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的融合探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学习任务群;融合教学;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尤其是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将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的教学价值
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它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教学实践的深化与拓展。基于此,这种教学模式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任务群的层次性、系统性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的教学价值在于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将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任务群的层次性和系统性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的教学价值在于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将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分析整理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任务群的层次性和系统性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的教学价值还在于其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通过将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接触和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实践活动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基于此,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实践活动的要求,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和任务群。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任务群的有效实施。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的教学方法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点
在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点,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以“城市与城市化”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城市发展的好奇心,设计一系列与学生兴趣相契合的教学环节。在引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城市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城市的繁华和魅力。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城市为什么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城市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组织一些与城市化相关的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和规划理念。或者,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城市规划的游戏,让学生扮演城市规划师的角色,通过调整城市用地、交通布局等因素,来模拟城市的发展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城市化的过程,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地理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调查当地居民对城市化的看法和感受,并整理成报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设置层次性学习问题
在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的教学中,设置层次性学习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层次性学习问题的设置,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3]。
以“气候与气候变化”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层次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气候?气候包括哪些要素?”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气候的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接着,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进阶性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你认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注重实践分析应用
在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的教学中,注重实践分析应用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样的实践分析应用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本的知识点,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应用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河流与水资源”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河流的特性和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河流实地考察,观察河流的形态、流向、流速等特征,并记录相关数据。尤其是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河流会流向海洋?河流的水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河流的特性和形成原因。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例如,可以让学生调查河流沿岸的农业、工业和人口分布情况,了解河流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河流的污染情况和水质状况,了解河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基于此,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地理灾害与防治”这一知识点为例,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首先设定一个具体的地理灾害案例,如“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理与防治”,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负责协调和组织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接下来,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收集地震灾害的相关资料、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探讨地震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提出地震灾害的防治措施等。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共同讨论和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探索和学习。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及时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当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每个小组可以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并且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够从其他小组的学习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灵感。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讨论和合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与学习任务群融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和任务群的构建,确保两者的有效融合。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雅静,钱鹏,王苗苗.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构成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6):188-189.
[2]潘洪斌.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措施[J].考试周刊,2020,000(050):143-144.
[3]王敏润.浅议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路径[J].地理教育,2023(S1):197-198.
[4]侯建成.任务群学习双核驱动"问题意识":地理教与学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