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初中数学;方法措施
正文
引言:双减政策推出的主要目的有两点,其一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二是减少课外培训机构,促进教育的均衡性与公平性。而自双减政策落地,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正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但小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不够透彻,只做到了作业上的“减负”,而没有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应正视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深入分析双减政策的本质,将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两手抓,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双减政策,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1、开展体验式教学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缺乏师生的有效互动,很多时候课堂都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不仅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被动,同时也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乏味且狭窄。与此同时,这种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很难对数学知识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理解,难以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化与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开始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中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观察、实践、思考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能够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为其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这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节的内容,在学习勾股定理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相关的基础知识,而勾股定理就是对直角三角形边长关系的进一步探究。在教学这一课内容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探究、验证勾股定理,如分割法、拼接法、类比法等等,而这些探究的方法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与此同时,勾股定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综合性,为了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之能够更好的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教师就可以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分割、拼接、类比等方式探究并验证勾股定理,为学生留出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方式探究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关系。教师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在学生理解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满足勾股定理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
2、利用课堂导学案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而这也让教师有了更多空间与机会对学生进行思维与能力的拓展。新课改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视作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目标,进一步说明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需主动优化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模式,在恰当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学习习惯与方法,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导学案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问题、完成课堂学习目标,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有条理、重点鲜明,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特点出发,为学生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索、深度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明确这一课的重难点,再围绕重难点设计导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掌握这一课的知识内容,再通过举例的形式体现函数的数学建模,帮助学生明确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自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形态,用自己的话总结一次函数的关系式特征与图像特征。其次,到了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梳理的知识点,不断完善学生对一次函数的认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与质疑进入正式学习的缓解。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展开探究与分析,总结一次函数关系式的特点,理解关系式内涵。再者,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心得与疑惑,交流彼此的学习经验,再次查漏补缺。最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交流沟通、自主思考的空间,并在课堂中活学活用现学知识点,深化学生的理解思考,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3、巧用信息教学技术
信息教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初中数学课堂创造了新的机遇。运用信息教学技术,教师既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用更直观具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又可以为课堂引入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优化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可以优化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更加现代、开放、高效的数学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还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巧用信息教学技术来优化数学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课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就可以巧用电子版本进行信息化教学,将抽象复杂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相关知识直观简洁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点,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具体而言,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构建一个天平形状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先观察两边没有放置物品的天平,随后在天平的一端加上一个5kg的砝码,此时学生可以观察到添加了砝码的一侧沉了下去,天平不再保持平衡,随后教师再为另一侧加上重量为x的砝码,让学生观察此刻天平的平衡关系,思考天平所表达的数量关系,随后写出相应的不等式。随后,教师可以继续添加或撤下砝码,让学生根据天平的平衡关系写下对应的不等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更加轻松的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表达的意义,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能更快的记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与特征,为后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练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直观的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效果,让数学教学事半功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正确解读双减政策的内涵,将减负增效视作教学的核心目标,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有效内化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保障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深入思考的机会,推动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栓福.优化教学环节 构建高效课堂——浅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225.
[2]李有顺.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探析[J].科技资讯,2020(24):26-28.
[3]仲国梁.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2(24):55-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