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化传播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理及“枫桥经验”的启示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社群化传播;高校;网络舆情;枫桥经验
正文
引言:
在当今信息流通与网络交织的社会环境中,高等教育机构已转变为知识和人才培育的关键场所,其网络舆论态势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特性。社群化传播这一新颖的网络信息流转方式为高校网络舆论的生成、散播及扩展过程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与难以预测性。鉴于此,对社群化传播背景下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原理进行深入探究,对于有效预防和处理网络舆论风险,保障高校的平稳与和谐显得尤为关键。“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个卓越样本,突出了预防为主、法治为本、群众性防治与德治教化相融合的原则,这为高校网络舆论的管理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本研究试图结合“枫桥经验”的核心理念,探讨高校网络舆论管理革新的思考路径与实践方法,目的在于为提升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引,从而助力高校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
一、社群化传播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理分析
(一)社群化传播的特点及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在当前社群传播的大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的孕育和演变展现出其特有的面貌。首先,这种传播模式高度强调互动与合作,体现在网络社群内,成员们能自由地发表见解、交流资讯并通过点赞、评论等互动形式加深交流【1】。这样的交流机制极大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也使得高校网络舆论迅速聚集和扩散。社群传播展现出其多元和纷繁的一面,由于网络社群成员来自不同背景、拥有各异兴趣和观点,他们讨论的主题、发表的言论往往大相径庭。这为高校网络舆论注入了多样性,既包含理性分析与讨论,也不乏情绪性的言辞与宣泄。社群传播的另一特点则在于其组织性与影响力。部分网络社群由特定组织或群体主导,他们通过制定规范、管理成员等手段,维护社群的秩序。这些组织或群体在高校网络舆论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通过发布信息、引领讨论等方式引导舆论的发展趋势。社群化传播对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几个层面:一是加快了舆论的生成和传播速度,使其迅速覆盖更广阔的范围;二是提升了舆论形成的互动性和大众参与度;三是舆论变得更加错综复杂,预测难度加大,因为不同看法、资讯和情绪在社群传播中交织,使得准确评估和分析变得更为困难。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因素及传播路径
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高校网络舆论的形塑过程,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及问题往往成为激发舆论的直接触发点。举例来说,校园里突如其来的事故、政策的变动或社会上的热议话题,极易吸引学生的目光并激发他们展开讨论,最终催生网络舆论。个体层面,情绪、见解以及态度亦在舆论的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网络世界里,人们更倾向于释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而这些释放往往带有浓郁的主观情感色彩,对舆论的演变产生显著影响。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导向对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信息流转的关键节点,媒体的报道内容和倾向常常能够引领公众的关注及讨论趋势。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被大幅放大,媒体的影响更显突出【2】。至于高校网络舆论的扩散途径,大致可分为两条路径:一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如微博、微信和论坛等平台成为学生分享信息、发表观点、互动交流的主要场所;二是依托人际网络,在高校这一小社会中,学生间紧密的关系网使得舆论信息通过口头传播和私下交流等途径迅速扩散至更广泛的群体。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及趋势预测
在探究高等院校网络舆论的变迁规律时,可见其大体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起初,舆论多呈片段化,信息散布广泛,观点多样,随着讨论的深入与信息的集中,舆论逐渐汇聚成几大主流意见,或趋于统一,最终舆论可能会逐渐淡化或转向全新议题。舆论走向不仅受事件本身的特质与走势所左右,个体情绪波动、媒体立场及政策变动等亦对其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对高校网络舆论趋势的预判,需全面衡量诸多因素,进行细致入微地分析与评估【3】。展望未来,高校网络舆论的发展或凸显以下趋势:伴随社交媒体的持续发展与广泛普及,舆论传播速度及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群体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度与参与热情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将成为他们表达立场、参与公共事务的关键渠道;高校方面也将日益重视网络舆论的监控与管理,通过完善舆情应对机制,以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二、“枫桥经验”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与启示
(一)“枫桥经验”的核心理念及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适用性
“枫桥经验”植根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的地方治理举措,其要旨在于秉持群众路线,着力于矛盾争议的初步预防和多角度解决。该经验倡导在基层村落内解决小纠纷,镇级层面处理大事件,避免矛盾升级。通过搭建有效的交流桥梁及调解机制,旨在促进社会之和谐安定。在高等学府的网络舆情管理中,此经验亦显示其广泛的适用性。互联网的广泛渗透与高校网络空间的持续扩展,使得网络舆论对校园的稳定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此,高校可借鉴“枫桥经验”,打造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强化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敏锐捕捉并有效解决网络舆论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确保校园的和谐秩序【4】。
(二)“枫桥经验”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启示与借鉴
“枫桥经验”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启示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该经验强调以学生为核心,这一原则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同样适用。维护学生的权益与促进校园稳定是网络舆情治理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治理策略应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关切来制定。“枫桥经验”所倡导的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理念,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体系,高校能够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舆情风险。同时建立多元化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有助于高效处理已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避免事态的进一步升级。除此之外,借鉴“枫桥经验”中的群众路线和自治管理理念,高校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工作【5】。通过发挥师生在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能够提升治理效果,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高校应加强师生自治组织建设,完善相关治理制度,为师生参与网络舆情治理提供有力保障。“枫桥经验”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借鉴其核心理念和治理策略,高校可以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为校园的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一)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
构建一套全面而多元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需在多个层面进行深度剖析与执行。必须建立一个高效且协作的多部门工作机制,该机制应包含舆情监测、预警、分析、处理及反馈等多个环节,确保工作流程的高效衔接。在构建此机制时需明确各部门职责与权限,防止工作重叠或缺漏。同时应完善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使各部门能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协同制定应对策略。 除此之外,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舆情管理同样重要,这些机构凭借其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能提供精准高效的舆情管理服务,合作之下,可进一步增强舆情管理的成效,保障校园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6】。
强化与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合作是构建多元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关键,协作应对网络舆情挑战,提升治理效能。在网络舆情立体化管理中,线上线下结合至关重要,线上治理聚焦网络空间的舆情动态,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线下治理则侧重于师生实际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了解真实想法,为舆情管理提供精准参考。应实现学校、学院、班级等多层次的互动联动。学校层面应制定总体舆情管理策略,统筹各部门工作;学院层面根据自身特色制定具体措施并执行;班级层面则应主动参与,及时反馈问题,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
(二)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师生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高校师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在网络空间表现出极高的活跃度和影响力,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和传播主力。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对社会的稳定、公众意见的塑造以及社会发展的推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提高高校师生的网络素养,不仅对其个人网络行为产生影响,更直接关系到网络舆情的走向,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及网络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提升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水平的基础在于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开设网络素养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可以系统地向师生传授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道德规范。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师生掌握网络空间的基本规则和界限,还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强化网络道德意识,使其在网络舆情中保持理性与客观【7】。除此之外,针对网络舆情快速传播、广泛影响和真伪难辨的特点,开展专题培训是提高师生网络素养水平的关键。通过这些培训,师生能够学习如何辨识网络谣言、分析舆情趋势和制定应对策略,以便在面临网络舆情时迅速做出正确反应,避免受到误导。组织师生参与网络舆情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有效地提升网络素养手段,模拟舆情应对等演练,师生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应对技能和方法,增强实操能力。这些活动还有助于深化师生对网络舆情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水平。
(三)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效率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舆情治理亦然。在高校这一特殊网络空间中,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基于此,高校必须主动引入先进技术,探索创新治理途径,以提高效率,确保校园的稳定和谐。大数据技术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通过实时监测和深入分析网络舆情,高校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舆情动态和关键信息,从而及时应对潜在的舆情危机并基于数据分析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理策略。例如,通过挖掘和分析舆情数据,高校能够洞察师生关注的核心问题,迅速作出回应,有效缓解矛盾。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面对庞大的网络舆情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筛选、分类和标注,提升舆情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减轻人工处理的压力【8】。智能推荐算法的运用还能根据师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舆情信息与服务,如推送相关的舆情动态和解读,助力师生更好地理解并应对网络舆情。除此之外,高校还需从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治理体系,这包括强化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师生面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舆情危机;加强与政府、媒体等外部力量的合作,共同面对网络舆情挑战,形成有效的协同应对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在深入探讨社群化传播影响下高校网络舆情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借鉴“枫桥经验”的智慧,提出了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创新性策略与实践方针。面对技术革新的浪潮与社会环境的持续演变,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无疑会遭遇更为复杂多变的挑战与机遇。对此,必须持续跟踪和研究网络舆情在高校中的发展态势,不断优化和创新治理手段,以确保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得到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曹阳,邱镱.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建议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4, (10): 142-144.
[2]邓明明,张玥.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关键问题及引导策略 [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4, (05): 90-92.
[3]徐璐. 基于“枫桥经验”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7 (02): 103-106. DOI:10.16018/j.cnki.cn32-1499/c.202402022.
[4]戴大新,章越松. 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凝练及实践研究 [J]. 江南论坛, 2024, (02): 61-65.
[5]孔祥涛 ,许明欣,管彤. 以新时代“枫桥经验”引领社会风险治理 [J].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3, (05): 107-115.
[6]魏怡孜,梁婕,何升林. 社群化传播中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机理与治理对策——基于“知乎治校”的研究 [J]. 新闻知识, 2023, (06): 71-74+95-96.
[7]马聪.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适用研究[D]. 广东工业大学, 2022. DOI:10.27029/d.cnki.ggdgu.2022.002000.
[8]周升铭,王鹏. 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传播与引导机制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 (24): 59-60+63. DOI:10.19865/j.cnki.xxdj.2020.24.021.
作者简介:姓名:黄建军 出生:1983.8性别:民族:汉籍贯:浙江嵊州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党建、思政。
基金或课题项目: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重点课题《社群化传播中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机理与治理对策——基于“枫桥经验”的研究》(课题编号:145S097)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