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对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和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双减” ;初中数学 ;作业设计
正文
在应试的压力下,一些学生、父母和教师常常为了短期的考试分数而采取“题海战术”,盲目地相信古人的“勤能补拙”,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与品格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的深层思维与思维能力的缺失,沦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人”。在“双减”的背景下,考试的题目与要求都发生了改变,以考查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为重点,使得单纯的、枯燥的、反复地练习已经失去了效果。因此,初中数学老师要对数学作业的结构与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当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题量多、难度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运算技能。很多同学在学习初中数学时,都存在着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低下等问题。但是,许多老师没有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只是简单地假设,让他们多做一些题目就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成就,因此,会给他们更多的数学作业。根据一份城市的问卷,普通初中每天都会有两种功课,一种是教育部指定的辅助材料,一种是市面上的辅助材料(父母自己购买),用这种方式,经过2到3次的重复解释和做题,可以让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的确,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确实能起到改善学习效果,但却要以多花2-3倍的时间与努力为代价。此外,由于父母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关注,许多学校内部竞争非常激烈,他们给学生布置了许多难度较大的试题,以提高学生的成绩,有时候还会设置竞赛题。在当前“双减”教育的大环境下,传统的以此为基础的学生的数学作业已不能满足新一轮新课改与“双减”的要求。
(二)选题结构不够科学
很多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都会用历年的考试试题和历年的试卷来激发孩子们的注意力。这一类型的试题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确保问题的准确性,没有错误的地方,而且答案都是现成的,所以,同学们也会比较关注,而中考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很高的综合能力,即便是使用了已有的知识,也与学生的认识规则不符,导致了作业的结构不够合理,缺少一致性和层次感。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作业设计要遵循控制作业时间的原则
已有研究显示,当学生的家庭作业数量达到某一特定的程度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会随着学习的进行而提高。然而,在家庭作业数量增多、写作时长超出某一临界值之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会随着家庭作业时长的延长而持续降低。如果布置的任务太多,超出了规定的时限,就会让孩子们感到厌烦,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为方便掌握作业的时间与总数,老师可以自己动手完成,通常来说,同学们完成的时间要比老师多出3倍,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平均完成任务的时间。
(二)作业设计要遵循差异化原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应注意区别性,也就是可以进行分层。根据课堂教学反馈的情况,老师可以将作业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的,另一种是发展性的,允许有条件的同学将这一次的提升题目当作自己的个体目标作业,达到目的,也就是要做好功课。这样的个性化教学,科学地设计,不仅能确保学生按时完成任务,还能满足各种类型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三)作业设计要遵循针对性原则
1.初中一年级作业的趣味性
在初中一年级,通常都没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让他们突然接触到比其他年级的课程内容和课外作业要多得多的容量、难度、要求都要高得多。另外,由于课程内容太过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不能对他们的数学学习感兴趣,就会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倦和排斥,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
2.初中二年级作业的精准性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初一就有了初步的数学基础,并且经历了由小学向初中的转变。从“教”的方面来讲,这个阶段的老师要根据学生应该具有的基础学习素养来安排,并且要根据课本和同学们的学习特征,对每个作业进行细致地安排。从“学”的方面讲,在经历了一至两年的预备阶段之后,这个时期正是最要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促进其学习技能提升的时期。精准的课外训练与课外作业的安排,可以促使学员积极主动地进行。
3.初中三年级作业的个性化
由于初中生的年纪越来越大,此时他们的学习成绩出现了显著的差别。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力、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孩子在学习成就上的差别。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多,随着课程的难度的提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要求也在提高,在这一时期,学生们将会产生比较显著的两极化现象,所以,在这个时期,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同学,设计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作业。
上述三项目标并非一面之词,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只是各年级的重点更多地集中在一个层面,而非某个层面。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作业练习
为了让初中的数学作业能够表现出层次化的特点,方便老师们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在进行作业的时候,初中数学老师要先把学生的分层工作做好(不向学生公开)。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要根据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成绩以及他们的数学基础,对他们进行分层,通常可以把他们分为 A, B, C三个等级。把数学基础差,数学习惯差,数学思考能力差的同学归入 C组;有一定的数学底子,上课时比较主动,但与尖子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把他们划分为 B组;把数学基础好,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的同学划分为 A组。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等级,在进行作业的时候,老师要根据三个水平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特征,为他们量身定做不同程度的分层作业。同时,为保障同学们的学习动力, C级及 B级同学可以选择 A级的功课。分层作业训练可以使基础好的同学更好地进行扩展训练,提高他们的思考水平,还可以让基础不好的同学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巩固。
(二)主动地为诸如预习等提供支持的环境
要想让作业设计的效果更好,老师们要把常规的作业模式转变一下,根据大部分初中生都没有上课前的预习习惯,给他们安排一些课前预习性质的功课,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去。要让这样的作业取得预期的结果,老师们必须仔细地研究每一节课的教材,精确地掌握教学的要点,并有针对性地给他们进行作业,这样,他们就能在做完作业的同时,提前了解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同时,老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让每个同学都能在预习中巩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与认知,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三)以现实为基础,进行实践任务的设计
为适应“双减”的号召,我们可以通过延伸的数学作业和与现实相联系的方式来进行一些数学练习,使他们了解到数学课程的学习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对“学数学就是要拿到好成绩”的误区,对数学的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感。比如,在教学《资料的搜集与分类》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协助家长进行家庭收支的计算。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的同时,对各种统计学图表的差异与特征也有了更深地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为家长解答真实问题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满足感,进而对数学学习的实践意义有更多的认知。
(四)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性任务的设计
在实施“双减”、优化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对数学规律的探究。这种探究式的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节时,老师可以将其与三角形的内角相联系,并对其来源进行研究,从而对其进行自己的论证。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把一个多边形分解成多个三角形,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快地发现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更好地做好数学探究工作。通过探究式的任务,同学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做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理解能力。
四、制定多元化的评价准则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还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手段。但是,现行的家庭作业评价多限于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断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以及他们做得对不对,没有真正地体现出他们的“增值”功能。其实,学生对自己的功课评价还是很在意的,“一板一眼”肯定会打击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对学生家庭作业的评价,也可以做一些“私人定制”。以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基础,以课堂演示为手段,实现师生之间的互鉴和互相学习,推动评价的多样化,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参考文献
[1]苟惠云.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和评价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2020(27):205.
[2]曹斌.“双减”下小学高年级数学特色作业设计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2(9):4-7.
[3] 曾雪玲.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 2022(14).
[4]许伟.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数据,2021(3):161-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