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过法制教育保障学生权益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梅婷

武汉东湖学院 430212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成效显著。“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句话在高校管理中也同样适用。法律对于国家治理或者高校管理都有引领、规范和促进等作用。在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既可以保障学校健康发展,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法制思想进而学会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高校管理;高等教育;法制教育;学生权益

正文


国家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之后蓬勃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官网的数据显示,高校招生人数在2020年较1978年同比增长了26倍之多,已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阶段[1].相关教育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带来的结果之一,其二是学生的权益意识也日渐增强,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制化思想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法制化制度也成为了高校管理制度的核心。法制化教育是拥有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基础。高校也必须重视教师及学生的权益,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努力给学生营造理想的法制环境,才能使高校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后能从容面对各种侵权事件。

 

 

一、高等教育法制现状

(一)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我国一些高校的课程制定能看出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日常的法制教育主要通过《思修道德和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来完成,而且法制教育内容只占整本书内容的百分之二十左右[2]。思修老师对于法律的理解程度也不够,在这个环境下学生自然也是无法提起兴趣,也不够重视。

(二)教师法制意识薄弱

随着高校师生问题的不断增多,国家根据反馈也在不断完善教育政策法规。其中关于教师的法规表明法律给予了教师权益,教师也应履行好其义务。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日常接触时间最久,如果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会不注意侵犯到学生权益,比如人身权或者隐私权。

(三)大学生在校的恶劣行为呈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先生的一调查数据来看最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在逐年增多,已经占到了社会整个刑事犯罪量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其中大学生犯罪数量占比大约百分之十七[3]。大学是一个现实缩小版的社会,社会上能看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在大学也同样存在。比如职场上升职或者拿项目拿奖金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在学校里的学生会职位以及奖学金的竞争也同样激烈,总是会有一部分人想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成果。有些学生会造谣去诋毁别人的声誉、更有甚者去故意伤害别的同学,也就是俗称的霸凌现象。最后还有涉及到经济方面的恶劣行为。少数学生没有理财观念导致超前消费,开始找周围的人借钱或者进行网贷,恶性循环导致周围的人钱还不上,网贷利息也越积越多,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这类事件近几年经常在网络上出现,社会各界人士也在逐渐发现事态的严重性

(四)大学生自我维权意识较低

大学生除了犯罪人数增多,大学生被侵犯权益人数也随之增多[4]。有很多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一些兼职工作,因为不是正式工作可能对于劳动合同就没有过高的要求甚至没有与雇主签定劳动合同,部分不良商家也正是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这一点而雇用他们,导致后续工资没有按时支付,或者出现工伤雇主也可以逃避法律责任。学生最后也应没有正规合同无法获得法律的保护。这种侵害学生权益的现像比比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增强法律意识的关键就在于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因此,在平常的大学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遇到了法律的相关问题的时候,要积极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保护学生在校受教育权益

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有利于提升和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促进个人全方位发展和全面成长成才。根据现在的新闻报导可以看出高校师生之间发生越来越多的纷争,主要表现在歧视学生;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力,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等。实际情况是有些教师会因个别学生难管理而对其产生偏见,没有耐心教导而是恶语相对。学生在学校本就是去接受教育,需要老师给学生正面教育、指点和启示。引导他们往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走,这是学生们在校期间该享有的权益之一。

(二)保护学生在校受服务权益

学校应配备的师资力量是一方面,相关的服务设施也是学生们应该有权享有的[3]。比如宿舍内是否有空调、独立卫生间;教室内是否有多媒体设备。食堂饭菜是否干净卫生;校园内是否有健康娱乐场所,健身房、游泳馆等。如果里面任何一项服务有问题,学生是有权进行投诉勒令其整改的。有大部分学校食堂都是外包形式,社会新闻也经常报道食堂卫生不达标导致学生集体出现肠胃不适等症状。学校应该对这些公共场所严加看管。

(三)促进国家对法制教育的发展

当前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4],《高等教育学》这本书里提到高等教育具有政治经济作用,和社会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关系。在学生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以及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都是不可忽略的一步。法律意识不仅包括法律观点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法律情感。单纯给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学生接受率并不高,一旦把理论和情感融合,让学生产生共鸣,那时学生才会真正接收法律,去严格执行,把法律融入到自己生活的点滴中。法律意识在构建和谐高校和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用,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普法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也越来越来深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国家建设的有力的后备军,作为大学生而言,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平时在学校里或者在校外,发现有小偷在实施盗窃行为,要勇敢上前制止。当然是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如果对方手上有武器,可以找路人一起帮忙,不要贸然前行。社会有很多人都具有见义勇为的品德。法律制度也会为这些人伸张正义,因此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不要有所顾虑。在几年前可能会有一些老人摔倒不敢去搀扶的现象,但是现在随着人们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社会公共设施比如摄像头的完善,法律制度越来越严谨,被污蔑的事情会越来越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主动地去扶起老人,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良好的法治秩序。

 

三、提高学生普法程度的策略

(一)学生自身层面

每个高校里面都会有学生会组织,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会比较高效,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的作用去维护学生权益。学生会主席及相关老师配合将学生会各部门职能划分清楚,制定学生会维权部门条例[5]。在其位谋其职,上岗之前明确了解自己的职责与任务,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尽全力去解答,不要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部分高校的现实情况是对学生的权益并不重视,学生会也没有权力去做一些决定,导致学生产生了自己碰到问题学校也无法帮助自己的心理,选择沉默。对于存在这样懒政的学校在后期肯定会加以整改,所以学生们得意识到学校是有法律责任来保护自己权益的,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找学校寻求帮助,维权意识要不断提升。

 

(二)学校层面

首先,学院应该增加法学讲座,思政课老师和法学老师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权益意识的引导,内容主要可以从自身权益被侵犯的案例讲解、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通过这种专题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的敏感程度,立马做出有效措施;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权益受到侵犯时,知道有哪些渠道可以寻求帮助;也可以明确哪些是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合理客观表达自己的诉求。

其次,多组织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如果学生只是通过法律课程来吸取法律知识太过于抽象了,不足以真正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学校相关课程老师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有效的办法,根据学生性格特点,以班为单位开展培养法律意识的活动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心骨,除了要学法、懂法,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也要随之提升。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何来正义的道德观。因此,各高校老师和领导还要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集中人力研制出新的适合学生的法制课程,培养出一群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最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所以学校最需要完善校内保障学生权益的途径或者机制,一是加强校长信箱、电话热线、简化申诉流程;二是迎合现代大学生处事习惯,强化网络申诉渠道;三是给予学生部门处理问题的权力[6]

(三)社会外界层面

这里说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文化环境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所谓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某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向众多对象传递思想和观点的过程[7]。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用户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社会各大媒体或者自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多向学生传输一些法律知识,维权案例和法制宣传教育,就能产生迅速广泛的影响,同时极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和氛围。

除了网络,还有社区宣传。社会上类似于法律援助这样的公益组织可以在各个社区开展针对于学生如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宣传活动。从以往的社区法制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来看,这么多年积累下来是有明显成效的,以家庭为单位口头传播,这对进一步加强公民的法律维权意识是有极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宋晓波,舒砚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成就与展望[J].湖北招生考试,2022(03):52-57

[2] 徐晓艺.当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培养[J].法制博览,2021(10):187-188.

[3] 孙倩.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16):242-243.

[4] 李琛,游磊.高等教育法制与高校师生权益[J].亚太教育,2021(21):190-192.

[5] 孙倩倩.基于高校新型法律关系视域下——高校学生会组织参与学生权益维护的实践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5):42-44.

[6] 姜琳琳.从学生诉求表达困境探究高校保障学生权益的创新路径[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8):155-157.

[7] 陈慧珍.高校法制建设现状与完善策略[J].今日财富,2020(05):183-1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