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正文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切实降低家庭教育开支。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通过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等方式,在确保学生减负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以来,不仅促使校外培训机构逐步退出市场,而且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但部分教师却依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课改下的发展要求。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关键的时期,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实现知识的全面掌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转变,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特征。
二是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制约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三是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迎合考试的需要,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课本上,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严重影响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制约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是对学生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学校普遍采用以分数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教师仅从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进行评价,这与新课标中提倡的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
五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僵硬,缺少情感交流。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缺少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在《风娃娃》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通过谈话、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再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低,主动性不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的问题。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教师教,而不重视学生参与程度和课堂互动情况,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主动性不足。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频繁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失去了与教师的交流机会,而且还会让他们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策略
为了能够确保学生在课下有更多的时间,家长和学校都希望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此外,部分教师还喜欢用大量的练习题来填充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内容变得枯燥乏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创设出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过于注重成绩,导致课堂气氛十分压抑,这不利于学生成长。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摒弃原有的教学理念,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其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其能够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第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生活化教学。要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就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更多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完成从课本到生活的过渡。例如,在讲授《秋天》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田野观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样既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秋景,进一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落实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由于每名学生的基础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当遇到生字新词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当学生遇到难点时,教师则应当放慢节奏,给予其更多思考与练习的机会。
第四,创设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一理论正好与新课改强调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的环境”相契合。小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且对未知事物充满热情和兴趣,若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缺乏激情,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师应基于小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各感官的良好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进行。例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借助信息技术还原浩瀚的宇宙,让学生对宇宙生命之谜形成初步的了解,再带领学生体会太阳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太阳系的构成,并向学生逐步展示太阳系中的行星以及每个行星的基本情况和地貌,然后引导学生判断观看的这些行星是否有生命。教师创设此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本重难点知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学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在深刻认识到自身责任和使命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语文学科是小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自身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个性差异,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1]刘静静.让教学“活”起来——“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4,(16):165-167.
· [2]夏静.“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学段读写教学策略[J].家长,2024,(15):94-96.
· [3]赵爱红,姚玉霞,何芳.“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的思考[J].甘肃教育,2024,(10):48-52.
· [4]苟兆祥.“以减促升”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4,(05):64-66.
· [5]蔡花.“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J].读写算,2024,(14):38-40.
· [6]辛世林.“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4,(19):56-59.
· [7]班生春.“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4,(13):6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