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冯薄蓉

吉林市滨江南路学校 132000

摘要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发展的培养,而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劳动育人理念强调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更在于塑造其正确的劳动观念、价值观,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社会性品质。家庭与学校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两大关键环节,它们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为了详细探究基于劳动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本文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

劳动育人理念;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实践研究

正文


前言

   家庭与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大重要环境,其合作共育模式在提升小学生劳动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家校合作框架下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劳动之美、理解劳动价值,成为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重点分析劳动育人理念基本概念探究基于劳动育人理念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意义,以及家校共育如何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从而为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提供实践指导,推动形成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1、劳动育人理念基本概念

劳动育人理念基于对劳动价值与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旨在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综合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倡导通过教育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尊重,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理解劳动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个人价值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它强调要在学生心中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劳动育人重视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成果,从而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劳动教育不仅仅关乎技能的培养,它还涉及到道德教育、智力发展、体质增强和审美修养,与“五育融合”紧密相连,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劳动学生能学会合作、责任感、创新等非认知技能,这些都是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面对问题和挑战,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方法来解决,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劳动育人鼓励学生在劳动中探索、实验和改进,从而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劳动育人理念既强调继承优良的劳动传统和文化,又要求适应时代变化,引入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内容、新方法。它提倡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2、基于劳动育人理念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意义

    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理念和模式不断改变,劳动育人理念逐渐被应用于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劳动育人理念强调通过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家校共育能确保这一价值观在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强化,帮助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勤劳、奉献的种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可以学习到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清洁、烹饪、园艺等,这些技能对于个人独立生活至关重要,也是自我照顾和未来家庭生活能力的基础。通过参与家庭和社区的劳动活动,小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比如环境保护、帮助他人等,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面临问题解决的机会,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和动手实践,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适度的体力劳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家校合作可以规划合理的劳动任务,保证活动既有益于身心又不过度劳累。共同参与劳动活动为家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宝贵的互动机会,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和情感联系,营造和谐的家庭与校园氛围。

3、基于劳动育人理念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形成的策略

3.1基于劳动育人理念开展小学生家校联合教育活动

    基于劳动育人理念开展小学生家校联合教育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技能及责任感,同时加深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与理解。家庭劳动日志培养学生记录劳动过程的习惯,增强自我管理和反思能力。学生在家完成家务或其他劳动任务后,在家校共享的钉钉群或专用小程序中记录劳动内容、感受及家长评价,教师定期查阅并给予鼓励或建议。校园小农夫计划通过亲身体验农作物的种植与养护,让学生了解自然、珍惜食物。学校开辟一块小农田,学生在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参与播种、浇水、除草等农事活动。“小小工匠”工作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习基本的手工技艺。学校定期邀请手工艺人或家长中的能工巧匠来校开设工作坊,教授编织、木工、陶艺等技能。家长可以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完成课后作业,作品可通过钉钉展示交流。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家校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老人关怀、图书捐赠等活动。

3.2基于劳动育人理念创建多样化小学生劳动实践平台

    基于劳动育人理念,创建多样化的小学生劳动实践平台旨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内开辟一块区域作为小型农场,让学生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养护和收获过程,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民的辛勤。设置手工艺角,提供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学习编织、陶艺、木工等传统手工艺,激发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家校联动任务卡设计一套家庭劳动任务卡,包括整理房间、洗碗、做饭等家务活动,家长监督完成情况,通过钉钉打卡记录,学校定期反馈评价,形成闭环管理。组织学生参与为老年人读书、陪伴散步、购物等服务活动,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公共区域清洁、绿化植树等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3.3基于劳动育人理念创新家校共育劳动素养培养方式

    基于劳动育人理念创新家校共育劳动素养培养方式,需紧密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资源,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开发集劳动教育课程、任务发布、成果展示、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家长和教师可在此平台上发布家务任务、社区服务项目等,学生完成后上传照片或视频,形成劳动日志,便于跟踪与评价。利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真实劳动场景,如模拟厨房烹饪、汽车维修、农业种植等,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并学习复杂劳动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劳动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实践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响应时代召唤,培育未来社会所需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路径。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理论探讨与实践活动的实施,展现了家校合作在提升小学生劳动意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显著成效。当家庭与学校在劳动教育上形成合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高,还能够加深亲子关系,增强社区归属感,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尤为重要的是,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劳动教育的边界,使得劳动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毛剑东,蔡燕娜.劳动教育新突破家校共育新篇章——基于"以劳育人"理念的学生劳动素养实践研究[J].中小学校长, 2020(4):4.

[2]牟凤英."以劳育人"理念下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实践及提升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 2022(10):121-1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