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创新策略
正文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原则
生活性原则: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核心,其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书本之间。生活性原则强调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引入生活实例、分享生活经验等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感受语言的文化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品德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所学,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探究性原则: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探究性原则倡导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任务或项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还能在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综合性原则: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它涵盖了语言、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单个知识点的传授,更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整合。通过整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如跨学科主题、文化专题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要求,树立新型课堂素质教育理念,灵活选择教学手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以《草船借箭》为例进行这部分内容的阐述,《草船借箭》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教学过程正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应首先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即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更要通过故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融入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甚至自编自导一场“草船借箭”的小剧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策略布局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现,个体差异得到了尊重,同时,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批判性阅读,讨论诸葛亮为何能成功借箭,以及这一策略背后的智慧和勇气。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树立素质教育理念,灵活选择教学手段,不仅完成了知识的传授,更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课堂。
2.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一环。以《精卫填海》与《盘古开天辟地》这两篇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课文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巧妙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先对比《精卫填海》与《盘古开天辟地》两篇课文中的神话元素,引导学生发现两者在主题、人物性格及象征意义等方面的异同点。通过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绘制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梳理出两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它们都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征服愿望,以及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音频、视频等,将两篇课文中的场景、人物形象生动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文字描述变得直观可感。同时,结合课外拓展阅读、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阅读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将两篇课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或生活实践相结合,如结合美术课进行神话人物画像创作,结合科学课探讨自然现象与神话传说的关系等。这样的跨学科整合教学,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并巧妙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以思维发展为导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通过课文中的矛盾点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我们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为例阐述具体内容。本文中的故事围绕着一位小作者初次尝试写作后,得到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与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展开,这一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矛盾点,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思维能力的绝佳契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矛盾点,即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小作者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从而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父母会有如此不同的评价?这些评价对小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理解不同评价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面对不同意见时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力。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如何处理这种矛盾的评价?”“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境?你是如何处理的?”这些问题旨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如坚持自我、勇于面对挑战、珍惜亲情等。这些正能量的传递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三、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遵循生活化、探究性和综合性等原则,采用情境化教学、整合教学资源、培养思维能力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明骅. 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 新课程,2022(43):36-37.
[2]宗先菊.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体系构建[J].安徽教育科研.2022,(7).32-33.
[3]聂谋清. 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21(4):22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