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组织育人路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高校;组织育人;路径
正文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建立党建引领的组织育人体系研究”(2022GXDJ-YB161)的阶段性成果。
An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Organization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bstract:The promotion of organization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a practical need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is a powerful lever for optimizing internal governance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direction of shaping advanced education teams, promoting innovative practices in organizational education, and driv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organizations. They should strengthen the key work of organizational education, build an overall linkage service team,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synchronous improvement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level.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rganizational Education,route
随着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突出育人导向,强化价值引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期,高校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把组织建设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着力发挥组织育人功能,构建各类组织协同联动的责任体系,通过协同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引导广大追梦青年在新时代担负起更多责任,展现出更大作为。
一、高校推进组织育人的重要意义
组织育人的一大特征是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的结合,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1.落实教育工作方针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国家做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为高等教育指明了工作目标和方向。高校担负着“两个大计”的神圣责任,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领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新的时代中输出人才资源和创新动力。实现高校的思想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迈向更高水平,就要把工作重心放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推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挥各类组织的动员力、战斗力,团结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在构建育人格局中展现新作为,走好教育强国的赶考之路。
2.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凝聚合力,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要注重把组织建设、育人活动融合起来,不断深化组织育人工作内涵,有效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把政策部署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促进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协同工作,营造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工作氛围,使师生共同全面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3.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的有力抓手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和创新内部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党组织的牵头助力,从提高管理效能着手,激发各类组织的活力,提升组织执行力,进一步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健全育人机制,更能实现协同治理、高效治理,增强育人功效。高校在构建现代化大学治理体系工作中,重视组织育人的制度建设,把不同的育人功能整合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当中,体现人才培养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科学制定各类组织的运行规则,逐渐扩大党团活动的覆盖面,将有助于推进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固本铸魂,提高整体育人质量。
二、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工作方向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之际,高校要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打造素质过硬的育人队伍,进一步创新工作载体,建立坚强的思想阵地,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1.塑造先进的育人队伍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高校要以家国深情扛起人才培养重任。党员教师作为高校中的先进分子,必将成为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的骨干力量。基层党组织要在长效机制建设上久久为功,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好的经验做法,努力造就一支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清醒的政治头脑、强大的政治品格、扎实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执教本领的教育者队伍,通过提高组织育人工作实效,加强教师党员思想格局建设推进学生党员快速成长进而发挥带动作用,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文化氛围,凝聚起推动各项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2.推进组织育人创新实践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区域内高校同质化竞争逐渐加剧,创新发展、突破现状,打开新局是高校未来的趋势,院(系)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变得尤为重要。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重点要放在结合教学单位内部工作机制,创新推进院(系)组织治理上,从而优化服务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推动教育教学各项中心工作取得实效。可以说,基层治理是个既有规范性又有差异性的系统工作,治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单位的工作成效,影响高校发展大局。构建协同高效的组织育人机制,促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基层党组织要始终瞄准院(系)的发展定位,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各项工作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3.带动各类组织协同发展
推进高校组织工作的创新发展,既要抓实常规工作,又要让专项工作有特色;既要落实责任、建立机制,又要提升水平、培育品牌。要建立组织育人工作体系,首要的是坚持协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常态化工作上,要同步推进院(系)领导班子、思政教师、学生先进分子三支队伍建设;拓展性工作上,要搭建起落实制度、破解难题、创新载体、积累成果的工作途径。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出发,抓住可持续发展要素,在工作中把牢立德树人的方向,牵住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发挥党组织的保障作用、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和校园媒体的阵地作用,将有效激发育人工作活力,促进育人工作创新,营造组织育人新格局。
三、高校构建组织育人的实践路径
在践行各项法规、制度的同时,高校积极探索构建学校组织工作体系,营造领导班子带头攻坚克难、教师党员带头落实任务、学生党员带头弘扬正气的良好氛围,将有利于拓宽育人途径,推动组织工作、人才培养水平同步提升。
1.加强思想引领三种作用发挥
第一,发挥党组织的育人保障作用。高校的工作重心是人才培养,通过教育活动把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塑造成适应不同职业的个体,并输送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要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成才,高校首先要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有效激发基层组织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实现团结凝聚力量、推动改革发展的办学目标。通过不断完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有效创新思政工作模式,保障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齐头并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而实现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发挥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作用。高校中的党群组织,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那就是以政治优势发挥群团合力,不断拓宽育人途径。通过思想建设的主渠道,强化群团组织理论武装,将进一步激发师生干事创业、服务大局的积极性。推进高校两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发挥青年学生学习社团作用,围绕新思想新战略新任务开展学习。加强思政实践平台建设,实现由师生党员带领的志愿服务团队提供社会服务常态化。利用工会的群众工作优势,团结和号召更多的教职工关心学校发展、投身教育事业,成为文化传承的不竭源泉。
第三,发挥校园媒体、平台的阵地作用。随着高校融媒体建设的不断深入,师生思想交流、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广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各类思政平台同向发力的作用,使之产生协同育人的组合效应。横向上,加强电视台、广播台、校园展示屏和各级微信平台等媒体建设,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宣传好党的新思想、新战略,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心灵,增强大学生对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激励学生塑造优秀品格、明确时代使命;纵向上,各教学单位以宣讲报告会、素质拓展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用科学的价值观、人才观引领学生全方位发展,培养大学生勇于创新突破、投身强国伟业的担当精神。
2.强化组织育人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深化“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总任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提升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采用项目制管理模式,创建特色二级党组织、特色党支部,有效发挥“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的带头辐射作用,使“五个到位”“七个有力”的工作思路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形成典型工作案例,有计划、有措施地提高组织建设的标准和水平,在示范引领、比学赶超中促学风、促教风,形成公平而有质量的育人氛围。
第二,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立足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培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青年的工作任务。积极解放思想,聚焦立德树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那些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大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发挥组织优势,构建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和孵化,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担任科研助理,推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事业薪火相传的接班人。
第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党的二十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出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高校要贯彻落实各项部署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谋划就业问题,科学研判人才供求趋势,积极应对“懒就业”“慢就业”现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落实好学费补偿代偿、升学、人才等优惠政策,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改革,把优秀的毕业生输送到为人民服务一线、创新产业中去。同时,高校要加强就业育人工作研究,把就业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起来,树立学生的时代责任感,鼓励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开拓、建功立业。
3.建设整体联动三支育人队伍
第一,坚持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标准。一方面注重选拔学科、专业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发挥其在推动中心工作中的“头雁”作用,能更加有利于基层组织力和凝聚力的巩固;另一方面要培养初心和使命感强的教师党支部书记成为学科、专业带头人,进而带动骨干党员教师提高政治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单位重业务、轻党建的问题。建设一支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双带头人”队伍,将推动组织育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对提升育人质量有重要意义。
第二,发挥思政教师的引导带动作用。高校工作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教师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等方面的作用,用高质量的师德师风全方位、全过程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提倡教师开设名师讲堂,推进教师集体到社区开展个性服务,鼓励党员教师支援乡村振兴建设,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在教学改革、科研攻坚、社会服务等领域开拓新路径取得新成果,通过增强自身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工作能力。高校要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组织育人工作思路,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系统化的价值观教育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指南铸魂育人。切实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辅导员、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通过挂职锻炼、社会实践等途径增强思政工作者的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工作有效性,打造一支新时代青年的筑梦人、引路人队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目标。
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立足于高水平办学治校,落脚于高品质立德树人。高校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拓展组织育人工作渠道,用高质量思政工作赋能高质量发展,将不断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基础更牢固、成效更显著。
参考文献:
1.谢守成、文凡.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逻辑定位、现实境遇与实施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5).
2.陈家模.“党建+思政”模式下高校组织育人研究[J].文化学刊,2021(7).
3.王娇、王仕民.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7).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建立党建引领的组织育人体系研究”(2022GXDJ-YB161)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