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机制及活化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机制;活化路径
正文
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文脉。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街区正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如何在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又能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的生机,实现创新性的活化利用,成为武汉乃至许多城市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聚焦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践,深入剖析街区保护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探寻一条既能守护城市文脉,又能激发街区活力的保护新路径。
一、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一)保护成效方面
近年来,武汉市加大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一些街区的历史风貌得到了有效保存与修复。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划定了保护范围,开展了一系列修缮工程,使得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老街区焕发新生。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了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参与。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武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面临挑战方面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拆迁和改造的压力。经济发展和老城更新的现实需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一定冲突。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由于年久失修,亟需抢救性保护。然而,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支撑能力有限,给文物古迹的专业修复带来困难。同时,街区保护涉及规划、建设、文物、旅游等多个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还不够顺畅,影响了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管理不足方面
武汉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常管理和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统筹协调。法规制度不健全,监管执法不到位,违法违规建设时有发生。保护规划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街区内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卫生差,公共服务不足,整体面貌有待改善。再加上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保护修缮工程的开展。这些管理上的短板,制约了街区保护的质量和水平。
(四)公众参与方面
公众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受益者,也应是保护事业的参与者。然而,当前社会公众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参与热情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居民和商户对保护工作的认同感不高,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社区共建共治的自觉性不强。同时,公众参与保护的途径和方式还不够丰富,缺少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志愿服务、社会监督等机制尚不健全,社会组织和爱好者团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提升公众参与度,壮大社会保护力量,还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多方联动,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参与渠道。
二、武汉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机制的实施
(一)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
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作为保护工作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的总体目标、范围、措施和管理办法等,为保护工作提供政策指引和行动纲领。同时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用法治手段为街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加强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保护合力。
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绝非政府一方之力所能完成,必须广泛汇聚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如文物保护协会、历史文化研究会等,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动员更多人参与到街区保护中来。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出资赞助、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修缮、街区环境整治等工作,为历史街区保护贡献资金、技术和智慧。广大市民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参与街区保护的监督,通过体验街区文化、参与社区活动等,深化对历史街区的情感认同,用实际行动支持城市文脉的传承。只有凝聚起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市民等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性局面,武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
(二)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
为了确保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效果,武汉市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通过定期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监测,能够准确评判街区保护现状,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中的突出问题,为保护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推动形成常态长效的保护机制。
监测工作要全面系统,兼顾街区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一方面要对历史建筑、传统格局、人文景观等物质载体进行经常性监测,准确掌握它们的结构、性能、损毁状况等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街区的文化生活、社区活动、非遗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监测手段要丰富多样,综合运用大数据采集、物联网监控、定期普查、入户走访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收集信息,做到态势精准感知、问题动态预警、风险及时防控。在监测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评估内容要全面,既要对历史建筑修缮、街巷整治、传统风貌塑造等保护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也要衡量街区保护对于传承城市文脉、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文旅融合、带动社区发展的综合效应。评估主体要广泛,既要发挥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的权威作用,也要重视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的参与评判,形成宏观视角、多元共评的格局。评估结果运用要充分,用于总结保护经验、查找问题短板、改进完善措施、提出对策建议,做到以评促保、以评促管、以评促建,推动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三)资金保障与技术支持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技术保障。武汉市政府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在年度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为街区保护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保证。同时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可以通过设立历史文化保护基金,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保;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街区保护的投资和运营;探索开发性金融、PPP等市场化融资模式,盘活街区内的存量资产和土地,将保护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
技术是保障历史街区科学保护的关键支撑。武汉要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资源,与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历史街区保护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可发挥其研究优势,在街区保护规划、建筑修缮技艺、文物预防性保护、数字化展示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攻克保护难题。同时要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吸纳各领域的保护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在保护一线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开展建筑普查、损毁评估、方案设计、工程施工等具体工作。武汉还可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引进成熟适用的保护技术和理念,提升历史街区保护的整体水平。只有坚持科技支撑,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型修复材料、传统工艺复原等手段,才能为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注入新的动力,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现大武汉的人文风采[2]。
三、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路径
(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路径应注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挖掘和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并促进街区的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节、展览等活动,提升街区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例如,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和修缮历史建筑,展示武汉近代历史特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则依托其深厚的红色历史遗迹,打造了多个红色旅游景点,并通过组织红色旅游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外,武汉市还通过规划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格局,强化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旅游吸引力。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还能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通过这种方式,武汉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成为展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3]。
(二)社区参与与共建共享
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居民的参与不仅能够增强街区的活力,还能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居民们可以在互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例如,武汉市汉阳区通过党建引领,推动社区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凝聚了辖区内各类组织和居民的力量,共同参与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社区活动如文化节、手工艺展示、历史讲座等,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使得历史文化得以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此外,建立社区组织也是增强居民参与感的重要途径。社区组织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居民共同参与街区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每个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采纳。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貌,还能在保护中注入新的活力,使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成为展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居民共同生活和发展的美好家园。
(三)创新利用与功能提升
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需要通过创新利用和功能提升来实现,历史建筑不仅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这些街区焕发新的生机,可以引入多种新业态和新功能,从而提升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将历史建筑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工作室等,不仅能够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还能为其注入现代元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以吸引大量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创意工作者入驻,形成一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社区。这些新业态的引入,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和体验,从而提升街区的整体价值。此外,历史建筑的改造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化管理系统、虚拟现实展示等,使参观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创新利用和功能提升,武汉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能够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目标,还能成为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4]。
(四)数字技术赋能活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新路径。武汉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展示、体验、运营等赋能增效,推动传统街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具体而言,可以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历史街区进行全面采集和再现,通过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生成街区的数字孪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解析、时序模拟,全方位展现街区的前世今生。利用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的街区数字展示和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在虚实融合中"穿越"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可以精准刻画街区的人流特征、消费需求、活动规律,优化街区的功能布局和业态组合,提升整体效益。区块链、电子支付等新兴技术在街区运营管理中的嵌入应用,也将提高公共服务效率,营造智慧友好的街区消费环境。
数字活化不仅为历史文化街区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拓展了新的路径。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联动,打造"网红式"文化展示和互动项目,传统街区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更多年轻群体主动了解、体验、传播历史文化,成为新时代城市文化复兴的重要源点。武汉要积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大势,以数字技术赋能为牵引,探索历史街区活化的新模式、新业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历史文化在现代城市里续写崭新华章。
结语: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动态保护机制,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并探索多元化的活化路径,可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武汉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梁伟.基于价值和真实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修复探析——以湖州小西街为例[J].中国名城,2023,37(09):24-29.
[2]陈永臻. 空间叙事下历史街区空间场景量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
[3]李豪承. 基于动态保护下的城市历史街区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4]赵子轩. 基于动态保护理念的晋东南历史文化村落营建策略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2019.
课题: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2G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