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的策略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何荔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沔水校区 724200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识形成的关键途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中善用情景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从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情境教学的意义着手,分析了运用情境教学方式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堂;分享情境教学

正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道法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经历和感悟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达到教学目的。而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毫无疑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很难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有时候上课时间久了会在课堂上开小差做小动作,如果能参与,他们会从内心深处讲起深刻记忆.如何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的生动有趣,让学生入心入脑,这个问题,一直是小学教师开展道德法治教育的难点,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探索实践。因此情境教学对于小学道法课而言势在必行。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相应的教学情境,把复杂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道理道德与法治课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学生处在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从小就能接触到手机和电脑知识来源也特别丰富,因此也具备开展情境教学的条件。总的来说,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是让学生回到生活本身去体验去思考。注重学习、感悟、体验、然后落实于行动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下的课堂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中体验课堂。

(一)营造情景,导入课堂内容
    开始环节课堂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关键,好的开始便是成功课堂的开始,它就像是一首歌的开启。如果前半部分吸引人,就很容易吸引听众。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未知的探究欲望,更能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点睛的作用,也是学生学习情境过渡的必要环节。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一节课的开始,精心设计导入

例如:在我培训时,听到的一节一年级下册《风儿轻轻吹》。这位老师设置了一个吹羽毛的游戏来导入新课。

1.教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大家看,这是什么?(羽毛)对,这是一根羽毛,老师想请两们同学来比赛,看看谁能使羽毛在空中待的最长,让羽毛最晚掉下来。

2.请两位学生上台比赛。

3.教师:小朋友,刚才的比赛中是什么让羽毛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风)对,这就是风。今天,老师把风娃娃请到了我们的教室,让他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好不好?(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风儿轻轻吹》。这样的导入与课本密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热情很快被点燃,很快能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以我所执教的四年级上册第8课《网络新世界》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引入了近些年网络发展的一个产物——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能和学生进行实时交流,让他们感觉到这样的课堂很新奇,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问学生:那你们知道小爱同学是通过连接什么才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与我们对话呢?顺势引入网络这个话题,自然而贴切。并且小爱同学一直贯穿课堂始终,为教学服务,更具有情境性,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与教学的融合。

总之,在小学道法的课堂教学中,灵活多变地选择适合的导入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达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创新课堂活动,激趣诱思

那么,导课成功了以后就要开始设计活动。创新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是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核心要点,也是深化该学科素养培育的关键。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始终聚焦于学科教学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指引,引导学生在学习之路上大步前行。基于此,教师可以围绕教学活动内容的创新设计,展开实践活动的实时推进,首先,则须明确教学内容,积极转化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多元活动的学习中收获知识,体验实践。我还是以具体的课为例来说一说: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沿用“明确教学内容—转化教学目标—组织学习活动” 的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指导。教师备课时明确教学内容,然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活动来教学。可分为:活动一,吸烟危害知多少。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调查,了解自己大家庭中是否有长年吸烟、喝酒的亲人,他们是否感受到烟酒对身体的影响。再进行课上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可以调动起来。接着教师利用一些视频资料,出示吸烟前后的肺部变化图和一些有关吸烟危害的资料,要求同学们进行浏览学习,并进行知识抢答活动;活动二,酗酒危害大家谈。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并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过渡饮酒的危害,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开展“观点大碰撞”活动,即结合生活实例——二手烟对青少年的危害,酒驾导致的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等真实事例进行观点释放,大家一起判断观点的正误。经过不同学习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能在交互实践探究中提高法制观念。  

在设计活动时,还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借助情境展开活动:人的情感往往会受到情境和氛围的渲染,尤其是孩子最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利用教学媒体辅助情境创设

小学道德法治课教材主要是由文字和图片构成,以思想意识的渗透和价值引领为目标。单一的文字和图片是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的,学生很难有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视频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既可以有一些直观感受,又可以提升学习兴趣,学生会有更深的体验和感悟,然后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也才会落实于行动,也更容易达成教学目的。教师也可以利用鸿合多媒体的得课堂抢答功能、倒计时功能、班里挑一等功能提升课堂活跃度和课堂效果。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主要在讲近代历史知识这一部分,为了吸引学生兴趣,加深学生了解必须借助于当时的视频资料才能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在讲到五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一节勿忘国耻,这一节课主要讲的是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这些历史事件离学生生活和认知较远,如果学生只是借助于课本文字和图片,是不会有深刻体会和感受的,尤其是南京大屠杀。于是我在开课导入时播放了视频《松花江上》并提出“什么事件使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从而导入本课。在讲解过程中我又播放了“卢沟桥事变”的视频,学生对当时的事件有了直观感受,既体回到了日军蓄意挑起战争的非正义性,也体会到了我军英勇无畏的顽强的抵抗。接下来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我记播放了遇害者对当时情境的回忆,回忆自己的孩子被日军人在开水锅里活活烫死的视频以及当时的相关资料,我观察到孩子们脸上除了凝重、惊讶、悲愤更多的是不甘,我想爱国的种子此刻已在心中萌发。接下来我又播放了爱国将士赵一曼和赵登禹的视频,孩子们体会到了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忠贞的爱国情怀,在此我提出了你想对爱国将士说些什么?学生除了表达出对爱国将士的敬佩之情,还提到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保卫祖国!我想至此教学目标已经达成。            (三)将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来编写的,重在让小学生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正确的感知,学会处理这些事物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还要将教材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是有用的,是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这样学生就会有情感上的共鸣,就会有话可说,观点在碰撞中就会有正确的认知,有了正确的认知才会有正确的行动, 然后“行”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强化课堂认知,这样我们的课程目标就实现了。

再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的第二个主题“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的时候,按照“我发现的问题--我的分析--我的建议”顺序开展研究。即先让本班学生自己优化组合,形成调查小分队,由小队队长统一指挥在课外收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资料,目睹破坏生态的现象,弄清原因,找准症结所在。课上根据相关情况,再结合课本的知识,说说这些问题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最后基于每组的汇报,将推选有重要的意义发现和建议在校园内展示,并附上本组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倡议全体同学和家长扛起保护环境的重任,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

(四)组织学生自我探究并进行小组分享

新课程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整节课的总导演,负责设计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和任务,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然后践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首先在分组时要有讲究,需要把善于表达和善于思考还有善于动手的孩子搭配起来,这样合作才有效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解决方案。


      三、结束语
   总之,我认为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要根据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确定学习目标,注重教学过程,注重案例教学,坚持正面引导,紧扣时代。积极探索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课内外结合,拓展孩子视野,提升能力,学以致用,让孩子知行合一,从而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