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改探索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改
正文
课题项目:湛江科技学院“品牌提升计划”2022年校级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PPJHYLZY-202207)。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工程在推动社会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党中央领导指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明确育人目标,优化育人方案,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改遵循原则
1.1坚持适应新技术发展和厚基础宽口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和适应新技术发展原则。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等基础理论知识,把握这些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后续专业学生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方向,并适当融入其他学科知识,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新技术发展需求,不断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关注新技术动态,掌握新技术应用,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
1.2坚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强调素质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强调素质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学生按照实践工作流程进行实践操作,把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之间的联系,以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发挥“文明、自由、和谐、奋进”等新时代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强化学生责任意识,让学生承担起肩上的重任,积极主动学习,不断进步,强化自身综合素质,逐渐成为敢当、敢为的新时代优秀人才[2]。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改探索与实践策略
2.1定位育人目标,修订完善培养方案
高校教师应结合当前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市场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最后,教师还要通过实践课程、实验和实习等环节,提升学生的电子设备设计、制造、调试和维护等技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育人目标指导下,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育人方案。一是教师要优先选用应用型本科层次教材,在保证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将教材分成多个主题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避免内容重复,缩减验证性基础实验学时,适当压缩传统理论及实践学时;二是教师应增加实践课程,如《人工智能基础》、《Python程序设计及应用》等,增加实践课时和实践环节,适当引入相关案例,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把握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快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三是教师要对原有的设计类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增加实际案例,使得学生对电子信息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有进一步地了解,提高教学效率。
2.2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专业教学方式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专业教学方式,如实施探究式教学、基于项目和学科竞赛的参与式教学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将知识学习和实际运用有效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3]。其一,探究式教学。教师设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探索。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或项目的解决方案,比如,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教师还可以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适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拓展思路,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尝试不同的方法。学生探索和讨论过程中,可以借助线上学习平台进行问题咨询,或者直接与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基于项目和学科竞赛的参与式教学。首先,教师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选择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作为教学项目,将其划分为硬件设计、软件编程、系统调试等子任务。同时,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了解竞赛要求、准备竞赛材料,并进行模拟演练;其次,学生根据项目需求和兴趣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按照各自能力安排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教学期间,教师要定期组织小组讨论会,检查项目进度,帮助各组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各组顺利完成项目任务;最后,项目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展示和答辩,并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指导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其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教师应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引导学生按照既定要求和流程进行模拟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则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监控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实验环节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实验成果进行评估,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自身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更清晰地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能力。
2.3探索交叉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在新工科背景下,交叉融合已成为培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当前,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交叉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高校统一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精心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选修课程中,高校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计算机科学等,促进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微信、QQ、线上教育平台,组织线上跨学科、跨专业交流活动。学生在既定项目任务指引下,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给出不同的见解,共同制定项目执行方案,促进不同专业学生深入交流。交流环节结束后,教师随机挑选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在线发言,进行总结和反思,确定下阶段的学习计划,不断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2.4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育人
校企合作是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4]。其一,高校要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综合双方优势资源,搭建实训基地,建立实验室,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计,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同时,学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针对性地设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以及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发展趋势,明确学习重点,以便学生未来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此外,学校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工作,从实践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知识,制定职业规划,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其二,学校定期与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沟通,或者校企双方通过交流平台互相分享行业和教学信息。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学校可以调整和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同时,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来,了解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企业对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要深化新的育人理念,探索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定位育人目标,修订完善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专业教学方式;探索交叉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育人。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有助于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未来还应深入探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改路径,助力相关行业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炎儿,吴双娥,雒珊,王瑞,薛彦辉.“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24,14(02):85-88.
[2]任安虎,陈红.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46):165-168.
[3]付麦霞,牛营营,段宇乐,邢超.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9):139-141.
[4]高燕,王晓静.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05):6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