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措施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措施
正文
在学前教育中,开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幼儿心理机能成熟的重要方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对于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指导,能够帮助他们平衡自己的心理,增强调节自我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的集中体现,也是决定幼儿将来适应社会程度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于幼儿未来成长,还是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要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一)过度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让不少的家长产生了错误的思想,认为幼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日常的教育中,会不断地让幼儿进行智力锻炼和开发,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幼儿的心理状况变化。家长过度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缺少对幼儿心理需求的关注。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引导地位,如果其对于幼儿关注点存在着偏差,将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父母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足
现如今,仍旧有不少的父母在幼儿上幼儿园以后,会将教育的任务交托给教师,忽视了自身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另外,还有部分幼儿家长,属于双职工家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忙于工作,会让幼儿的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帮忙照顾幼儿,很少亲自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引导,导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榜样指引,也会因为父母角色的空缺造成自卑、压抑的心理状况,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对幼儿进行过度保护
现如今,幼儿的教育受到了广大家长的重视,尤其是对于一些由祖父母照顾的幼儿来说,有部分祖父母为了让幼儿不哭闹,会一味地满足幼儿的需求,这样的成长环境会造成幼儿自我意识较强的状况,其在进入幼儿园以后,与其他幼儿之间容易出现社交困难。对于任何年龄段的社交来说,都需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幼儿阶段的社交来说亦不例外,幼儿从小就受到了过度保护,只要通过哭闹就能够得到自身想要的东西,养成了骄纵、自我的性格,在就读幼儿园以后容易与其他幼儿形成矛盾,出现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社交障碍,会造成幼儿被孤立或是被欺凌的结果,非常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状况的养成。
二、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并且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幼儿刚刚开始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和心理框架,由于没有形成判断意识,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全体幼儿能够接收知识,同时也要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当幼儿出现异常的行为表现时,比如情绪化、暴力倾向、沉默寡言、不合群等等,教师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幼儿进行更加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引导幼儿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使幼儿形成阳光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促使幼儿形成良好人格
良好的人格是指个体在品德与行为方面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一种心理特征状态。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格特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这种特性又将直接作用于其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对于幼儿而言,由于年龄较小,自身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使得其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如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等等。基于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因此,幼儿教师应当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实施个性化管理模式,引导幼儿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让每个幼儿都能够拥有健全的心灵。
三、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措施
(一)增加与幼儿的沟通,加强幼儿入园的适应性
有不少幼儿在初次入园的时候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在幼儿园中大哭大闹,对去幼儿园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对于幼儿出现的这些心理状况,如果不进行及时引导,会对幼儿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还会导致幼儿对父母、教师产生不信任、不喜欢的负面情绪,因此,应该加强幼儿在入园时的心理疏导。
首先,在幼儿入园之前,家长可以带着幼儿去到幼儿园中对环境和教师进行熟悉,让幼儿适当地接触绘画、舞蹈、运动等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多让幼儿与同龄的孩子共同进行集体活动,提高幼儿的自主适应能力和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其次,幼儿在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会产生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情绪,家长要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幼儿正视与父母的分离,不能用语言刺激幼儿,让其产生负面的情绪和心理影响,作为教师,需要在幼儿步入幼儿园以后对幼儿的情绪进行正确的疏导,在发现幼儿出现焦虑、哭闹的时候,及时的与幼儿进行沟通,给予幼儿充分的陪伴和理解,让其感受到与父母分离并不可怕,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最后,家长需要辅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让幼儿充分相信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其也能独立地完成游戏、学习、社交,当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引导和积极的鼓励。
(二)排解幼儿负面情绪,降低幼儿人际交往难度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幼儿教师是以一个执行者的角色去倾听幼儿的烦恼,并提供一些合适的建议。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幼儿教师会为幼儿传播一些新颖且正确的理念,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
例如,对于某些独生子女而言,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习惯独立地进行生活,所以他们没有良好的团体合作意识,当幼儿进入幼儿园时往往无法与他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在这种情形下,导致幼儿的性格变得愈发孤僻,但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会只以教学大纲为方向,会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如针对幼儿所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进行指导,让幼儿能够选择合理的方式去与其他的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展幼儿的自主人际交往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发地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这一方式,对于幼儿的成长大有裨益。
比如说,在幼儿教师发现某些幼儿往往喜欢独来独往时,幼儿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群体的谈心活动,在谈心活动中,幼儿教师要求幼儿必须要和陌生的同学来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对方的喜好。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幼儿更加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接触,当他们在面临问题时也愿意主动地向他人倾诉想法,从而有效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保持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构建良好生活氛围,培养幼儿健康心态
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相对较小,身体与心理都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同时,幼儿阶段充满着欢乐与童趣,童年应该是美好且迷人的。这一条件也让幼儿教育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幼儿教育不仅仅是进行基础知识上的教育,更多的是从情感与思想等层面进行相应的辅导与渗透。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要注意充分关注到幼儿本身的心理需求,带领幼儿能够在幼儿园中健康、积极、愉悦地展开学习。
例如,在《保护环境》的活动当中,教师就应该要注意到幼儿心理的发展以及当前的状态。首先,在部分幼儿教师认为幼儿并未出现心理问题即是健康的,但实则不然,心理问题的发展往往是因为部分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的不同而逐步产生的。教师应该要注意在日常的教学以及活动当中关注到幼儿的表现并积极构建良好的生活氛围,比如说在活动的过程当中让幼儿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生活当中我们能够去保护环境的方式以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方式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观念,加上幼儿园中良好生活氛围的影响则能够让幼儿更好地去感受到心情上的愉悦与身体上的放松。此外,教师在进行生活氛围构建的过程当中也应该要注意到幼儿的认知方式与成年人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应该要注意从幼儿的角度开始尝试进行环境上的设计以及生活氛围的调整,让幼儿在积极正面的氛围当中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为幼儿综合能力的成长提供相应的基础环境。
(四)借助丰富游戏活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幼儿每日必备活动。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并且游戏活动心理教育相较于说讲方式更容易获得幼儿信赖认可,促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形成正确意识态度,对幼儿身体成长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在一些游戏情境中多和同伴展开沟通交流,鼓励幼儿主动亲近他人并表示自身想法,对幼儿表达技巧进行锻炼。组织幼儿在分工合作中通过主动配合完成各项游戏活动并解决各种问题,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好奇心去生活事物进行探索。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项“变洞洞”的活动,在游戏活动前,教师准备好报纸球15个左右和音乐碟片。教师用手掌变出一个洞洞,引导幼儿思考:这像什么?(水杯、望远镜)引导幼儿说这是一个小洞洞。请幼儿寻找身体上有哪些洞洞,并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变洞洞。期间教师与幼儿交换角色,幼儿发令后,教师变出没有封闭的洞洞。引导幼儿理解“围集”的概念,并且提出相应问题:为什么老师变出来的不是洞洞?之后让男女幼儿分组变洞洞,比比谁的洞洞最结实,同时指导幼儿变出大一些的洞洞,让好朋友钻过去。再请大家动脑筋和好朋友合作,变出能让老师钻过去的大洞。教师钻过的“洞洞”就跟在老师身后变成小火车,直到大家围成一个圆圈。之后让学生思考,除了用自己的身体变洞洞,还有什么能变洞洞?如墙壁、桌子、板凳等。学生在感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愿意进行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能主动参与游戏。与同伴合作玩洞洞的游戏。丰富幼儿生活体验,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五)家校合作共育,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效果
家校共育是新时期幼儿教育新理念,强调幼儿教育过程中取得幼儿家庭的支持,在家长倾力配合下使教师准确了解到幼儿思想动态变化,从根源入手对幼儿的部分负性心理进行改善。家校协作下从多个角度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教育成效得到切实提升。
例如,在家校合作共育上,幼儿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坚持“一了解、二配合、三指导”等原则,以教师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幼儿在家庭中生活行为习惯进行了解,并且设置幼儿园开放日向家长展示一些幼儿生活习惯的正确培养方法,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表现,增强二者关于幼儿教育心得交流的互动。期间教师需要注意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同步,通过良好沟通和交流促进对幼儿在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园练习册为幼儿成长设立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对幼儿的表现行为进行共同分析,在此基础上及时处理各项教育问题,充分发挥教育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实效性。通过亲子教育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帮助幼儿形成珍爱生活和感恩父母的良好品质。此外在教育中还要注重家校合作模式下家长的品德教育观念与学生品德教育观念的一致性,指导家长对幼儿在生活中的品德表现进行积极反馈,将家长作为品德教育的重要支撑,切实加强品德教育在幼儿生活学习中方方面面的渗透,提升心理教育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保持的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而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幼儿来说,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要求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精神病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环境和具体情况,高度重视儿童健康,多方面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鲁文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教育,2020(10).
[2]张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J].学苑教育,2020,17:17.
[3]张佳妮,刘菲菲,陈红,等.生态视域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以“走进创造性思维”为例[J].幼儿心理健康教育,2019(02):37-40.
[4]王玉莲.幼儿教师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3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