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正文
新课改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方向与机遇,情感教育成为教学中的核心环节,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还是深化学生对文学情感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精细化的情感教育,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并帮助他们深入领略文学作品的情感深度,本文致力于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方式,以期指导教师摆脱传统束缚,采用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感受情感的波澜,体验生活的多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知识传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这一转变中,情感教育尤为关键,通过真挚的情感交流,教师能够深入学生内心,引导他们构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厚的信任基础之上。需要教师以满腔真诚与尊重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更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教师通过针对性的兴趣引导和营造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正确的三观熏陶,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自我与世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坚定的价值观念。
(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情操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另一个显著作用,就是能够深刻触动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操修养,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情感资源,通过学习各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领略到多彩的人生体验与深刻的情感表达。情感教育则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些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提升学生的情操修养。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初中生而言,其情感世界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情感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以及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一)教育观念依然较为传统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尽管教育理念有所更新,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种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往往更侧重于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情感教育的地位相对被边缘化。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和培养,导致情感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轻视或忽略。
(二)课堂氛围沉重,学生参与度较差
目前,部分初中语文课堂仍存在着氛围沉闷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抑制了他们的情感投入,一些教师未能有效地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压抑,难以主动参与到情感体验中。由于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显得肤浅,无法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严重制约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阻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情感教育教学实施的第一部分——引导与启迪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触及学生的心智层面,致力于塑造他们成为情感充沛、心态积极的人,当情感教育被巧妙地融入教材阐释和知识解答时,便成为强有力的纽带,加强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深层联系。古诗词教学为情感教育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角色尤为关键,需精准引导启迪学生,帮助学生深入探索诗人的情感深处,通过“以诗入景,以文入情”教学策略,学生得以贴近诗人心灵,感受那份深沉的情感。
例如,解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沉浸于苏东坡那“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情怀中,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那种时光不老、壮志犹在的激情,点燃学生内心的热血与志向。教授杜牧的《泊秦淮》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家国情感,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再者,当讲解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时,教师可以通过“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的诗句,引导学生领悟人生旅途中的挑战与困境,教会他们如何以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情感教育教学实施的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声朗诵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能调动学生情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在朗诵环节,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与作者建立情感连接,捕捉文本中的情感细微变化,深入品味文中的细节与侧面描绘,全面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为营造更为鲜活的阅读氛围,教师可通过情景融合方式,如选取贴切的背景音乐衬托朗读,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更易触发悲伤、愉悦或激昂等情感共鸣。朗读中语调的抑扬顿挫,是情感教育效果的直接展现,使文章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随着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情感的波澜在教室中回荡。
(三)情感教育教学实施的第三部分——写作与表达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在写作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语这一博大精深的语言,其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丰富多变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口若悬河的演讲,还是纸上笔墨的流淌,都是人们传递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在经历了理解和阅读的教学阶段后,学生对教材中的情感内涵已有深刻领悟,并能与作者的思考产生强烈共鸣。写作教学则成为情感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情感与价值观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字,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表达能力。
举个例子,学完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后,教师可以设计一次写作活动,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者利用文中的经典语句作为灵感,自由创作,表达他们对生活、逆境的独特见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将内心情感与思考转化为文字的平台,实现真正的自我表达。表达并不仅限于书面写作,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同样重要,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如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迅速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学正经历一场深刻转型,情感教育被置于教学任务的核心位置,反映出教育焦点从单纯知识灌输向情感与素养培育的迁移,教师开始深入探索文本内在情感,努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未来,情感教育将以更多样化的形式渗透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将围绕学生展开,通过真挚的情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开启寓教于乐的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武玉梅.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文学教育,2020.05(047):104.
[2]王日顺.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2019(05):39.
[3]吴昀.刍议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21(08):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