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适能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思”与“行”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苏慧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凤凰小学 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专业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校和家长都在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运动习惯的培养,导致“亚健康”向中小学生群体中蔓延,肥胖、近视比例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敲响了警钟。体适能是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泛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健康体适能是体适能的一部分,涵盖有氧耐力、肌肉力量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发展中小学生的健康体适能。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把健康体适能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提升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本文将对健康体适能进行解读,分析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健康体适能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路径,旨在促进中小学体育活动高效开展。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学;健康体适能

正文


众所周知,体育是中小学阶段不可或缺的学科,是增强中小学生身心素质的良好载体,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的普及与发展,体育成为了当代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体适能是身体适应活动与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涵盖健康体适能和运动体适能两部分,针对中小学体育来说,主要发展中小学生的健康体适能,也就是通过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实现心脑血管、肌肉模块组织的发育,提升中小学生的免疫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出良好的条件。

一、健康体适能解读

(一)健康体适能的概念

“体适能”一词最早由美国科学家提出,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具有足够的精力来应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是人们针对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针对体适能对于体育活动产生的影响,体育工作者将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竞技体适能和代谢体适能,健康体适能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也就是指人们心血管、肌肉所能发挥出理想效果的能力,针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健康体适能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所追求的体适能,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特殊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健康体适能也是最需要的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的组成成分涵盖身体成分、心肺耐力适能、肌肉适能和柔韧性适能。针对身体成分,主要通过衡量人们的身体成分,来判断身体活动能力,若是脂肪成分增加,肌肉的成分就是减少,这样就会导致人们基础代谢水平的降低,不利于身心健康;心肺耐力适能则是指肌肉群参与有氧工作的能力,勇于衡量人体吸收、运输、利用氧的能力,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肌肉耐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日常的工作和劳动,良好的肌肉适能是保障人们有充足精力的必要条件;柔韧性适能则是指关节肌肉的活动范围,当人们柔性较好时,便可以自如地完成各种动作,也有利于避免关节韧带拉伤现象的产生,真正地发挥出体育活动对于身心发展的价值。

(二)健康体适能的特点

教育性、实践性和终身性是健康体适能的特点。首先,教育性。健康体适能中涵盖的知识与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密切相关,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常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巧,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避免运动损伤的方法,在日后遇到运动损伤时,便可以沉静地进行应对,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促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于自身成长的积极作用,所以健康体适能具有教育性的特点。其次,实践性。实践性是健康体适能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运动技巧应用于平常的体育活动之中,强调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弱化体育活动的竞技性,既让学生学习了有用的体育知识,加深了对体育活动的理解与认识,又提升了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最后,终身性。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础,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活动,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健康体适能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加深对终身体育的理解程度,进而形成热爱体育活动、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目标明确,措施不足

“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目标更加明确,中小学坚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教育原则,将体育活动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效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活动,来强化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虽然现阶段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目标非常明确,但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将成绩看作打开成功之门的唯一钥匙,导致中小学缺乏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尽管一些学校成立了篮球、乒乓球等体育俱乐部,但是缺少了丰富活动的支撑,这也仅是学校的一种机构措施,再加上体育俱乐部为喜爱运动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一些不爱运动的学生缺乏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未被唤醒,难以获得预期的体育教学效果。

(二)课程传统,缺乏特色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第一”的理念主导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纵观现阶段的中小学体育活动,课程较为传统,基本是围绕大三球小三球,缺少对新兴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长期参与重复的体育活动,针对体育运动失去了新颖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中长跑是最为主要的内容,长期参与单一的体育课程,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会感受到体育活动枯燥乏味,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有所降低,不利于发展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特色体育活动主要是指趣味性强且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常见的有跆拳道、武术、游泳等,受到体育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小学校缺乏体育特色课程,学校的体育设施主要是篮球场、田径场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三、健康体适能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路径

(一)理解体育价值,形成运动自觉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6年下滑,为体育教学敲响了警钟。面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仅需要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更需要加深中小学生对于体育健康、健康体适能的理解与认识,当他们理解体育活动带来的健康价值时,便会以自身的行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育教学活动日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小学校也正处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特殊阶段,健康体适能对于体育课程改革有着很大的启示,针对体育课程的开展将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在健康体适能视角下,我们需要让中小学生懂得为什么参加体育活动,注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培养,促使中小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与抵抗力之间的关系,唯有拥有很强的抵抗力,才能避免受到病毒的攻击,进一步促使中小学生形成运动自觉,实现会运动、能运动和爱运动的教育目标。

(二)设置特色课程,激发运动兴趣

体育是一项实践性、综合性的活动,对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以“智识”论高下,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小学生从体质到精神的脆弱,仅仅获得考试的高分,却没有拥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体质,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之中,不仅需要开展篮球、田径等常规的体育活动,更需要引入特色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们在特色的体育课程中收获快乐、体验成长,以跆拳道为例,跆拳道是起源于韩国的多元化体育活动,有着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显著特点,继承了重礼仪、讲道德的良好传统,是东方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跆拳道以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我们引入跆拳道这一特色课程,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跆拳道实践活动,不断推动跆拳道运动的发展,还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跆拳道运动知识竞赛活动,定期举办跆拳道文化节活动,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们参与到跆拳道活动之中,发挥出特色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体质提升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在健康体适能的视角下,中小学需要完善体育运动的相关设施,在田径场、篮球场运动设施的基础上,引入体操类、跨栏类和跳高类等体育设施,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有更多的体育类型可以选择,满足学生们的差异化运动需求,促使他们对于体育活动更有热情、更有兴趣。

(三)基于学生体质,科学开展训练

体育活动是促使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体育活动的实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运动方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体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7]。在健康体适能理念下,体育活动需要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我们定期开展身体素质测试工作,准确把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出科学、合理且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计划,开展更适宜学生的体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有收获、有进步,实现共同成长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刚开始时,尽可能地将运动密度降低;在学期中间,适当地提升运动密度;而在学期末时,结合体能测试的数据,再适当地提升运动密度,促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和了解自身的体质情况,科学地参与体育活动,实现体育教学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在将健康体适能融入体育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创新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方式,实时地调整中小学生的运动负荷,如在温暖的春季到来时,中小学生对于户外活动充满了兴趣,结合中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学校可以开展“春季运动会”活动,涵盖足球赛、篮球赛、长跑运动、立定跳远和跳高运动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质选择运动项目,同时鼓励学生们根据自身平时的运动情况,合理地调整自身的运动负荷,实现增强体育兴趣和提升自身体质的教学目标。

(四)优化教学评价,发展体育素养

不可否认,评价在激励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发展体育素养方面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合理的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评价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处理好“教—学—评”之间的关系,以评价的形式,将健康体适能融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将获得高效的体育教学效果。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与个性化特点,由于成长环境、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基础与能力都不相同,体育发展水平也不一样,若是采取统一的标准和方式进行评价,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在评价中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所以在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在军事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每一为学生都可以在评价中找到自信,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体育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是初级水平层、中级水平层和高级水平层,分层次、分方法进行评价,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能力需求,从而让学生爱上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活动。与此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态度、积极性纳入到评价指标中来,在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健康行为,有利于振奋学生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军事体育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相对于其他的课程而言,体育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才能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健康体适能是体适能的一部分,针对中小学生体育教学而言,将健康体适能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引导中小学生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进而在体育活动中实现心脑血管、肌肉模块组织的发育,在满足中小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体质水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出良好的条件。新时期的体育教师需要理解健康体适能的概念与价值,基于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根据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爱好,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促使健康体适能真正地融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来,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贻旭.健康体适能有效融入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策略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07):121-122.

[2]周文水.健康体适能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07):131-132.

[3]李奕信.体育游戏教学对初中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20.

[4]林森.体育游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20.

[5]臧建民.初中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J].教育观察,20198(42):6-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