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索——以中药学专业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中药学;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正文
正文
项目基金: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索—以中药学专业为例
项目编号:23SCT138
一、研究背景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并且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1-2]。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命健康问题愈发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医药学为我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清肺排毒汤、连花清瘟胶囊等;同时,在后疫情时代,中医药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会。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文化在以下方面,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问题。其中包括对于中医经典古籍缺少深入挖掘,对于中药传统技能缺少用心传承,对于中医药创新缺少学科融合。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山东协和学院的教学条件,对医学院中药学专业进行分析和探索,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标准,优化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更好地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对策建议
本文探讨了通过完善中医经典古籍学习的课程设置、增加培养中药传统技能的实验课以及学科交叉融合增强中医药创新,能够使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中医药的知识、技能以及文化,促成学生的中医药素养获得全面提升。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中医典籍的阅读热情,启发对中医典籍的深入思考;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学生中药传统技能的水平,培养大国工匠精神;通过课题研究,建立学生中医药创新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意识。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完善中医经典古籍学习的课程设置
完善中医经典古籍学习的课程设置,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精选教材、多元化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考核与评估以及课外拓展、强化师资力量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医经典古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与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中药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夯实的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现代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构建,但目前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尤其是针对中医典籍中的内容涉猎甚少,在今后的科研等工作过程中,很难将中医药经典古籍中的内容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中医药。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阐明学习中医药文化经典的意义,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如屠呦呦先生有关于青蒿素的发现,正是源于中医经典著作《肘后备急方》中葛洪关于疟疾的相关论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其次,我们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中,侧重于哪些中医药经典著作的梳理和讲解,并且要明确学习中医药经典著作,学生需要在其中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再次,我们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与评估机制,使学生对于所学习到的中医药典籍知识与成果进行客观且全面的评估。此外,关于学生课后对于中医药典籍文化的深入思考,我们要增加课后的知识讨论活动以及扩展学习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学会反复阅读中医药典籍,学会查找现代科研文献,真正地做到将传统文化中所传承的精髓运用到现在的科技实践当中,做到博古而通今。最后,关于学校的师资建设方面,应该多组织校内专职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和教学进修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并且通过校内讲座的方式,邀请中医药经典古籍研究方向的学术专家,丰富教师与学生的视野。
(二)增加培养中药传统技能的实验课
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中药鉴别、中药调剂、中药炮制、中药药剂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还原真实情境,体现完整任务,考察综合能力,突出应变能力,强化职业素养等方面,综合培养学生中药传统技能。
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验操作技能尤为重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机械制造业逐渐取代了手工业,流传至今的中药传统技能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渐渐被埋没。现阶段,中药学专业学生实验课设置中,有关于中药传统技能的学习,其培养内容较少,培养深度较浅,培养综合性不强,并且,部分技能操作在现场实施受限等,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些中药传统文化和技能,本课题拟采用以下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我们在进行中药传统技能的实验教学前,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该项技能的历史及其文化背景,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学习,不仅是有关于课程的学习,更是肩负民族复兴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其次,在实验课程设置时,我们除了基础性的实验之外,要增加更多的综合性实验,将相关学科的实验技能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综合地掌握中药传统的各项技能。再次,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师承班等活动,邀请中药各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人,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相关中药传统技能的赛事,利用新媒体等网络平台,让普罗大众通过媒体等平台越来越了解中医药传统技能与文化。
(三)学科交叉融合增强中医药创新
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为中医药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可以引入新的理论和技术,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医药创新教育也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中医药创新研究更缺少一定的学科交叉融合。中医药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哲学思维的,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科学。因此中医药的创新也应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医药典籍等诸多方面,在守正和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去创新地研究中医中药。
因此在对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聚焦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和中医药理论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其他现代科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深度挖掘中医药经典古籍中的内容,可以激发中药学专业学生阅读中医药经典的兴趣,提升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古文的学习能力以及中医药经典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中药传统技能水平,培养大国工匠精神。通过挖掘中医药典籍中的内容,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进行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好地促进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国兵, 廖夫生, 胡奇军. 产教融合理念下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 (19): 76-80.
[2] 李蕊, 席秦. 中医药数字文化产品的市场潜力与未来发展[J]. 文化产业, 2024, (12): 133-135.
姓名:张正一 出生年月:1996.02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邮编:250109 籍贯:吉林省白山市 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活性与机制研究 邮寄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凤鸣路2399号金河山庄11号楼3单元601 联系方式 :17684305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