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数学;价值;策略
正文
新课改以来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探讨的热门话题,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素养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以便于推送更多的人才[1]。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的教学活动,应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优化奇偶学方法与策略的基础上,不断吸引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从而确保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1指向核心素养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价值分析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推理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创新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促进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法,促进学生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与团队合作能力。此外,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在全面培养数学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1.2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对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迁移、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当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就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个专业能力高的教师能够设计出更多样化、趣味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师还可以运用有效的评价工具和策略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且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涉及学科教学方面的能力,还包括教师的教育心理素质和教育方法的更新。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满足教学改革需求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很好的满足新课改的需求,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与策略,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更加关注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并总结教学重难点,并不是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指标[3]。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意识,并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推动教学改革。可见,核心素养优化是满足初中数学教学改革需求的一种有效策略。它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核心素养优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2.1情境创设发展学生抽象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或真实的问题,营造出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它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实际情境中感知和探索数学知识,培养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情境创设的方法多样,如故事、游戏、模型、实验等。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连贯的情境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层到深层进行数学概念的建构和理解[4]。在具体情境中,学生通过感知和操作具体事物来形成初步的概念,然后通过情境的转化和抽象,逐步提取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思维模式。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
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记录并观察校园内发现的有趣图形,并对图形分类整理,比如比如直角三角形、圆形、梯形等。随后,在发现图形的基础上,教师引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师可以准备一个装满不同形状物品的盒子,让学生伸手进去摸一摸(易拉罐、魔方、包装盒、网球等),猜一猜是什么形状的物品,然后拿出来验证。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摸形状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建立起对图形的抽象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如用纸板制作正方体、长方体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2巧设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入探索数学知识。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获得感,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也要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使得学生能够逐步深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渐引导到复杂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
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坐标系相关的问题,如点的坐标表示、平移变换对坐标的影响等。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坐标系的基本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表示一个点的位置?”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通过横坐标和纵坐标来表示。”接着,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我们将一个点沿x轴或y轴平移一定的距离,它的坐标会如何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推理,发现平移对坐标的影响规律。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从基本概念出发,逐渐拓展到更复杂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3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信息技术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中负责的知识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通过教学模拟、可视化工具等资源来构建各种数学概念及问题,也可以利用数学软件绘制图形、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帮助学生观察其产生的变化,进而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数学概[6]念。且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媒体等,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也与同学和教师积极交流,从而相互启发。
例如,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概率初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软件绘制概率分布图或直方图,将概率的概念可视化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从而更好地理解概率的意义。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拟实验,如抛硬币、掷骰子等,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展示实验的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的概率分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概率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从而加深对概率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引导学生参与概率相关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概率的奥秘。通过信息技术的活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想象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4重视算理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的基础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不仅能顾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同时也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运算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对于那些运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他们常犯的错误和困惑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他们提高运算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中,为引起学生兴趣,通过举例子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如“小明要去自习室学习,他离自习室的距离不能超过5公里。”请学生思考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数学表示方式。从而引导学生回顾医学知识,复习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从而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算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某超市为了促销,决定对某种商品进行打折销售。原价为x元,现在打八折出售。若顾客购买此商品需要支付不超过100元,请问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又能够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先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进行求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运算能力,并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5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模意识的形成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时教学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背景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建模意识,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情况总结学生特点,另一方面则是要是认真选题,确保建模顺利进行,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7]。
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某商店销售一种商品,进价为每件50元,售价为每件80元。为了促销,商店决定降价销售。经调查发现,当售价每降低1元时,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请问,当每件商品的售价定为多少元时,商店每天的销售利润最大?”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首先理解题目的背景和要求,然后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次函数模型。学生需要设定变量、建立函数关系式,并通过求解函数的最值来找到最佳的售价。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建模意识,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建模过程,帮助他们加深对一次函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综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数学教学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汲取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通过灵活运用信息技术、重视算理和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思维和运算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这些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想象思维和建模意识。这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董丽英.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世纪之星—初中版, 2022(13):0031-0033.
[2] 王万良.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2(1):4.
[3] 刘小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读与写:中旬, 2022(5):0068-0070.
[4] 陈艳杰.核心素养理念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3(11):176-178.
[5] 任云.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 2023(15):53-57.
[6] 江惠.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3(18):68-70.
[7] 林文深.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优化路径研究[J].教师, 2023(16):39-41.
作者简介:何晓博 1978.07.23 男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满 本科 初中数学教师 中教一级 封开县南丰中学 研究方向: 初中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