赏与评价,从对剪纸感兴趣慢慢过渡到热爱剪纸,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教师在美工区专门设置一块剪纸作品展板,展板的布局和内容全都交由幼儿来布置,每个幼儿都可以自由挑选满意的作品张贴到展板上。此外,幼儿还可以邀请其他班幼儿来参观,在讲解的过程中幼儿获得肯定,提升了他们自己的自豪感和自尊感。
四、本土特色,赋予剪纸特殊韵味
剪纸的历史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区自然有不同的风格。我们的家乡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名,所以在和幼儿开展剪纸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和幼儿欣赏一些我们本地的剪纸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贴近幼儿现实生活的作品,能带给幼儿亲切感。周末时,教师还可以请家长带着幼儿去特色老街走走,感受黑瓦白墙,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以上种种都能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对剪纸文化的传承。
剪纸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够让幼儿在剪纸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民间文化的趣味,进而弘扬民族文化,为他们之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
[2]杨小芳.幼儿园剪纸教学的有效指导浅谈 [J].才智,2019(6): 198.
[3]周丽.趣味剪纸 其乐无穷——浅谈大班幼儿剪纸的组织与实施 [J].教学心得,2019(12):111.
[4]姚文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388-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