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付婷

长江职业学院

摘要

高职机电类教师面临着专业知识更新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校企合作浅层次以及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等问题,亟需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专业化发展。本文分析了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现状,提出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和完善职业发展规划等策略,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行业实践锻炼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推动高职机电类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正文


项目名称: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项目来源: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

项目编号:22BJN003


引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变革,职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职机电类专业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高职机电类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更新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校企合作浅层次以及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等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高职机电类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机电行业不断升级转型,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些变化,高职机电类教师必须加快专业化发展步伐,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撑。高职机电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互联网+"时代,机电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层出不穷,教师只有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才能把握人才培养方向,设计出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生产实践,也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1]

二、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专业知识更新不足,与行业发展脱节

高职机电类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更新不足、与行业发展脱节的问题,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机电行业发展需求。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机电行业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教师受制于自身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进修培训机会的限制,无法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难以紧跟行业发展的脚步,导致所授知识逐渐滞后于生产实际,与企业需求渐行渐远。加之一些教师长期脱离企业一线生产实践,对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技术发展方向、生产工艺流程等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无法将企业真实案例和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失之空泛,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2]。专业知识老旧陈腐、实践经验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不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方式单一,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机电类教师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变革的新要求。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实训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不少教师仍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训练,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慕课、微课、虚拟仿真等,许多教师运用不够娴熟,无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开展教学活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待提升。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关注,难以实施因材施教、精准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校企合作浅层次,行业实践经验不足

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层次不深、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导致教师行业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当前,校企合作内容多局限于学生实习和就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较为有限,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岗位需求,实践指导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合作方式较为单一,以企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为主,教师与企业专家缺乏深入交流互动,难以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专业视野和实践经验不够宽广和丰富。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沟通不畅,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未能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合力,影响了合作成效[3]。教师缺乏行业实践锻炼,专业实践能力难以适应智能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自主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机电类教师普遍存在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不少教师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缺乏紧跟行业发展、提升专业素养的意识,参加培训、进修等学习机会的主动性不高,导致专业视野狭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与行业发展渐行渐远。部分教师工作多年后进入“舒适区”,固步自封,创新发展意识淡薄,缺乏自我加压、自我驱动、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难以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对教育信息化要求的适应性不强。学校在引导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举措还不完善,专业发展培训不够系统深入,教师外出进修、访学等学习机会较为有限,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健全,政策导向和推动力度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知识更新与共享

面对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知识更新不足、与行业发展脱节的问题,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搭建学习交流、资源共享平台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跨校、跨区域的教师交流社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在线研讨、经验分享、资源共建等活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流动与共享,以开放、协作、共享的发展理念带动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聚焦机电类专业教师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定个性化、菜单式的培训计划,广泛涵盖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有效帮助教师拓展专业视野,及时更新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同时鼓励教师自发成立学习共同体,开展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在同行切磋中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以思想的交流碰撞促进共同进步与提高。建立健全教师轮训和挂职锻炼制度,鼓励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在真实情境中强化技术技能、拓展应用能力,将企业典型案例和项目适时引入教学,以"传帮带"方式辐射带动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力求形成校企互动、协同发展的良性局面,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力量支撑[5]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针对高职机电类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需引导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在线课程、专题讲座、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学习掌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技术,提高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并积极探索利用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开发仿真实训项目,为学生创设情境化、沉浸式的实践教学环境。大力推行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师要合理设计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既要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精心设计预习任务,又要在课堂上组织研讨互动、项目实践等,通过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为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因材施教,激发学习主动性,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同时教师录制微视频课程,拓展课堂教学时空,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侧重答疑解惑、头脑风暴和项目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学校还应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学成果奖励机制,将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以政策引导和激励教师勇于创新发展,增强信息化教学获得感和成就感,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行业实践锻炼

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机电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差距的重要抓手。面对合作浅层次、实效性不强的现状,创新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应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体系,推动教师全面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加强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与此同时,拓展合作领域亦十分必要,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活动,在生产实践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实践指导水平。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采取选派和自主申请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全程参与企业项目实施、员工培训等工作,切实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吸引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校任教或开设讲座,与教师广泛开展经验交流与互鉴,以企业的用人标准反哺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促进师资队伍"双师型"结构的不断优化,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有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校企合作提质增效,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6]

(四)完善职业发展规划,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针对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完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激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内驱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应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引导教师利用碎片时间开展随时随地学习,不断拓宽专业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突出发展性评价导向,将参加培训、钻研教学、实践锻炼等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引导教师自我加压、自我驱动、自我提升,强化专业发展主体意识,调动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建立健全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专业发展成效突出的教师,以政策倾斜引导方向、凝聚合力,切实增强广大教师自主学习、持续进步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唯有内外兼修,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7]

结语:“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机电类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破解制约专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多措并举,从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入手,为教师搭建沟通协作、学习实践、展示交流的平台,营造有利于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高职机电类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为“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芳,于彦华.诊改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2):111-113.

[2]吴亚亚. 基于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分析——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C]//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组委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教育委员会.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二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2:4.

[3]陈雄,刘腾.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J].科技风,2020(32):78-80.

[4]张志田,史小平,朱海.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5):105-108.

[5]付婷,杨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4):165-166.

[6]薛成.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8(20):178.

[7]马平,樊明,苏福业.构建“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2014(23):18-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