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红色资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
正文
【引言】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融合物质性和精神性双重属性的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中,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重要命题。将红色资源融汇进学校思政教学的综合架构,对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孕育国家主义感情皆属关键措施。红色资源的有序整合进思想与政治课程能够有效指引青少年正确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归宿与责任心。
一、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红色记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与不可替代性。
首先,将红色资源融合至思政课中,对于加深同学们对国家杰出传统、革命英烈遗志以及共产党辉煌往事的认同和向心力具有显著效果,这些都是我国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宝库。地方红色资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能够成为教学资源汇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设计,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也是提升不同阶段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关键。
其次,红色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孕育出学生对党的忠爱、对祖国的热情及对人民的深情,同时提升他们的爱国激情与种族自尊心,进而点燃他们振兴国家的志向和对社会的担当。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支撑力量,也是思政课的信心之源、信念之泉。赓续人民革命精神象征的地方红色资源的价值,是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注入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源头活水。
再者,作为传承着往昔见证与教学重任的红色资源,它能够激励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知识与力量,构筑正面的生活哲学和伦理原则。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多学段循序渐进、多主体协同育人、多方力量同向同行。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摇篮的地方红色资源,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家长及受教育者能够切身接触和转化的教育力量。
最终,红色资源的整合于思政课程,确保了党的教育理念得到周全贯彻,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工作,并且锻造出能承载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新一代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
的,始终铭记缅怀革命先烈。地方红色资源可能性、可感性强,是赋予立德树人真实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动力支撑。因此,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切实提升红色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融合度,从而助推“红色文化+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新格局,是讲清楚道理的需求,也是文化自信的需求,更是实现以“文”化人、以“理”育人的需求。
二、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将德育课程从低到高、由浅入深阶梯式推进,考虑各年龄段的不同认知水平,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对教材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式及评估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红色教育的内容、素材和形式都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内容重复、讲授广度和深度把控不当、形式选择不恰当等诸多问题。
一是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活动仍大多局限于教材,教材一体化建设仍在改革和探索阶段。当前,中小学阶段升学考核目标束缚性较大,大学思政课教学则很难跳出传统灌输式为主的框架,需要解决红色资源如何适切和助力各学段教学目标的问题。二是从教学内容看,地方红色资源多为整体独立性存在,如何进行资源选编和整合,有的放矢地围绕提升不同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是当前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教材和教学的关键。三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堂较为自由,多借精神感化和激励手段来实现教育目标,课堂教学自由度比较高,但高中阶段学生课业压力较大,学校很难给予高中思政课应有的自主权;教学方式简单化取向明显,如何以课堂为主阵地,推动地方红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是当前红色教育改革和思政课教学方式变革的重点。四是在实践教学层面,现有的地方红色文化学习活动多以研学形式开展,这种形式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而言具有较大吸引力和感召力,而主观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对传统红色教育接受度不高。如何创新地方红色教育实践方式、提升求知欲和认同感,探索以线下线上相结合为特征的红色教育新模式,成为新形势下提高红色教育实效的新课题,亟待加以破解。
三、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设计一体化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应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连贯性、统一性,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围绕思政学科的德育目标,把握核心素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主旋律,同时尊重和侧重不同学段的分目标,切实推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符合教育大纲,符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向的红色文化教材:小学阶段的教材应注重强化趣味性设计,围绕政治思想和道德启蒙,以培养优良品德、强化价值认知为导向,可以选取革命领袖、革命英雄事迹故事和革命文物、革命歌曲等,以插画、短故事等方式呈现内容,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中学阶段的教材应注重体验性设计,围绕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锤炼品德,可以选取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筑牢其思想基础,提升其政治素养;大学阶段的教材应注重理论性和探究性设计,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不只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的参与度与亲身体验,同样应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偏好和认识能力提供了满足,因此增强了教育的成效和吸引力。演讲式教学作为传统手段,它适用于对红色教育资源的基本观念、关键历史事件、核心历史人物等进行阐述。借由教师的条理化阐释,学生能够掌握基础要点,构筑起完备的思维架构。
而讨论方式的运用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相互交流。如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研讨会,在策划课程时,合理规划时间分配,确保各个部分和主题都有足够的讨论和展开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段去深入探讨和反思。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进而推动他们在思想政治课程上对红色资源有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
适量运用图解和多媒体的支持也能够有效提高演讲式教学的效能。教师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增加红色文化知识储备和底蕴,转变空洞的理论说教方式,播放红色电影、纪录片等,举办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红色文化主题演讲、红色歌曲演唱比赛等。创新载体形式,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深度,提高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效果。
(三)社会资源整合化
地方红色资源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晶,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天然适用性。守土须尽责,要以整体思维和发展眼光审视地方红色资源可持续价值,联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1.深度挖掘和有效运用各类社会资源,邀请革命老兵、英雄模范和红色基地讲解员等参与思政课合作教学,讲述革命故事,开展多样化的红色文化读书会,举办党史知识竞赛,红色纪念馆讲解比赛,红色诗词朗诵大赛,红色作品优选比赛等;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做学术报告,举办红色文化讲坛等,对于充实并加深红色教学素材的内涵具有极为显著的作用。
2.不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建好管好用好各类红色文化阵地,提升工作效能,探索"主题研学+红色文化活动"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如宜春市靖安县打造以三爪仑犁壁山苏维埃政府旧址为核心,串联知青小镇、虎啸峡、观音岩等景区的红色研学精品路线,推出系列特色党建团建研学教育课程;如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具有重大意义的红色历史纪念场所,直观地展现了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历程,广大青年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不断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中锤炼自身的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科学理性的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能力。
思政课堂搬进学生的生活中,学生能实地体验到红色遗产所流露的革命往事与崇高精神,进而铸就鲜活而深远的记忆烙印,增强对红色记忆的珍视和情感共振。真正让学生在主动创新和探究中学有所思、学有所信、学有所得,在红色文化的生活氛围中筑牢信念之基、凝练信仰之力。
(四)网络平台创新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在网络空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化“互联网+思政”创新,做好网络育人工作,使网络思政“活起来”、“动起来”,提升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思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亲和力,使“立德树人”得以全面落实。如拓宽网络教育平台,纵深挖掘,横向关联红色资源,利用丰富的网络传播媒介,建立网络资政资源库,推送红色知识,弘扬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开发红色资源教学案例,开展“云端思政”等活动。
结束语
结合各级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进程,引入红色教育资源,对于铭记并传播我国宝贵的革命遗产,以及孕育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关键性作用,也势必为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面力量与文化信心。
参考文献:
王富美.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路径研究[J].[2024-04-30].
王晓慧.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 2023(8):74-77.
张楷芹.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原则及路径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6(5):5.
李丽丽.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以河北省相关实践为例[J].新生代, 2021(4):57-60.
作者姓名:张丽
单位通讯地址:宜春市靖安县第一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