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法实践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
正文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而部分教师依然采取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教材为蓝本来制定教学计划,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也往往是按照教学经验来展开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缺乏新意。虽然教师都提倡学生在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的时候,要主动向老师提问。但是由于性格和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并不敢大胆地向老师及时的询问。这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遗留的知识点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不明白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这就会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而在整个初中阶段,数学学习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要能够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用好分层教学法,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学生真实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意义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点,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必备的数学知识储备是非常重要的。从认识数字再到加减乘除的运算,以及之后各种各样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转换,都需要学生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也需引导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吸收和内化。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具有差异性。因此,采用数学分层教学的方式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学生层面来看,利用分层教学法能够让教师更好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的独特性,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观察和考核,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层次的划分。通常来说,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划分为基础层,中等层和拔高层,这三个层次。而在每个层次当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长负起责任来检查小组成员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可有针对性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适合他们的数学学习任务。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分层,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数学教师在采用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要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学习品质,学习成绩等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的进行划分,而不能单单的依靠学生某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划分层次。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然后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要选取一个负责任的小组长来负责组内学习任务的分工,能够形成相互督促,相互进步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为他们设置一些适合他们的数学问题和学习任务,让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能够进行组内的交流和沟通,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学习经验。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帮助,合作共进的氛围,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转变只有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才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的模式。要培养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努力向上,积极探究的意识,从而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例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这一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数学问题来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都看到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特点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举手来回答问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问题次数和情况来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精神,还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二)结合教育特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动态地关注教学的过程,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适应当前教学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需采用分层教学法,把更好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辅导课堂教学当中。例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问题的难度依次来提出问题,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互动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更好的去围绕知识点进行探究,能够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
(三)分层设置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复杂,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个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能力的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结合教学内容在备课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采用分层教学。教师可以分层次的设计,数学问题做到深入浅出,从简单到复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尤其是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促使他们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积极投入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而中等层次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切入点,把新旧知识相融合,提高知识的综合性,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针对那些数学基础比较好,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的在问题设置上进行一定的延伸,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在数学问题设置上做到因材施教,还能够使数学问题能够更好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在现有的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就可以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困生。让他们对勾股定理的含义和公式进行探究,并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即可。而针对学习中等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去完成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并完成相应的数学练习题。而针对学习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利用勾股定理去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和其他的数学问题,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有效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够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结语: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采取有效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采取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方式。利用分层教学法,教师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会强.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10):1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