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学理论视域下的《步辇图》探析
摘要
关键词
《步辇图》;图像学;潘洛夫斯基
正文
文化兴盛,金融繁荣,疆域辽阔的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生长的状盛期。国际交通的日趋便利,中外文化互换的日益频繁,法制、经济、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推动绘画、工艺、雕塑、建筑、书法等艺术上升到了新高度。唐代是中国绘画发展的成熟阶段,画坛分工明显,其中尤以人物画为最。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初唐人物画风格的典型代表,是画家所创作的绢本工笔设色历史人物故事画作品。
潘洛夫斯基在基于图像学的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图像学描述、图像学分析和图像学阐释三个层次的研究理论。这对我们深入探讨视觉艺术的主题内涵、社会文化背景、内在潜意与深层涵义,提供了独立且不可分割的方法与思路。
一、有关图像学
图像学(Iconology)作为美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理论方法,不仅关注图像的表面意义,还深入挖掘其中的主题和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探讨出艺术作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图像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借助于一切可入手的图像或文字来源,通过三个层次来探索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与内涵,包括前图像志的描述、图像志的分析和图像学意义。图像学的研究对象,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具备一定程度的隐晦含义。一幅视觉艺术作品如果从画面,构图,人物等艺术语言中可以直接窥探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那么我们则不需要用图像学的研究理论作为方法论来进行论述与分析。
图像学研究理论所提及的“隐晦”,就是图像的意义不能单指图像本身所反映出的固有的涵义。在这里,我们暂且把一幅画比作是一部电影的单个镜头画面,那么单个镜头的画面中“特定意义的建构能让影像产生能指与所指的表达面与内容面,在创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能指构建中,将电影所要传递的主题情感或思想意蕴藏匿其中,让建立的影像意义在影像关联中产生,凝结,并通过隐喻机制让观看者理解从中含义。”[]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画一幅荷花图,但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不一定是荷花本身,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与创作背景,通过画面的色彩、图像、线条等细节特征,探究荷花所意指出来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二、图像学的理论研究方法
“图像学”这个词源自希腊语,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指涉对图像的深刻理解,随着时光的推移,图像学逐渐演变成了一门对视觉艺术进行全盘描述和研究的学科,但也是美术史的一个分支。阿比·瓦尔堡是将图象学从意大利的美术史研究中推演出来的第一人,因此他也被誉为“图像学之父”。潘洛夫斯基在继承和拓展图像学的基础上,将其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的著作《视觉艺术的意义》中,将图像学的研究分为了三个层系。他认为,把图像学研究的第一个层次界定为前图象志的描述,[]也就是说叙说画面的内容,包括其中的人物、场景及其表现技巧等,即“所见即所得”。图像学的第二个层次是图像志的分析,即剖析画面中所蕴含的寓意和隐喻,比如一个手势,暗示了什么,隐藏了什么。图像学中的第三个层次便是图像学的意义,也就是揭示出这幅绘画作品在当代社会的深层意义。图像学的理论研究方法虽然表现为三个独立的研究范围,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却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相互融合,是有机且不能分割的完整过程,并且具有广泛的研究空间。
三、前图像志:《步辇图》的画面与人物描述
《步辇图》(局部)横129厘米 纵38.5厘米 现故宫博物院藏
《步辇图》的作者阎立本从小被艺术所熏陶,师从张僧繇和郑法士,在绘画题材方面,阎立本擅长多种绘画题材,比如:道释画、人物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等。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善于运用人物的不同神态,流露出人物性格的不同特质.他擅长写实,作品也大多都是表现贵族、宫廷和官宦的历史事件,这也与他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
《步辇图》画名中,何为步辇?辇就是车,车去掉了轮子,由马拉改成了人抬就叫步辇。整幅画中,除了唐太宗端坐步辇之上,其余所有的人都是站立姿态,这也就是《步辇图》名字的由来。《步辇图》画面分布为左右两部分,右半多聚人物:一群宫女伴在四周,端坐步辇之上之人便是唐太宗,中段位置三人,左右依次为翻译者,禄东赞,仪式官。阎立本工于写实,所以在刻画人物形态时,并没有采用夸张化的手法,而是用他惯用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表情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人物体态与神态的描绘上,阎立本运用对比且巧妙地画风与笔触勾勒出了盛唐的风采与君主的威严。首先,通过描绘宫娥们的娇小和幼嫩,以及手持扇子、抬着辇子、站立、侧身的姿态反衬唐太宗的强壮和深邃;其次,用禄东赞的谦逊衬托出唐太宗的庄重与平和,以及他的亲切形象。画面左半部分用篆书写下了题跋,阐述了作品的主题。
在画面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到整幅画很简洁,只有左边的篆书和右边的人物,背景并没有显得很复杂,而是以简洁为主,重点突出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主题。作者以画轴为界线,将画中的人分成两部分,左侧的三位男子成雁行、宫立状,一切都井井有条,毫无修饰,规则中带着一丝谨慎。右侧人物的布置,根据各自的作用,进行了相应的任务,而飞舞的宫装和飘扬的斗篷,都在刻意地表现出一种温柔、祥和的气氛。左边人物的“静”和右边人物的“动”相结合,使得画面丰富有趣。线条则以高古游丝描为主,人物的面部线条细劲圆润,而衣冠服饰则简练粗重,局部带有晕染,例如:长筒靴的褶皱突出了立体感,让人物的性格变得栩栩如生。整幅作品色彩浓郁、纯粹,大片的红色、绿色色块交织排列,给人一种节奏感,强烈的视觉感受。
四、图像志:《步辇图》的时代隐喻与内在潜意
艺术作为时代的产物,我们可以从其中看到这个时代的政治面貌与人文面貌,窥视其中的时代隐喻与内在潜意。《步辇图》中的人物布局,按“尊大卑小、主大从小”的原则进行布置。我们可以通过画面布局理解为作者是为了想要表达出当时唐太宗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当时大唐一片繁荣昌盛的历史背景。[]而作者对画面中人物的数量,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次序的编排,巧妙的将封建社会君与臣,主与仆之间的伦理关系视觉化,也是对基于儒家思想的君主专制与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隐喻。而图中宫女手持“仪仗扇”,也是古代帝王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我们在观看历史题材电视剧,宫廷剧等影视资料时便会发现,在古代帝王身后的宫女们都会手持两柄“掌扇”,就是突出帝王的尊贵和权力的至高无上。唐朝最初提出的“锁扇”制度,就意在讲求皇权神授,不上不下,意在突出皇家威仪,强化帝王权威。
同样,时代隐喻在色彩上也有所体现。《步辇图》设色富丽,厚重雅致,富丽堂皇的唐太宗,艳红色的典礼官,西域民族风浓郁的禄东赞,身穿白色低调的翻译官以及设色俏皮鲜艳的宫女们,都表现出盛世大唐的繁荣昌盛。可以看出大唐对待当时边疆民族,对待国家统一、稳定、团结的重视之情。而作者阎立本将红色凸显,不仅可以看出唐太宗对这门婚事的满意,某种程度上也将“红色”赋予了在统治者带领下唐朝繁荣昌盛,民众安居乐业的内在潜意。
除此之外,《步辇图》中的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于松赞干布,充分体现了当时崇尚的“一桩婚姻抵挡十万雄兵”的民族政策。[]包括对待禄东赞的友好态度,都体现出对边疆民族地区友好、和谐共处的治国方略。图中人物体态的微微前俯和“作揖”动作,则打上了当时人们文明礼仪的烙印,从这个角度看,《步辇图》详尽记载了古代社交礼仪的文化体系,但礼仪文化的核心不在于生硬的仪式和繁琐的规定,而在于文化制度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结合。
五、图像学意义:《步辇图》民族大同的现实启示
中国绘画发展的鼎盛期是唐朝,在这个时期,绘画出现了明显的分科,特别是人物画有了明显的发展,而以人物画创作见长的阎立本在初唐时,官居三朝,是当时最好的一个朝代,阎立本不仅作为一名画家,同样也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故而绘画的内容和当时唐朝政治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历史事实中,文成公主嫁去吐蕃,为吐蕃当地带去了很多有关医药和生产技术的书籍,以及各种粮食和蔬菜的种子,也包括精美的手工艺品。可以说文成公主的远嫁,对吐蕃的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布达拉宫供奉到至今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塑像来看,当时的文成公主在当地很受拥护和喜爱,也映衬出了当地人对汉藏联姻的认可。这幅作品不仅歌颂了古代汉族与藏族友好往来的情谊,也是汉藏民族友好情谊的见证,而且推动了吐蕃经济社会的繁荣,促进了汉藏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说,《步辇图》即再现了历史,忠实地表现了一千余年前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民族大同”,强调不同民族间应当共同抵制由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共同建设出和平、稳定且互相尊重的社会。《步辇图》中的大唐处于鼎盛时期,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婚,汉藏民族间连姻中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当时的民族政策与治国方略,这一事件的产生不仅促进了各自的文化交流,还推动了藏地的发展。阎立本《步辇图》的问世,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描绘,就作品本身所带来的现实启示,也表现出了当时统治者与作者希望不同民族和睦相处、平等共存,互相尊重的共同愿景与美好期许。这对历史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同的繁荣进步,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六、结语
运用图像学研究理论诠释艺术图像的目的在于深入探索其蕴含的现实意义,揭示图像在特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方式和思想价值。但是,并不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所有艺术作品都能够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侧重于一定的题材或主题。《步辇图》就是反映出了图像学所提及的“隐藏的象征”。《步辇图》作为呈现了历史特定题材的伟大作品,不仅反映出了当时唐代的繁荣昌盛,也衬托出了汉族和藏族少数民族团结友好的美好见证,以及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与作品的深层涵义。因此,我们在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时,对于一幅艺术作品的体现,我们不应该只是了解作品表面所带给我们构图,画面,人物等表象信息,而是应该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真正价值,挖掘作品背后的现实涵义,实现和丰富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存在价值。
此外,图像学的研究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在某种程度生忽略了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质”。图像学所做的图像解码工作和分析方法成为了一种知识游戏,往往会因为僵化与教条而遭致批评。所以,我们在运用图像学研究理论方法解读艺术作品时,一定要结合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质”去分析。
参考文献
[1]巩睿锋.2013年以来国产现实题材青春电影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1.
[2]刘白芊.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视角解读孙建平“文心傲骨”系列油画的人文主题[J].美与时代(中),2014,(01):5.
[3]王小波.用图像学分析阎立本的《步辇图》[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24(01):65-67.
[4]姚玉婷.《步辇图》浅析[J].文教资料,2017,(08):69-70,66.
[5]姜永泽.瀚墨蕴风雅 霜毫染千秋[D].东北师范大学,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