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智慧与新媒体动能:助推承德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倩楠 赵德强 吴霞 李金芳

承德广播电视台 河北省承德市 067000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在融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中,增强智慧与新媒体动能的应用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是本文研究主要方向,以及对当前的智慧新媒体发展在承德振兴乡村中的作用、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智慧与新媒体 乡村全面振兴

正文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历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自改革开放开始,党和国家不断给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承德市正积极探索如何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成功经验与新媒体的动能,共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这一融合智慧与动能的创新举措,将为全市乡村开启一段新的发展征程。

    一、立足转型升级,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动能

媒体融合时代,文化振兴显得尤为重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新技术挖掘人文资源,树立农民的文化自信,提高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从本质上激发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相较于城市的繁荣发展,乡村被忽视、被边缘化,发展略显滞后,尤其在精神层面未有显著提高。挖掘人文资源,推进文化自信。承德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近年来,承德市努力推动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互动、文化与旅游的互动融合,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通过文化振兴的“根”来实现乡村振兴的“魂”。传承红色文化,深入开展红色资源普查、调研,确定红色旧址,围绕旧址保护,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积极传承革命精神。守护历史古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做好民俗风情、名人文化、家风家训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擦亮农耕底色。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牧渔业生产、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合理改造、适度开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旅游业相结合,为城镇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服务。精心发展现代种养业,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动一产特色化发展,靠高效特色产业推动农民增收。积极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乡村新型服务产业,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带动农民增收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业产业强镇,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二、立足全域打造,提升美丽乡村宜居功能

发展思路和技术手段,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涵盖范围广、推广渠道多,可助力传播,及时沟通交际,推广成本较低。它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魅力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近年,移动终端硬件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再有无线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无限扩大。特别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会使新媒体和农村经济的融合逐渐深入。

完善服务体系,丰富文化内涵。承德市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医养康养、生态民宿等三产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六小”庭院经济发展,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健全。2023年投入衔接资金17.42亿元,实施产业项目526个,中央衔接资金支持产业比重达71.28%,四级财政资金支持比重62.6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民是实现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体,因此要因地制宜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文化的内涵。一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和管理,以市场供应的公平方式保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品质。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给予农民文化活动自由选择权利,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等方式,积极准确获取农民文化需求,针对性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提高供需匹配度。二是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精准构建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体系,培育数字文化本土品牌,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整合,为其搭建数字文化宣传推广平台,加大各类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开发与呈现。推动数字科技与先进文化的深度融合,吸引相关人才参与乡村数字化建设,推进数字供给优化升级。三是加速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积极发挥新媒体作用,以文化需求服务文化供给,推行“百姓点单”,各方力量“按需制单”的服务模式,以媒体的便捷性、快捷性达到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快建设以服务农民、传承文化为主,高新技术支撑、严格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信息枢纽。

三、立足富民之本,提升幸福生活造血功能。

目前,新媒体已经被大多数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普遍接受,逐渐普及。新媒体在农村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趋势,新媒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越来越多的受众习惯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查找信息。自媒体、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平台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及时、人际交流更加快捷。中国网民规模庞大,互联网使用人群让社会发展向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倾斜。创新传播方式,提升文化功能。新媒体时代不能只有文化传播没有文化服务功能,要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全面提升乡村文化的服务功能。一是突出打造一批乡村特色栏目,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以乡村文化为主体精心绘制、挖掘乡村地域特色、乡土风情、历史故事,创作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乡村化气息浓郁的、鼓舞人积极向上的高品质乡村文化传播作品,打造成本土特色的品牌栏目。二是畅通交流渠道,凝聚思想合力。农民是乡村文化的根,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现状、特质的认知度独具优势,畅通与农民的互动渠道,及时解决反馈农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进行合理引导,有助于满足农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凝聚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拓展“媒体+”方式,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借助5G传播优势,利用短视频表达自我,让乡村文化特色反向传播出去,推动乡村文化有效传播。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美丽乡村的乡土文化、人文历史、特色建筑等,不限时空地得到沉浸式、交互式乡村文化体验,打造具有鲜明特性和影响力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把乡村传统文化和独特地域文化资源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产业资本。

信息化、大数据、数字经济……一个个高频词正在勾勒出当下的社会发展图景,透过这些应该认识到,互联网资源蕴藏着巨大能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承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与国家大数据战略相结合,用好互联网助推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用好互联网抓手助推乡村振兴,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政务基础。广袤的乡村需借助互联网进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大力推进数字政务向乡镇层面延伸,利用乡村公众号集群以及微信群等移动互联网工具为载体,促使乡村基层党务、政务、商务、村务、事务高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智慧乡村”建设。打通城乡连接。利用互联网建立城乡信息连接、财富连接、情感连接。把乡村用互联网与城市与外界联通起来,通过连接,重拾农村价值,不论是自然的、商业的、还是文化的。在数字时代,缩小数字鸿沟是重要的。乡村振兴是农村价值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互联网名片,有助于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好互联网多媒体平台。一方面,可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推广乡村的产品、旅游景点、休闲项目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农村电商发展,探索智慧乡村与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可通过线上渠道发展电商,销售农户的农产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树立品牌农业,增加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运用二维码等,通过生产记录、源头追溯、生长直播回看等让消费者买到放心绿色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张一思.新媒体如何助力农村经济发展[J].人民论坛,2018(01):86-87.项目基金:本文是2019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S-2019-1021;课题名称《地方院校助力农村劳动力更高质量问题研究——以为河北传媒学院为例》。

 

项目基金:本文是2024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243301

作者简介:王倩楠,女,1981年9月出生,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人,承德广播电视台二级剪辑师,河北大学新闻学本科学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