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建模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郑林

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八中学 550000

摘要

几何作为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不仅涉及基础概念的讲解,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几何图形建模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几何概念,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建模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分析当前初中几何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几何图形建模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提高解题能力,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几何图形建模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几何学习效果。


关键词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建模;教学策略

正文


一、初中数学几何教学的现状

在初中数学教育体系中,几何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何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1]。然而,当前几何教学的现状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两大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不足。

首先,关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传统的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单向讲解的方式,注重对定理、公式及解题方法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或抽象的几何问题时,难以独立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案。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解题技巧的训练,虽然这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有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而非真正理解和消化几何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和空间结构。更重要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这是解决几何问题关键能力之一。空间想象力要求学生能够在二维平面上构建出三维空间的概念,理解和操作立体图形,而几何直观则要求学生能够敏锐地洞察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直观和想象力的缺失,使学生在面对需要灵活运用空间知识的题目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做到灵活应变和创新求解。

其次,在初中几何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显得尤为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与学生长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作为几何学科素养的基石,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三维空间概念、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方式往往过于依赖平面化的文字描述和静态的图形展示,缺乏对几何图形三维旋转、平移、缩放等空间变换的动态演示和实践操作环节。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模式导致许多学生在面对立体几何问题时,难以迅速而准确地从脑海深处勾勒出对应的几何图形立体结构,也无法深度理解图形间的相互联系和性质差异。例如,在解决立体几何证明题或实际应用题时,由于缺乏直观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可能陷入思路僵局,无法找到解题突破口,甚至对一些基本公式和定理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层次。

空间思维能力的欠缺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限制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更长远地看,这可能阻碍他们在科学、工程、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潜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已成为当前初中几何教学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

二、几何图形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几何图形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深远,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几何概念,更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几何图形建模,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提高解题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

(一)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几何概念

几何图形建模在几何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为直观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几何概念。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依赖于文字描述和公式推导来讲解几何知识,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显得过于抽象,难以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尤其是对于空间观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学生而言,纯粹的文字和公式解释往往难以激发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导致他们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几何图形建模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强调通过绘制精确的几何图形,如线段、角度、图形变换等,将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到的、具象的图像。这种转化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结构和性质,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时,教师可以现场绘制标准且规范的图形,并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边长、角度、对称性等特征的细致讲解,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这些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

不仅如此,几何图形建模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将抽象的几何定理和公式转化为形象的图形,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定理的应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以及公式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应用,从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教授几何定理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等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构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这样学生就能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并能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迅速回忆起相应的定理和方法。

(二)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几何图形建模是一种将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它在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3]。在解决各类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充分理解题目的实际背景和具体要求,然后灵活运用已掌握的几何学原理、定理和公式,结合图形建模的技巧,将原本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更为直观、明确的几何图形问题。

例如,在处理涉及面积、体积、角度、距离等几何量计算的问题时,学生可能需要构建并操作二维或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图形,如多边形、立体图形等,通过细致观察、精确绘图以及严谨推理,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几何形式展现出来,从而简化解题步骤,提高解题效率。这一从实际问题到几何图形的转化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几何知识基础,还要学会如何运用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对题目信息进行深度理解和整合。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不同的图形构建方案,运用分析、推理、论证等多种方法,逐步接近并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长期的几何图形建模训练,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深化对几何知识的理解,更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会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发现并提炼出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几何结构与规律,从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切入点,精准施策,高效解题。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几何图形建模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特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图形进行建模,并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和推理来解决问题。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信息。同时,建模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尝试,探索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几何图形建模还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风格和策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习惯,通过几何图形建模的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和解题策略。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三、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建模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建模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几何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原本看似遥远、不食人间烟火的数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策略,通过精心设计富含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到几何建模的学习活动中[4]

比如,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校园环境,创设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几何建模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测量操场的长度和宽度,并运用矩形面积计算公式来精确计算操场的面积,从而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设计校园花坛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如圆的周长和面积、扇形等知识来规划花坛的形状和大小,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几何图形的美妙应用。这些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与校园环境紧密相关的几何建模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几何学就在身边,更能够激发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和兴趣。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就会更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应用几何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借助实物和多媒体辅助建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运用实物和多媒体辅助建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显得尤为关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首先,实物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感受几何图形空间形态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小球、积木、纸张等,来演示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例如,在教授球体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小球,让学生观察其形状和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和观察来感知球体的光滑表面和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形态,从而加深对球体的理解。

除了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在几何图形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复杂的几何图形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在教授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软件展示正方体各个面的展开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动画来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构成和变化,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物和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比如,在教授圆锥体的概念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圆锥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其形状和特点。然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圆锥体的三视图和截面图,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圆锥体的结构。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充分利用了实物的直观性,又发挥了多媒体的丰富表现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几何模型

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几何模型,确实是一条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路径。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几何知识[5]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积木搭建一个具有稳定结构的几何体。这样的任务既开放又具有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积木、如何设计稳定的结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涉及到了几何形状、空间关系以及平衡稳定性等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的本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保证几何体的稳定性?”引导学生思考结构设计和平衡性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建模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建模任务。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几何模型的构建过程,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

四、结束语

几何图形建模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未来,初中数学教师还应继续探索和创新几何图形建模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黄玉芳.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建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5):51-52.

[2]迟平.动态几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价值探析[J].新智慧,2019,(05):35.

[3]黄海燕.浅谈初中几何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渗透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01):82+18.

[4]罗健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建模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0):22.

[5]魏允华.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建模思想的渗透[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07):20-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