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民俗文化文本教学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孙玲

濉溪县临涣中学

摘要

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如果老师不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因为民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在中学语文中,要将民间文化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致,对中学语文的民族文化文本进行积极的教学,可以帮助在课堂上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加强教学效果。因此,本论文以民间文化为基础,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作了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

高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创新

正文


前言:“核心素养”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取向,可以把语文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文化、思维和审美四个层面,文化层面的文化层面主要包括文化的继承和理解,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而民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民俗文化的育人价值,同时要将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需要也纳入其中,主动进行民俗文化文本的教学,促进学生们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突出语文学科文化的育人价值,加强教学效果。

一、高中语文民俗文化文本教学实施面临的困境

(一)民俗教学理念滞后

在新的时期,中学语文老师们对民间文化有很大的接纳与热爱,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但是,也有一些中学语文教师没有形成对民间文化的正确认识,教育观念比较僵化和保守,导致开展的民间文化文字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语文课上,如果是教科书上要说明的民俗文化的内容,老师就会根据应试的观点,把民俗文化的渗透局限在了民俗知识的介绍和文本解读上,没有能够从学生的终生发展的观点出发,指导学生从民俗文化和文化中获取更多的营养。

(二)民俗知识素养不高

在进行中学语文民俗文化文本教学活动时,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民俗知识素质,可以熟练地掌握民俗文化中的文字、语言、历史、礼仪等内容,并将其与民俗文化的特点相结合,进行合理的民俗文化文本活动。而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知识素质,就必须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尽管大部分的中学语文老师都有很好的语文知识,但是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涉猎很少,他们所学到的民俗文化很少,他们的民俗知识素质也很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民俗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所以,民俗文化的教学水平并不高。

(三)民俗文化教学方式单一

民间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它能给语文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但是,有些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上缺少创新的观念,他们采用的民间文化文字教学方法太过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一些中学语文老师对民俗文化文本的教学只局限在单一章节的知识点上,按照知识点来讲述具体的民俗文化内容,这就造成了民俗文化的文本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影响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的理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民俗文化文本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学生兴趣,优选民俗文化资源

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色彩,它能给学生一种很强的熟悉感和亲和力,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民间文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更新民俗教育观念,把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都结合起来,从教材和生活中发掘出一些民间文化元素,挑选出适合的民俗文化内容,让学生们去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俗文化的优势,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有关作品时,老师可根据同学们的兴趣,从民间文化的视角,选择一条路,写出苏轼的生活体验,如饮食、仕途变化等。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平台,拓宽学生的民俗文化视野,并从不同角度认识和了解苏轼,品读苏轼随遇而安的良好品质。

开发民俗精神,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在中学语文中引入民俗文化内容,能使老师们在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进而培育出良好的品德。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与民俗有关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极为浓郁的民俗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积极地引入语文课程中的民俗文化,合理地开发其中的民俗精神。从而在促使大学生接受民间文化的同时,也能培养出他们的优良的民间精神。

例如,在教学《师说》时,可将其导入到文化背景中,说明韩愈的生平及思想。“韩愈自幼受到家学熏陶,又受到复古思想的熏陶,自小便自诩为有思想的古文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韩愈的仕途并不顺利。不过,即便是这样,韩愈也并没有气馁,而是越战越勇,先是教李翱古文,然后再由孟郊引荐张籍学古文。韩愈与更多有抱负的年轻人结交,对很多年轻人的指导也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韩愈身上的非议和非议,也是越来越多。不过,韩愈对于别人的恶毒污蔑,除了愤怒,更多的还是担心那些来向他学习的年轻人。”教师在解释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之后,就能使学生认识到相应于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并以此来分析那个时期的民俗。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增强他们“为师者,必坚定内心”的感觉,在增进他们的古文知识的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尊重师长、理解师长”的心态。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课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小说中所蕴涵的民间精神。老师可以给学生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由《史记》改编而成的,是西汉司马迁的作品。之后,教师便可藉此对民间精神进行教育。在这一部分中,老师可以介绍司马迁的生平,让学生们对司马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理解到司马迁在被处死的情况下,还能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写完《史记》。《史记》作为一本文献,不但记录着伟人们的个体精神,而且也记录着中国人的发展史。然后老师就会回到教室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情,使民俗文化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就可以在他们的心中引起涟漪,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情感观念。

)立足学生认知,整合民俗内容

民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民间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和地域特色,如果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进入到一种难以理解的困境之中。对此,中学语文老师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要将民俗文化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结合,将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明确的民俗知识架构。比如,在“座位礼仪”这一民俗文化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将课本中涉及同类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高中语文教材中《鸿门宴》、《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兰亭集序》等文言文中都有涉及座位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并与课文内容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综合地解释文章中所提到的座椅次序、传统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备的民俗文化知识体系,提高文化教学效果。

组织民俗实践,丰富学生语文体验

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尽管教科书上所能传授的知识很少,而民间文化的教育则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高中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地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民俗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民俗文化知识,进而让它在对民俗文化的正确认知下,重新焕发出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生机。

比如,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课时,我可以把学生从教室里带到现实生活中去,让他们认识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建筑特点。与此同时,教师应加强对日常生活中各类建筑物的观察,让学生归纳出各类建筑物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将中国各地的建筑照片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欣赏中国各建筑的非凡之处的同时,从民间文化的认识出发,发掘并归纳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对对应的区域的自然情况与人文民俗进行梳理与总结。也可以在解释完这篇课文后,把学生们带到本地的博物馆里,让他们在认识了地方的民俗文化之后,再把他们所学到的建筑知识,去想一想,去探究博物馆这样建造的理由和功能。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形成思维能力。

总结:总之,民间文化是一种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化,它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注意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都放在心上,挑选适当的民俗文化文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最好的形式展示这些内容,在扩大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先进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婕. 统编本高中语文民俗文化文本教学研究[D].济南大学,2022.

[2]孙悦.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引入民俗文化资源研究[J].成才之路,2021(27):116-118.

[3]黄海波.高中语文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探究[J].广西教育,2021(22):51-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