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多维路径探讨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吴佳芃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省 福州市 350001)

摘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环境多样化、个人思维多元化、国际和社会舆论复杂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思政课必须要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仍面临着方式传统、内容单一、与现实生活贴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本文探讨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多维度融合路径,以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

正文


党中央对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0245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具备党建引领、政策支持、师资力量、整合资源等优势。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等多方面、多维度、多元化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大学生精神品格、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思维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形成,源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引。抓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程实现。从课程内容来看,当下高校开展思政课普遍存在课堂授课内容相对传统,多以课本思想概论、历史文化、名人事迹等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重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与校园文化、社会热点、现实生活案例结合不够紧密,理论分析不够透彻,理论与现实生活事件的共鸣感不足;较少以青年的语言和思维来教育教学,学生“听课率”“抬头率”不高等问题。

从教学模式来看,思政课教学模式不够丰富,基本以课堂理论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实践活动涵盖量不高,多采取结合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开展。而此情况也与当前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体系相关,在实践教学模块中,更关注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以及学生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情况,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在学生发展模块中,更关注学生在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竞赛、获奖情况,以及学生国际交流学习情况,这也使得教师忽视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

从授课主客体来看,教师对教学思维的认知和定性决定了教育方式,导致了教学方式不够多元化,授课以“灌输性”为主。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普遍满足于能够熟悉背诵基础思政知识、课程成绩及格、修满学分,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见识、运用思政理论的案例偏少。同时,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文化、娱乐方式多元化,面临生活、人际、经济、就业等多方面压力和挑战,着眼于表面事件,未能挖掘事件背后隐藏的逻辑,思考程度不深,难以理解思政教育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 

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政教育的路径。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正确的观念引领。而以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为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做好顶层设计,也能够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党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作为学生成长的“风向标”与思想引领的“航船舵”,切实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用好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结合党团活动开展社会发展成就观察、思想理论调研、思政基地研学等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思想认知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背后蕴含的思政价值。

国务院2021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课堂教学是最成熟的思政教育方式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课堂思政课需要推动教师教学内容创新,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和现实性,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结合生动案例和身边的优秀典型、社会热点事件,多从周边生活真实事件切入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件本质及对应的思政观点,加深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逐步构建学生的思政观同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坚持“八个相统一”重要指示,坚持教师授课主导性和学生听课主体性相结合,做好知识灌输和思想启发相统一,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学好、悟好、用好思政课所蕴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应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将思政内涵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知识传授和实践教育中予以价值塑造,在理想信念传播中丰富知识传授。例如:在中医学专业授课中可通过中医药抗疫壮举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通过“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抗疫事迹弘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大义”和“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精神。

在课堂理论教学以外,还要上好行走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红色教育基地、历史文化纪念馆等实践场所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和名人事迹,更要启发学生通过历史大事件发掘现实生活中各种载体呈现的思政元素。另外,鼓励学生从“被动听”到“主动讲”,由学生担任红色文化纪念馆解说员,结合社会实践赴社区、乡村开展各类宣教活动,让红色历史走进基层居民,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入脑入心。

还可采用把思政教育搬上舞台、课本与剧本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饰演思政主题历史剧角色,以第一视角切身体会人物所思所想,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劳动价值观教育是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目标的途径之一。在田间地头开展劳动思政课,探究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思政教育,使学生具备不同岗位的“思政精神”。如:医学生应具备救死扶伤、敬畏生命的精神;师范专业学生应守好教书育人本心;艺术专业学生应秉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引领大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激发使命感,将思政教育学习成效转化为建功立业行动。

 

参考文献:

[1]崔振魁.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9,(24):190-191.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30.

[2]叶华光.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发掘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6(03):32-36.

[3]王苗苗.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求贤,2024,(06):50-51.

[4]刘骊.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9,(18):32+46.

[5]张蔚钦.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23,(20):169-172.

[6]汤守宏.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构建研究[J].职业,2024,(08):39-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