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主问题设计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晏琴

横峰兴安学校

摘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正逐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深度学习转变。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主问题设计策略》深入探讨了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主问题的设计。文章首先强调了主问题设计在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的重要性。随后,文章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问题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引导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法。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深入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具有挑战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文章的目标是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

初中语文;深度学习;主问题设计;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初中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效果,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潜能,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议题。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主问题设计策略》深入剖析了主问题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教师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策略的创新,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培养,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 基于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主问题设计策略的意义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主问题设计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以《背影》为例,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朱自清的父亲在文章中表现得如此沉默寡言?”不仅促使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容,还促使他们探索父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分析人物心理,理解情感表达,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主问题设计策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实际应用。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于勒的命运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不仅让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更引导他们联系现实社会的变迁。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分析文本的同时,学会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以《故乡》为例,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的故乡变得如此陌生?”,不仅触及了文本的核心主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种问题设计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参与讨论,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同时,这种探究精神的培养,也让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能够更加自信和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案,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主问题设计现状分析

(一)教学设计中的浅表化问题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主问题浅表化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往往仅关注表层内容,未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设计的问题仅停留在“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层面,未能引导学生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和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

(二)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机会。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大多是简单的复述和背诵,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是“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回答也只是对课文的简单复述,缺乏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评价机制的不完善问题

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多以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更倾向于简单易答的问题,忽视了对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考试中,关于《孔乙己》的问题多是对情节和人物的记忆性问题,未能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三、基于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主问题设计策略

(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设计有深度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并设计有深度的问题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应超越表面阅读,引导学生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前后有变化?”,不仅触及了文本的核心,也促使学生深入分析鲁迅的情感变化。学生需要从文本的细节中寻找线索,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形成对鲁迅复杂情感的全面认识。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跨学科的视角,如历史、哲学、心理学等,让学生在多维度的思考中获得更丰富的认识。例如,可以进一步提问“鲁迅对阿长态度变化反映了哪些社会文化因素?”,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对文化背景的深入思考。

通过这样的主问题设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还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提高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者和激励者。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互动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花木兰的形象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有何不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自己见解和理解的平台。

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花木兰形象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和诠释,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组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观点的机会,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启发,共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角色扮演则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角色,增强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

(三)完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构建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时,强调过程性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极为关键。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教师提出的问题“刘和珍为什么值得被记念?”不仅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更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活动。通过口头表达,学生能够即时分享自己的见解,锻炼即兴反应和语言组织能力;书面报告则要求学生系统地整理思路,展现其逻辑性和条理性;而小组讨论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这些评价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更重要的是评价了他们的思维深度、表达清晰度和合作精神,从而在多维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整合和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并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以《论语》选读为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结合历史背景、名人故事和现代实例,提出问题“《论语》的哪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引导他们联系现实生活,深入思考经典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探讨中学习如何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跨时代的文化视角,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辩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理解,锻炼表达和沟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五)强调实践与反思,深化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深入反思,以实现学习效果的持续提升。以《边城》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沈从文通过‘边城’表达了怎样的乡土情怀?”这样的问题不仅促使学生深入文本,更激发他们探索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背景。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能够拓宽对作品的理解;实地考察则让学生亲身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环境,增强对乡土情怀的感知;心得交流则为学生提供了表达和分享自己见解的平台。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学作品,而且促进了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结语

基于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主问题设计策略,旨在通过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策略。希望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能够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寅南.基于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主问题设计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 2023(35):96-98.

[2] 解丽丽.浅谈促进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3):2.DOI:CNKI:SUN:KXDH.0.2019-03-025.

[3] 龙召燕.浅谈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J].爱情婚姻家庭:教育观察, 2021(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