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图标在大班幼儿自主规则建构中的作用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潘宏锋

昆山市周市中心幼儿园 2153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传统规则教育中的弊端

规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是指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种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在幼儿的社会适应过程中,规则意识是一种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保证,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在幼儿园里,让幼儿接受规则的教育已经成为每个老师的一项重大责任。通过对幼儿进行适当、理性的规范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自觉遵守和维持秩序,并促进其自我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教师在一天的活动中,出于自身的便利和好处,将班级内的大小规则都给垄断并制订出来,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强制性,使得幼儿在实施过程中非常的消极,这与新时代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们的内在感受也不会很好,他们会通过大喊大叫、发泄等方式来表现自己对游戏的不满意。在活动中,我们不用再为规矩“束缚”自己的独立性而烦恼,而是要为他们制订出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自觉地遵守。它不仅能够维持课堂的有序,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幼儿获得真正的独立发展。

在课堂的管理与实际操作中,我巧妙地使用了图标,通过图标的方法来间接地引导幼儿,让他们与外界的互动,促使他们从一种消极的接受型学习向一种自主的、主动的、探究的学习转变,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他们的社会化发展需求。

 

二、图标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作用

尽管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规定,但约束力度还不够大,一些幼儿对这些规则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不遵守这些规定。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我都巧妙地运用了图标,使班级的自治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和有序。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告诉幼儿:多排长队,别推来推去。但幼儿依然可以看到插队和拥挤的情况。可见,我们制定的规章制度对一些幼儿没有约束。而图标的加入,让幼儿变得有条不紊,这比老师们的千百遍的嘱咐和教导要好得多,幼儿能够很好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并且在同龄人中也能够互相监督和提醒。我们的大班级在三层,有很多的小朋友,他们天天下楼进行室外的晨练,因此,学生们的集体上下楼梯成了我们教师每日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出现了一些拥挤、推搡的现象。经过班主任的讨论,我们在上下楼梯上贴上了一个箭头。第二日,我看见很多小朋友都自发地按照标识上下楼梯,极大地杜绝了小朋友上下楼梯的危险,强化了对课堂秩序建设的管控。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自我防护能力。

 

三、图标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作用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在区域活动中,如果让幼儿自己去挑选,经常会发生争夺角色的情况,抱怨不断。就像一个无声的小小教师,无声地扮演着自己特有的角色,借由图标的启示,让幼儿能够自主有序地进行游戏,并能有效地防止因小孩之间的冲突与冲突。所以,我和小朋友们商量了一下每一个分区的比赛规矩,然后让他们用通俗易懂的图标张贴贴在每个分区。在游戏中,每一个区域的玩家数量都是有限的,通常一个区域最多只能容纳两到六人。而幼儿则往往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来进行活动。身为教师的我,经常会对学生们说:“这个区域最多5个人。”或者采取一种死板的“过多,过少”的方法,与有标志的图标结合,更有实用价值。例如:美味美客仅需4名玩家参与,小朋友在贴出的卡牌上绘有四张大大的照片,获得卡牌的小朋友将自己的卡牌插入照片中,填充完毕则代表名额已经满员。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自觉地贯彻和服从,这就使得教师的唠叨变得少了,也表现出了更多的自主权。另外,每个地区都要有相关的规矩,让小朋友们看看自己贴的牌子,以此来提醒和约束自己。图书区张贴着“大嘴巴,幼儿仔细阅读”的标语,要求幼儿与伙伴一起静静地阅读。在美工区内,张贴着“垃圾分类”的牌子,提示幼儿不要随意丢东西,并对不同的物品和材料进行分类标识,以帮助幼儿养成分类的良好习惯。

 

四、图标对幼儿睡眠行为的影响

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我针对班上的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节叫做《我会睡觉》的社会实践课。幼儿在看了别的班级幼儿睡觉的录像后,就他们在睡觉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然后用简单而清晰的记号写出了午睡的规律,并用简单的文字解释来解释。与幼儿讨论,将其粘贴在午睡室合适的地方。如今,他们一进入休息室,就会发现大门左侧墙壁上那张显眼的大嘴巴,就会自觉地保持沉默。如果幼儿在床上玩得很开心,我就会慢慢地靠近他们,让他们看到床头贴着的“平安标志”。就这么,不骂不骂,不吼,一个学期过去了,不知不觉地成了她们的“老师”,让她们懂得自律,懂得了睡觉的规矩。他们所做的图标,尽管很有童趣,但是小朋友能够明白,并且乐意遵循,相比于教师强行规定的规矩,他们更能接受,毕竟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如今,幼儿已经从被动完成变成了积极地接收,充当起了一个“小老师”的角色。

 

五、图标对幼儿早间运动的影响

同时,为使大班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我控制能力,我还将各种运动标示物投入到每日的晨训中。在投掷区,我做了号码牌,幼儿只要看到号码,就会明白丢多少个球就能赢,使幼儿在玩中掌握数量的观念,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教育意义。各种足印及箭头标志,促使幼儿有序地排队,活动。利用各种图案搭配标志,帮助幼儿快速寻找同伴。也有些是三维的活动标志,方便幼儿自主设置,一物多用。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合适的标志可以产生很好的隐性调节效果,可以对训练的规则、线路、起始的距离、区域的划分等进行调节,让幼儿也能参加制订,每个幼儿都能选出自己喜爱的图标,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明白这个图标的含义和功能。

 

六、图标为你的游戏内容挑选好友

除比赛地点混乱外,幼儿在比赛中还会发生争夺角色,分不清自己是谁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幼儿还很年轻,在玩耍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错误。我们在安排比赛之前,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选择的时间,我们在各个游戏区都设置了一个固定的游戏插件,以避免发生争夺角色的现象。有助于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更好地实现了幼儿对游戏的自由选择。

例如,在医疗系统中,我们预先设定了挂号、配药、医生和护士四种不同的人物,然后让幼儿自己画出四个人物的图标,然后将它们粘在了游戏的口袋里,在玩之前,他们会预先设定好自己的数量,然后在进入游戏之前,将自己的插卡插入到哪个符号下,就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其他的幼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挑选一个不同的角色,或者让幼儿在自己的角色中,将相应的游戏卡片悬挂起来。运用游戏插卡这样的方式,让幼儿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参与到这个游戏中的其他幼儿也能够从这个幼儿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若有其他幼儿在比赛中强插一脚,也可一眼看出,方便老师进行观察并适时干预。

 

七、图标--让你更清楚地了解比赛的规律

许多人都以为幼儿的游戏就是“玩耍”,并不需要什么“规则”,但是,就是因为有“规则”,所以游戏的运行才会顺畅,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过去,我们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我们经常以说教、命令的方式来传递游戏的规则,而学前幼儿对这些规则的了解和了解不够,所以经常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行为。之后,我们才意识到,使用一个单纯的图标比老师重复的强调要好得多,通过在游戏情境中放置一些直观的图标,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到游戏规则的含义,从而对幼儿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然后老师在适当的言语或者是一些肢体上的暗示,幼儿就会自觉地按照游戏的规矩去做。

就拿“创造工坊”这个游戏来说,因为有大量的资源,所以幼儿玩完之后,所有的东西都是乱七八糟的,这就需要教师们花很大的力气去把这些东西分类。因此,我们用图标来辅助幼儿对其进行分类,我们建立了一个玩具材料的小超市,里面有很多的货架和箱子,教师在每一个箱子上都标上了每一种材料的图标,给幼儿提供了一些指示,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没有东西的时候,也可以把它们整齐放在一起,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培养幼儿的好的学习能力。

 

八、图标--推动形势发展的小动力

游戏要符合各年龄段幼儿的需求,而幼儿的游戏层次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智商有关。在一种新的游戏材料的出现后,有些幼儿可以立即融入新的游戏环境中,而另一些幼儿却是在寻求别人的协助,通过使用图标可以让幼儿更容易地融入游戏当中,从而推动了游戏的发展。

幼儿的想象力和生活经历越来越多时,我们会让他们自己去进行一些自己的游戏剧情和玩法的设置,并指导他们把它们用图标的方式绘制出来,并与伙伴一起进行独立的游戏。例如,在糕点店的游戏中,因为临近端午节,所以在开始之前,我们就和小朋友们进行了关于端午节促销的探讨,所有人都同意,可以添加粽子这种糕点,并且对粽子的生产流程进行了探讨,在教师的有意识的指导下,学生们将粽子的生产流程用图标的方式绘制了出来,并将其张贴在糕点铺的墙壁上,逐渐地将包粽子、卖粽子、介绍粽子、推广粽子的故事逐渐变得更加充实,在活动的进行中,学生们也将昆山特色食品的生产方式,如青团、袜底酥等,通过图标化的方式,让幼儿更加了解到更多的玩法。

 

 结语

通过图标化的运用,既可以很好地完成对情境支撑和老师引导的转化,又可以达到对幼儿的自我控制,让老师体验到“无言胜有声”这一理念。但是,幼儿的自律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所以,规则的教学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在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下,对幼儿提出合理可行的规则意见,才能使幼儿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规则的构建中来。要坚信,幼儿必然会从消极的实施转变成积极的接受,将强迫的纪律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这种制度能够切实地推动幼儿的自我发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