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陶艺(辽瓷)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地域性;民族文化;教学模式
正文
引言:民族陶艺课程,作为现代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的延伸,正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具体化的道路。它不仅是陶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桥梁。陶瓷艺术,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历经千年的沉淀与演变,如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地域性陶艺作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体现在技艺的精湛,更在于文化内涵的深度。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在掌握陶艺技艺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陶艺作品。
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陶艺及教学提供了基础
辽瓷,这一古辽金时代北方地区窑系所孕育出的陶瓷艺术,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更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纹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辽瓷的美学特质,既体现了北方民族的豪放与大气,又不乏精致与严谨的工艺追求,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艺术审美的探索与实践,为辽瓷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辽瓷艺术在追求多元化的艺术特征的同时,也与北方人的性格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特质,为我们的陶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课程的不断进步,许多学校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本土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更为民族陶艺及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辽瓷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为民族陶艺及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对辽瓷艺术的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之在现代艺术教育、劳动教育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由此可知,辽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不仅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更为现代艺术教育和陶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辽瓷艺术的内涵和价值,将其融入到艺术教育和陶艺创作中,以期在传承和创新中,推动我国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和陶艺艺术的繁荣发展。
二、民族陶艺课程教学内容及其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美术学科、劳动学科关于陶艺课程内容中有着明确的课程标准,在不同阶段实践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不同程度的技术能力,教学内容更是囊括了从国际陶艺风格和未来发展趋势,到丰富多样的陶艺制作方法,其中融入了我国民族陶艺审美与创作特点。课程标准中不仅对我国传统陶艺进行学习和传承,更是鼓励学生结合新时代技艺和材料,开展创新设计,将科技与地域民族陶艺文化进行结合。教师带领学生挖掘区域民族陶艺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弘扬民族文化基础上,为学生进行陶艺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作为一门综合了艺术性、实践性的专业技能课程,陶艺课程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多样化的实践训练,才能够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一定专业技能,从民族陶艺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创新和提高审美做好铺垫。
(一)在理论中补充和更新民族文化内容
民族文化经历了社会发展变迁,成为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民族发展中所经历的各种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愈发丰富。义务教育阶段的陶艺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学习,要让学生不仅仅意识到民族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更要让他们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用心体会地域民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审美特色。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独特的民族服饰、图案、工艺等,激发学生在陶艺创作中的灵感,找到民族文化精髓所在,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辽瓷正是这样一种独具匠心的陶瓷艺术,它的作品正是万千辽瓷工匠的智慧结晶,其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是色彩的精心选配的结果,更通过色彩之间的反差效果,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在陶艺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强调地域性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将民族艺术以更具体化的形式呈现在教学中。辽瓷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虽然源自自然和生活,但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在创造者深入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提炼。在这一过程中,工匠们扬弃了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元素,抓住了客体中最为主要和本质的部分,通过有效的选择、提炼、概括和加工,使得物象得到了高度的集中和浓缩,从而实现了艺术的升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能够在现代语境中探索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新表达。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陶艺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二)在实践中实现民族艺术理论具体化
基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陶艺(辽瓷)教学,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更是具备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重要特性。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实践环节的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动手能力。借助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引领学生深入全面了解陶艺精髓所在。不仅要进行系统深入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更要走出校园通过对陶艺制作社会动态和信息的搜集分析、了解民族陶艺在形态、材质、色彩等方面的典型特征。辽瓷,作为我国古代工匠卓越技艺的代表,其质地和釉色完美结合,为后世遗留下来许多艺术珍品。以辽代“白瓷盘口瓶”为例,其外形素雅清丽,色泽洁白无瑕,透露出如玉石般的温润质感。这件瓷器的质地和釉色均为古代辽瓷中的珍品,其凝聚了古代工匠的高超塑造技艺,充分体现出古代工匠精妙绝伦的表现手法。经过对辽瓷的深入学习,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材料进行提炼,对自己的设计理念不断改进,融入辽瓷的表现手法,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从而在教师带领下完成教学任务。
三、民族陶艺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培养未来实用创新型专业人才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特别是在艺术设计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未来强调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陶艺制作方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我国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在激发学生设计思维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停留在技能的承袭阶段,或是一味地重复和模仿已经掌握的技巧,缺乏创新和创造的能力。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陶艺课程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师应该注重现代设计方法学的传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思维工具和创新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设计思维框架,提高他们的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现代设计手法和创意融入到陶艺创作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设计课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探索不同的设计思路和表现形式。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设计师、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家参与教学,分享他们的设计经验和创作心得,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材料选择、工艺流程、造型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改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规律,掌握设计技巧,提高设计水平。由此可知,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以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传承古老技艺文化技艺接班人为目标,为我国的陶艺艺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及民族工艺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工业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手工艺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机器大生产的洪流中,许多民族民间工艺面临着衰落甚至消失的危机。这些工艺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更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民族工艺文化,已经成为设计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陶艺教学中,学生们不仅是传统工艺的继承者,更是民族文化的引领者。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所选择地域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不断练习操作技巧,熟悉制作流程。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民族文化陶艺的独有魅力。与此同时,现代教育也需要跟进社会的发展,将传统的工艺同现代设计紧密融合。在新时代设计的系列辽瓷艺术《皮囊壶》中,这一点得到了完美体现。在这个系列的新辽瓷艺术设计中,艺术造型借鉴了辽金时期的器型,体现出作者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在艺术品的装饰设计部分,则大胆采用了许多现代感的图案,将西方艺术融入其中。此种设计风格彰显了我国民族工艺在新时代中所散发的独有魅力,更是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的设计风格特征。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师生们通过不断探索找到新的路径。在借鉴和弘扬地域民族文化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文化,使得其中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技艺得以流传下去。
(三)组织学生以地域性民族文化的陶艺(辽瓷)为主题开展文化体验活动
作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利用陶艺基地建设,组织、辐射学生参观陶艺展览了解地域性民族文化陶艺,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辽瓷的形态、纹饰、色彩等艺术特征,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教师详细讲解辽瓷的质感、光泽和制作工艺,能够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强他们对辽瓷艺术的直观感受。与此同时,辽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体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并且辽瓷文化体验活动可以与历史、美术、语文等学科相结合,实现跨学科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辽瓷作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文化符号,能够唤起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共鸣,增强地域文化认同。通过这些文化体验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在情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上得到提升,这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地域性民族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民族陶艺课程,作为这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本土化的特征,更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通过对民族陶艺课程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更能够促进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总之,民族陶艺课程在艺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期在传承和发扬民族艺术的同时,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设计人才,为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钱麒光, 李程. 新辽瓷艺术的审美探索与实践:《皮囊壶》系列陶艺创作之理念解析[J]. 美术大观, 2016(4):84-85.
[2]陈仲琛. 辽河文明与当代辽瓷研究[J]. 中国陶瓷工业, 2017, 24(1):31-36.
[3]佚名. 浅析艺术与科技交融下的新媒体艺术[D]. 大连:大连工业大学, 2015.
[4]何蓉莹. 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相互渗透: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下的艺术[J]. 美与时代(下), 2017(10):5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