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优化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吴蕾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063000

摘要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维护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积极心理学强调发掘个体优势,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在梳理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和分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的基础上,从服务理念、内容、形式、资源和质量等方面探讨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优化的具体策略。研究表明,转变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整合服务资源,加强服务评估等措施有助于提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促进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积极心理学理论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服务模式;优化策略;心理幸福感

正文


引言:近年来,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当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仍存在理念滞后、模式单一、资源匮乏等问题,亟需从新的视角探索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优化路径。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优势和潜能,强调培养积极品质,提升幸福感,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优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拟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立足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践,探讨服务模式优化策略,以期为构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新格局提供参考。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与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主要关注人类积极品质和美好生活体验的研究。不同于传统心理学聚焦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探索个体的优势、潜能和幸福感,强调发掘和培养个体的积极情绪、积极品格和积极社会制度,以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心理学研究的重心从病理性问题转向积极心理品质,为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积极心理学不仅为心理健康服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带来积极影响,在教育、管理、社区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包括自我决定论、希望理论和心理幸福感理论。自我决定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是维持内在动机和心理健康的关键,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理论基础。希望理论将希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产生的正向动机状态,包含目标思维、途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三个要素,为提升个体的目标达成能力提供了思路。心理幸福感理论从多维度出发,界定了个体心理幸福感的六个核心要素,即自我接纳、积极人际关系、自主性、环境掌控力、生活目的和个人成长,为追求幸福生活指明了方向。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机制和培养路径,共同构建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3.积极心理学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理念有助于转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模式,从单纯的问题干预转向优势培养和幸福促进,注重挖掘社区居民的积极品质和内在潜能,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践提供了具体指导。运用自我决定论,可以营造支持居民自主性的社区环境;运用希望理论,可以帮助居民树立积极人生目标;运用心理幸福感理论,可以全面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总之,积极心理学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提升社区幸福指数,推动社区的繁荣健康发展。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分析

1.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指在社区层面开展的,旨在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各项服务活动。其内容涵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援助等多个方面。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居民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咨询服务通过面询、电话、网络等方式,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个别化的心理辅导和情绪疏导;心理危机干预主要针对面临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通过热线服务、上门走访等方式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心理援助则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形式多样,既包括面向全体居民的普适性服务,也包括针对特定人群的个性化服务;既有常规性的服务项目,也有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服务。各种内容和形式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完整体系。

2.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服务理念相对滞后,部分社区工作者仍存在"重身轻心"的观念,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服务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宣教灌输为主,缺乏个性化、互动性的服务方式;服务资源总体匮乏,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短缺,财政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条件有限;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缺乏科学的需求评估和效果评估,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强。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社区自身的因素,如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投入有限等,也有外部的制约因素,如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支持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区、政府、社会多方协同发力,整合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持续优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供给。

3.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优化既是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不断增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客观需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社区居民面临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日益增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然而,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需求,亟需优化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手段,扩大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有助于化解居民心理行为问题,预防极端个案事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危机情境时,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可以有效缓解居民的心理创伤和情绪困扰,维护社会秩序。因此,优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既是社区居民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优化策略

1.转变服务理念,倡导积极心理学视角

积极心理学视角为优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传统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更多关注心理问题的防治,而积极心理学则强调发掘和培养居民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其心理幸福感。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意味着要从"问题导向"转向"优势导向",关注社区全龄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求和发展潜能,挖掘其积极心理品质如乐观、希望、感恩等,帮助其提升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和幸福感。这需要社区工作者转变服务理念,增强积极心理学素养,将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融入服务各环节。同时,还要加强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学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技能,引导居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提升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视角突破了传统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局限,为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心理健康需求,实现居民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幸福提供了新的可能。

2.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多元化需求

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已难以完全满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应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更加全面地回应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求。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培训、主题活动等形式,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增强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二是开展积极情绪培养。以积极情绪体验为导向,通过音乐、艺术、游戏、冥想等沉浸式的活动,帮助居民缓解压力,培养乐观积极的情绪。三是关注人际关系改善。通过沙龙、工作坊等方式,分年龄段提升居民的社交技能,拓展社交网络,营造良性互动的社区氛围。四是提供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居民规划职业生涯、家庭生活、退休生活等,帮助其找到人生意义,实现自我价值。丰富的服务内容既能满足不同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又能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为其营造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生活环境。

3.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可及性

居民获得感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衡量指标,服务可及性的提升有赖于服务形式的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是大势所趋,依托互联网技术,社区可开发心理健康App、公众号、微课程等线上服务平台,方便居民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健康资源。同时,线下服务也要注重接地气,心理健康体验馆、幸福一体化社区等新型服务载体,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个体化与团体化服务并举,既要针对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个别化心理辅导,也要通过团体辅导、主题活动等促进居民的交流互动,发挥团体的支持与激励作用。专业服务与自助服务并重,在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要加强居民的赋能培训,编制通俗易懂的心理自助手册,培育心理健康骨干,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开放式服务格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形式的创新,能够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使积极向上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4.整合服务资源,构建协作网络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优化离不开服务资源的整合和协作网络的构建。社区组织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载体,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社区工作总体规划,统筹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吸纳更多专业人才。同时,加强与卫健、民政、妇联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建立联席会议、个案转介等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补充,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借助其专业人才和服务方法,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志愿者队伍也是重要资源,可广泛动员在校学生、退休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形成多元协同、各尽其能的服务合力。资源整合的背后是体制机制创新,采取"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搭建"政社众"协同平台,形成齐抓共管、多元参与的服务格局。

5.加强服务评估,提升服务质量

优质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离不开科学的评估监测机制。建立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是前提,围绕服务可及性、专业性、满意度等维度,制定可操作、可考核、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为精准评估服务状况奠定基础。通过服务督导、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服务计划执行、服务项目开展、团队运作等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服务中的突出问题。服务成效评估反馈是关键,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跟踪等方式,了解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改变,总结服务经验,优化服务方案。评估结果要形成常态化反馈机制,并主动回访接受居民的意见建议,形成优化服务的闭环。同时,将评估结果与工作考核、项目审批、资金投入等挂钩,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的评估有助于摸清服务家底,把准服务脉搏,激发服务活力,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

6.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培训。通过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聘请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配合开展系统化、多层次的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培训内容涵盖积极心理学、心理咨询、个案管理等专业知识,以及沟通技巧、团体、资源链接等实用技能。同时,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跟岗实习、督导反馈等常态化培养机制,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社区心理健康顾问"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优秀的心理和社会工作人才到社区担任"心理健康顾问",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明确"心理健康顾问"的职责定位、选聘条件、管理考核等,建立常态化的专业支持机制。同时,注重发掘和培育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骨干力量,采取"1+1+N"的模式,即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社工、1名心理咨询师,再从热心公益事业、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居民中选拔N名骨干,经过系统培训严格考核后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结束语:积极心理学视域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优化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居民需求,注重优势挖掘,促进身心健康,对于提升社区心理服务质量,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应进一步转变理念,创新方式,完善机制,提高质量,深化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充分发挥社区在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海霞,粱金霞.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策略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3,(03):76-78.

[2]方芳,杨沛樱.基于居民需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2):179-184.

[3]林春婷,蒋柯.智慧社区与社区心理服务的智慧机制[J].社区心理学研究,2020,9(01):3-16.

[4]李婷婷,田芯.优势为本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探究[J].辽宁经济,2019,(11):43-45.

[5]林静.新常态背景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07):96-97.

作者简介:吴蕾(1974.04—),女,汉族,黑龙江安达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唐山市、06300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