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机制及活化路径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龙银姣 王娟娟

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学院

摘要

武汉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本文旨在探讨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动态保护机制及其活化路径。通过分析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提出了动态保护机制的实施策略,并探讨了活化路径。研究发现,动态保护机制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而活化路径则需要结合文化、旅游和社区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为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机制;活化路径

正文


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文脉。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街区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如何在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又能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的生机实现创新性的活化利用成为武汉乃至许多城市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聚焦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践深入剖析街区保护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探寻一条既能守护城市文脉又能激发街区活力的保护新路径。

一、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保护成效方面

近年来武汉市加大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一些街区的历史风貌得到了有效保存与修复。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划定了保护范围开展了一系列修缮工程使得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老街区焕发新生。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了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参与。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武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面临挑战方面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拆迁和改造的压力。经济发展和老城更新的现实需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一定冲突。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由于年久失修亟需抢救性保护。然而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支撑能力有限给文物古迹的专业修复带来困难。同时街区保护涉及规划、建设、文物、旅游等多个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还不够顺畅影响了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管理不足方面

武汉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常管理和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统筹协调。法规制度不健全监管执法不到位违法违规建设时有发生。保护规划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街区内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卫生差公共服务不足整体面貌有待改善。再加上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保护修缮工程的开展。这些管理上的短板制约了街区保护的质量和水平。

(四)公众参与方面

公众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受益者也应是保护事业的参与者。然而当前社会公众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参与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居民和商户对保护工作的认同感不高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社区共建共治的自觉性不强。同时公众参与保护的途径和方式还不够丰富缺少有效引导和组织。志愿服务、社会监督等机制尚不健全社会组织和爱好者团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提升公众参与度壮大社会保护力量还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多方联动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参与渠道。

二、武汉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机制的实施

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

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作为保护工作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的总体目标、范围、措施和管理办法等为保护工作提供政策指引和行动纲领。同时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用法治手段为街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加强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保护合力。

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绝非政府一方之力所能完成必须广泛汇聚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如文物保护协会、历史文化研究会等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动员更多人参与到街区保护中来。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出资赞助、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修缮、街区环境整治等工作为历史街区保护贡献资金、技术和智慧。广大市民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参与街区保护的监督通过体验街区文化、参与社区活动等深化对历史街区的情感认同用实际行动支持城市文脉的传承。只有凝聚起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市民等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局面武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

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

为了确保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效果,武汉市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通过定期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监测,能够准确评判街区保护现状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为保护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推动形成常态长效的保护机制。

监测工作要全面系统兼顾街区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一方面要对历史建筑、传统格局、人文景观等物质载体进行经常性监测准确掌握它们的结构、性能、损毁状况等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街区的文化生活、社区活动、非遗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监测手段要丰富多样综合运用大数据采集、物联网监控、定期普查、入户走访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收集信息做到态势精准感知、问题动态预警、风险及时防控。在监测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评估内容要全面既要对历史建筑修缮、街巷整治、传统风貌塑造等保护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也要衡量街区保护对于传承城市文脉、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文旅融合、带动社区发展的综合效应。评估主体要广泛既要发挥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的权威作用也要重视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的参与评判形成宏观视角、多元共评的格局。评估结果运用要充分用于总结保护经验、查找问题短板、改进完善措施、提出对策建议做到以评促保、以评促管、以评促建推动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资金保障与技术支持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技术保障。武汉市政府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在年度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为街区保护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保证。同时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可以通过设立历史文化保护基金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保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街区保护的投资和运营探索开发性金融、PPP等市场化融资模式盘活街区内的存量资产和土地将保护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

技术是保障历史街区科学保护的关键支撑。武汉要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资源与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历史街区保护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可发挥其研究优势在街区保护规划、建筑修缮技艺、文物预防性保护、数字化展示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攻克保护难题。同时要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吸纳各领域的保护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在保护一线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开展建筑普查、损毁评估、方案设计、工程施工等具体工作。武汉还可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引进成熟适用的保护技术和理念提升历史街区保护的整体水平。只有坚持科技支撑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型修复材料、传统工艺复原等手段才能为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注入新的动力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现大武汉的人文风采[2]

三、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路径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路径应注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挖掘和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并促进街区的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展览等活动,提升街区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例如,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展示武汉近代历史特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则依托其深厚的红色历史遗迹,打造了多个红色旅游景点,并通过组织红色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外,武汉市还通过规划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格局,强化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旅游吸引力。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还能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通过这种方式,武汉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成为展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3]

社区参与与共建共享

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居民的参与不仅能够增强街区的活力,还能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居民们可以在互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例如,武汉市汉阳区通过党建引领,推动社区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凝聚了辖区内各类组织和居民的力量,共同参与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社区活动如文化节、手工艺展示、历史讲座等,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使得历史文化得以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此外,建立社区组织也是增强居民参与感的重要途径。社区组织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居民共同参与街区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每个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得到充分尊重和采纳。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貌,还能在保护中注入新的活力,使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成为展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居民共同生活和发展的美好家园。

创新利用与功能提升

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需要通过创新利用和功能提升来实现历史建筑不仅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这些街区焕发新的生机,可以引入多种新业态和新功能,从而提升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将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工作室等,不仅能够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还能为其注入现代元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吸引大量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创意工作者入驻,形成一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社区。这些新业态的引入,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和体验,从而提升街区的整体价值。此外,历史建筑的改造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化管理系统、虚拟现实展示等,使参观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创新利用和功能提升,武汉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能够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目标,还能成为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4]

数字技术赋能活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新路径。武汉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展示、体验、运营等赋能增效推动传统街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具体而言可以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历史街区进行全面采集和再现通过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生成街区的数字孪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解析、时序模拟全方位展现街区的前世今生。利用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的街区数字展示和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在虚实融合中"穿越"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可以精准刻画街区的人流特征、消费需求、活动规律优化街区的功能布局和业态组合提升整体效益。区块链、电子支付等新兴技术在街区运营管理中的嵌入应用也将提高公共服务效率营造智慧友好的街区消费环境。

数字活化不仅为历史文化街区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拓展了新的路径。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联动打造"网红式"文化展示和互动项目传统街区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更多年轻群体主动了解、体验、传播历史文化成为新时代城市文化复兴的重要源点。武汉要积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大势以数字技术赋能为牵引探索历史街区活化的新模式、新业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历史文化在现代城市里续写崭新华章。

结语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动态保护机制,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并探索多元化的活化路径,可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武汉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梁伟.基于价值和真实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修复探析——以湖州小西街为例[J].中国名城,2023,37(09):24-29.

[2]陈永臻. 空间叙事下历史街区空间场景量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

[3]李豪承. 基于动态保护下的城市历史街区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4]赵子轩. 基于动态保护理念的晋东南历史文化村落营建策略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2019.

课题: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2G1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