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在语文教学文言文中的渗透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赵华清

内蒙古民族大学

摘要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灿烂的文明。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关键,更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深入挖掘并有效运用语文学科中的生态文明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促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与环境发展的紧密联系,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核心内涵。本文旨在探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及其策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关键词

生态文明;语文教学;文言文;渗透策略

正文


引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方面取得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精神和规则层面,贯穿于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体现社会文明的进步水平。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明确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角色,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师应重视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语文文言文课堂,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

一、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

现如今,伴随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推崇,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思。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自然观念。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古代圣贤对自然的敬畏、对和谐共生的追求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初步思考,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不谋而合,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认识到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发展的有机结合。第三,文言文中许多篇章都描绘着美丽自然风光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文言文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美育与生态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然之美,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美丽家园而努力的决心[1]

二、生态文明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充分应用课本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课本是教学的核心工具,涵盖众多学科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课本内容不仅包含人文学科,还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整合到语文文言文课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生态和谐美的认识。语文教师需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以强化自身的生态美学教育观念,并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

以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为例,语文教师首先可以深刻挖掘文中内含的生态智慧,描述齐桓公与晋文公之间的相互交往礼仪,反映古代社会对于和谐共处、礼让互敬的重视,体现与现代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其次,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所阐述的“礼仪之邦”理念,进而引申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在学生讨论齐桓公如何借助礼仪来维护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出人类应如何通过尊重自然法则来维护生态平衡问题,如:“若不同国家关系可以比作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应如何借鉴齐桓公的礼仪之道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增强学生生态保护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文中对环境的描写,比如古代的山川河流,引导学生对比现代环境的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生态文明的理念。结合上述教学设计,教师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还能够深化学生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以培养负责任的社会公民意识。

(二)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凸显人文内容

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融合生态文明理念,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以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采用讨论互动方式,将人文精神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既可以展现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教学目标[2]

在教授《归去来兮辞》经典文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授课方式,以凸显文言文中的人文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古代文人归隐山林的情景,引导学生置身于作者陶渊明的时代背景之中。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角色饰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饰演陶渊明及其亲朋好友,模拟他们的对话,深入探讨归隐的思想情感。在模拟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切实感受到陶渊明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还可以体会到陶渊明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现代社会生活状态与陶渊明时代的不同之处,引发学生对于人生价值和生活选择的深层思考。语文教师结合上述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可以使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得以突出展现,促进学生在感悟古文魅力的同时,增强对生态文明和人文关怀的认识,既可以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而是生动且有意义。

(三)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践行知行合一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可以通过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联系众生万物,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重要,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并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践行知行合一,以实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在《赤壁赋》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环保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脆弱。在考察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者公园,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环境问题,如垃圾污染、水源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环保主题活动,如捡拾垃圾、清理河道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环保工作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结合文言文的内容,表达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感悟,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知行合一,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3]

结论:综上所述,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理念,已在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其核心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生和繁荣。因此,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主动融合文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并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凸显人文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知行合一,以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自觉性,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淑蓉.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成才之路,2024,(01):117-120.

[2]周玲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05):92-94.

[3]达万吉,段冰洁.生态文明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生态文明,2022,(02):68-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