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视域下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以泸西县域高中为例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兰

云南省泸西县第一中学

摘要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为典型、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高中学子需要深刻领悟延安精神的“四大内涵”,汲取精神之“钙”、激发艰苦奋斗的意志、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在提升教学成绩的同时,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倾向出发,用好红色资源,创新传播形式、开拓传播途径,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立足点,以深化延安精神为出发点,以深度学习泸西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助力泸西教育事业的发展,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延安精神、高中语文教学、时代价值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学校,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任务中有着不可推卸的第一责任。而对于高中教师来说,如何兼顾课程安排和红色精神的落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为积极响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号召,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着力于探究延安精神对高中学子健康全面成长的时代价值和可操作性方法,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视域下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以此助力泸西教育的发展。

 

一、延安精神的具体内涵

 

延安,一座以中国第一代共产党人之精魄堆砌的“民族之城”。1938年11月20日,七架日军轰炸机在这座方圆不足2平方公里的延安城狂轰滥炸。连续4年,17次轰炸无不显露着它无法承受的生存之痛。而随着那刺骨的寒风、沁人的夜色、一声叩门声的响起,它的“救赎者”来了,中国第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扎根了。

抗战的道路注定是不平凡的,外有日军侵袭,内有蒋介石围困。1937年7月7日,党中央发出《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的口号[2](p151)成为对反共逆流的响亮回应。1936年底至1940年,毛泽东主席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决心书”——《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理论上解答了中国革命的未来,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抗战到底,解放全中国的决心。毛泽东主席在回忆延安生活时曾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3](p1405)在艰难时局面前,毛泽东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开始上“烂泥湾”上种田地。

由此可看出,延安精神重要内涵。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理想和信念;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四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精神之“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4](p76)对于身处人生十字路口的高中生来说,强劲的精神支撑显得尤为必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我们的精神之“钙”。正是有了“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的理想信念,革命才有了胜利的可能。

笔者认为,唯有激发国人骨子里的那份热爱与真诚,才能长久不息、源源不断地给予自身精神养料。只有“腰杆”直起来了,才能“坐”得正,“行”得端。才能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从延安精神中激发艰苦奋斗的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1]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战争年代需要艰苦奋斗,和平建设时期更需要艰苦奋斗。而对于我国西南边陲小城高山之中的泸西学子来说,突破高考大关,是唯一不错的走出大山的途径。泸西学子更需要,也更有必要发挥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现如今,据数据统计202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5.23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51万人,占71.87%。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县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缺乏对“脸朝黄土,背朝天”劳作艰辛的认识,而是要以延安精神鞭策他们,唤醒他们心底里的那一份红色血脉,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从延安精神中发扬实事求是作风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p1537)经过整风运动,全党上下形成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干实事的良好氛围,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面对当下的困难,泸西学子也更应当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立足于自身条件,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以顽强的意志和清晰的头脑夯实学业基础,以奋发的精神充实自己的高中生活,以昂扬奋发之姿迈过人生大考,创造无悔的成绩。

 

、当下泸西高中学子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现状

 

基于泸西县辉煌而悠久的革命传统,笔者开展了以“泸西学子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度”为主题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以泸西县现高中学子为调查对象,以抽样的方式,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共收到229份答卷,综合以上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泸西学子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度:213人(93.01%)回答知道泸西的红色文化,而只有16人(6.99%)回答不知道。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泸西的红色文化有所了解,并深知传播泸西红色文化的积极影响;

(二)泸西学子认知红色文化的途径:学校教育书籍和文献是泸西红色文化认知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比89.08%和78.17%。家庭教育、红色旅游活动和社交媒体也对泸西红色文化的认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分别占比55.46%、58.08%和62.88%。在泸西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中,学校教育、书籍和文献以及社交媒体的作用较为突出,值得进一步加强和利用。

(三)泸西学子喜欢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红色文化展览是最受欢迎的活动,占比37.12%;其次是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占比24.45%;红色文化演出和红色文化讲座占比分别为20.09%和17.03%。参与过泸西的红色文化活动的占比为62.01%;未参与过占比为37.99%。因此可知,学生更偏向于体验感强的实践性活动。

(四)泸西学子对传播红色文化的意愿:大多数学生愿意担任志愿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并且一部分学生愿意担任宣传推广者、讲解员和组织者的角色,大多数人更期待通过实践参观活动来了解红色文化,占比高达78.6%。由此可知,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学生们都有极高的兴趣。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落实学习延安精神

 

(一)转变思想态度,不是“要我们学习”延安精神,而是“我们要学习”延安精神

延安是新中国的摇篮,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传家宝”党的宗旨和性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在安定祥和的当下,学习延安精神并不应该仅仅是“任务”或“指标”,而应该是每一个青少年所需的“精神粮食”和“信仰之父。”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者,应引导学“延安精神”中悟出实质内涵,重点把握延安精神的四个重要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理想和信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二)转变传播思路,从泸西深厚的革命传统出发,激发学生对红色精神的亲切认识

泸西历史源远流长,革命传统光荣。自西汉元鼎六年设漏江县,至今已有2132年的历史。泸西县是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和红河州2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先后涌现出张冲、张永和、张士明、何现龙等一大批英雄传奇人物。

泸西县第一中学的前身是1834年创建的钟秀书院1929年正式建校,至今已有94年的历史。这里曾走出周恩来总理的秘书李晨和徐惠敏、老命家陆定一的入党介绍人张永和等大批英杰。

调查结果显示,泸西93.01%的高中学子都或多或少知道泸西的红色文化,但具体到人物和事件上,只有50%的学生基本了解。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更应该从泸西深厚的革命传统出发,唤醒他们的红色基因,秉承先辈的斗争精神,激发学生对红色精神的亲切认识,实现自己的价值。

)创新传播方式,用形式、新方法开辟红色文化新天地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学生们更倾向于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参与,并且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播都有很高的热情,十分愿意参与其中。

笔者认为,对于红色精神的传播我们应采取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让学生实地感受或参与其中。

方式一: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基地、纪念馆等。如,泸西的“红色基因库”——泸西县博物馆、张永和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云鹏图书馆等;

方式二:开展以“我心目中的泸西‘红人’”为主题的每月特色读书分享会。让学生通过读《泸西县志》、《张冲传》等相关书籍或借助网络手段全方位的了解泸西的红色精神人物,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讲出所认识到的家乡“红人”;

方式三:开展“我手写我家乡的故事”专题活动,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让乏味的历史更好地走进学生的视野。比如,《明朝那些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枯燥的明朝历史和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

 

综上所述,延安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高中语文教学应在提升教学成绩的同时,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兼顾学生的精神滋养,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立足点,以深化延安精神为出发点,以深度学习泸西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助力泸西教育事业的发展,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国共产党党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2021:15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0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