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赋能”保护布衣上的非遗文化——以贵州册亨县布依族刺绣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布依族;刺绣;非遗文化
正文
【课题项目】本文系太原学院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TYX2023074)
一、 “文旅赋能”保护非遗文化的创新途径
1. 挖掘刺绣图案文化内涵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2019年的上半年,县委、县政府瞄准全县70%的布依妇女都掌握纺纱、织布、染印、刺绣、制作手工民族服饰等技艺的优势,通过政府牵头,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妇女、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发挥民族技艺特长积极参与“锦绣计划”。目前,全县刺绣产业产值达6957万元,解决就业1527人,其中贫困人口627余人,足见刺绣产业的经济成效。刺绣以技艺的形式呈现册亨县布依族文化,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特色的布依族刺绣文化成为布依族生产生活的精神支撑。以此同时,结合绣娘劳动力的素质特点,册亨县还不断拓展刺绣培训内涵,增设了蜡染等工种的培训。并在建设“册亨刺绣”培训品牌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册亨绣娘”劳务品牌,大力培养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级绣技绣娘等乡土人才,促进布依族非遗文化传承和“册亨绣娘”依技居家就近就地就业,筑牢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20年以来,册亨县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扎实开展“技能贵州”行动,坚持“以产定培、以岗定培、以人定培”的原则,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为农村劳动力增技赋能,提升其就业创业质量。截至目前,册亨县通过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已培训劳动力2.6万余人次。2020以来,已开展刺绣、蜡染等技能培训1300余人次,参加培训后,目前有400多名绣娘通过制作布依刺绣手工艺品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培训内容除了基础刺绣的技能提升外,还增加了电商产品视频拍摄基础和线上营销培训,让绣娘们更直观、更系统地了解刺绣的电商发展相关知识,学习到怎样在生活中、工作中运用短视频拍摄技巧,将册亨刺绣的绚丽风采宣传推广,拓宽本土刺绣产品的销售路径,提高绣娘们的就业率,不断增收致富。
2. 挖掘刺绣图案文化内涵与民族文化的联系
挖掘刺绣图案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刺绣产品受到广泛喜爱,不仅仅是图案精美、布料舒适,还在于一件件工艺制品背后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价值。册亨县布依族刺绣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生活性、故事性、原创性等特征。布依族女性从七八岁时就开始学习和传承刺绣技艺,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讲述远古时期的创世神话故事、民族英雄故事、婚丧嫁娶习俗、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爱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意识在刺绣中随处可见,并突出地表现出自由性、原创性,“村村绣种不同,家家绣法各异,作品皆有叙事”,因此值得深入探究刺绣文化。布依族人把布依族刺绣的图案称为“穿在身上的家园”,研究刺绣上普遍出现的龙、鱼、鲜花图案背后所寄寓的文化内涵,是探究刺绣文化最直接的途径。把活态变化发展的文化记录下来并结合当地实际的生产生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既能够认识布依族文化可供传承和发展的优势之处,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又能够找出布依族文化中存在的落后和保守的一面,加以改进或剔除,使其更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更加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还有利于理清布依族刺绣文化发展脉络,探索地域文化变化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3. 挖掘刺绣图案文化内涵与开设地方课程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方法。有了奋斗的方法和意志,扶起来的贫困群众才能硬得起腰杆、迈得开脚步,走上奔小康之路。对“布依族刺绣文化之乡”册亨县进行有效的扶贫,需要精准的设计,需要对贫困者观念、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扶志,应当依托布依族刺绣文化资源优势,对当地群众进行宣讲教育,让布依族刺绣文化成为维系当地人生存发展精神纽带,激发他们用刺绣手艺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扶智,应当针对册亨县大量农村妇女留守乡村的现状和熟练掌握刺绣技艺的优势,将布依族刺绣的绣法、图案设计推而广之,全面系统地开发关于刺绣技艺的地方课程,是对册亨县扶智的有效途径。开设传授刺绣技艺的有关课程,主要面向对布依族刺绣认识程度低的90年代~10年代群体,课程内容既可以是刺绣技艺、图案设计方面的实用性技能的教学,也可以是刺绣图案、刺绣故事、刺绣历史等一切具有精神文化价值的教学。通过开发这样的布依族刺绣课程,既可以促进布依族刺绣传播、传承和创新,又为广大专家、学者对布依族刺绣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二、 “文旅赋能”保护非遗文化的创新对策
(一) 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挖掘布依族刺绣文化图案的内涵,根据新的文化内涵制造出新的刺绣产品,这些新颖独特的刺绣产品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点,从而加快政府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速度。布依族刺绣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既具有物质属性也具有文化属性,这决定了它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强力推动。布依族刺绣文化是带动布依族刺绣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内核,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推动布依族刺绣技艺的发展创新,保证对文化市场的调控能力,以便制造更多带有布依族刺绣文化内涵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政府一方面通过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提高布依族刺绣文化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制定并实施科学详实的民族特色发展项目,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提高当地就业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切实推动脱贫攻坚的脚步向前迈进。充分利用布依族刺绣文化资源,发挥其经济价值,能助力册亨县政府主导下的以刺绣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既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又为布依族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精神支撑. 对于布依族服饰保护,以历史上布依族的刺绣、传统枫香染、蓝靛染和织布技术做为特色产业,政府成立行业协会,制定产品监管制度,根据规范要求实行定点生产,确保产品的良性口碑,以古朴典雅的原始手工艺的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更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布依族服饰保护,可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吸收外来的、现代的元素,使传统文化服饰流行化,大众化。也可将布依族的服饰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在起到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用的效果。整合布依族服饰产品产业的各项优势,形成与众不同的色彩、图案内容和表达形式,提升布依族服饰独具特色的整体形象。政府可以通过走秀、服装展览、明星代言、网红打卡、抖音、快手带货等方式提高布依族服饰知名度。
(二) 弥补布依族刺绣图案研究的空白,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
布依族的刺绣兼具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今掌握布依族刺绣手艺的基本为80年代以上出生的女性群体,对于刺绣文化了解甚少,继承和保护意识淡薄。并且,以往学术界中与布依族刺绣图案内涵的有关研究存在大量空白,这不利于探讨出有利可行的保护和传承布依族刺绣文化的方案。为此博物馆结合了现代的一些科技、设施,然后加上一些古老的展示品,看起来比较创新,比较新颖,给人的感觉就是说在全国各地比较突出。现代旅游方式出现转变,游客更注重在旅游时的参与性,将布依族服饰中的枫香染、蓝靛染、刺绣等民族元素用于布依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适当简化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让游客参与其中步骤,让布依族服饰文化潜移默化进入游客心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布依族文化规范化,更能让布依族当地人民更快建立起文化自信。
除在产品中做好传统日用绣品之外,还可以开发现代服饰、手机袋、电脑包、包装袋等适用于现代生活的绣品。菜花油、小黄姜、野生菌等是册亨当地特有的土产,如果把布依族的刺绣用于包装这些土特产,则既能享受册亨美食,又能欣赏到美丽的布依族刺绣,一举两得,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旅游观光者每到一个景区景点,除了一饱眼福,寻觅当地特色外,又有自己满意的旅游产品作为纪念,才觉得不虚此行。
(三) 开设地方课程,增强文化自信
教育具有促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开设与布依族刺绣相关的地方课程,将对布依族刺绣文化起保存、发展作用。目前,国家统一开发管理的国家课程得到了强力的发展,由于区域因素等使地方课程的发展还处于一个难以起步的状态,地方课程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和各种价值还未被完全挖掘;加之互联网系列平台的发达,当地教育文化部门可以借助超星尔雅、慕课、学浪等教学平台,开发远程的地方课程,扩大课程的教学对象和范围,让布依族刺绣文化“走出去”,再“引进来”新的文化元素,丰富布依族刺绣文化内涵。民族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存活的纽带,而民族每一代的新鲜血液是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人才动力。布依族刺绣紧密地联系在布依族人民的生活中,绣有鱼、花、等图腾的衣裙、窗帘、枕套等用品随处可见。绣品上面的图腾图案对于使用者来说,他们只是认为这就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所以想通过刺绣记录下来,以求美好,但他们无法解释这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册亨县这个布依族之乡科学研究、设计以刺绣技艺、绣布、刺绣图腾等布依族刺绣文化为课程内容的地方课程,既利于发挥地方民俗资源优势,丰富和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布依族服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和周边学校合作,进行研学活动,促进布依族文化传播,寻找对服饰文化感兴趣的潜在传承者。
(四) 趁“古装热”高潮,进行布依族服饰的推广发展。
中国汉服,唐装、各民族服装无法做到全民热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服饰文化各具特色,在经历千年的历史沉淀,每个民族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法以一种服装作为全国的官方国服。二是韩国、日本本身民族较少,同时在其文化中有在重要节日时日本穿和服,韩国穿韩服的习俗,故其拥有自己的国服。在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太原古县城、济南大明湖等景点中,随处可以看到穿着汉服的女孩拍照打卡。近年来,在淘宝中汉服售卖热度最高的店铺,每月可售出2万余件,可见古装之热潮。中国掀起“古装热”不是无中生有,从2015年赵丽颖拍摄的《花千骨》,穿着古装,让披身长袍出现在观众视野,2018年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天吸引到了超过4亿观众,正是这些影视剧的传播,让古装热呈现雨后春笋般生长。
布依族服饰有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宗教祭祀活动往往是重头戏,庄重和神圣的,所以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以及祭师等宗教活动人员都要穿戴整齐,符合该节日应有的穿着礼仪,以示庄重,在服饰选择上,布依族男女都会选择青色,蓝色的服饰,青色,蓝色是布依族崇尚的颜色,其加工成衣工序复杂,成本很高,一般平时都不穿,只有过年或过节或重大活动时候才会舍得穿性,男性较简单,朴素,女性较为复杂,装饰部分较多,祭师(布摩),必须穿长衫,以示区分。代表尊重体面和弦会表现在日常礼仪习俗中,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日常的红白喜事上,社交礼仪上,布依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礼节的民族,在红白喜事场合,或者到亲戚朋友家做客,不仅主人要戴整齐,出席活动的亲戚朋友都必须着新衣,一般人家都会备有一套出门做客的衣服穿戴整齐,不仅仅是一种体面的显现,也表现出对主人家以及来宾的尊重,另外,由于布依族妇女历来擅长纺织家人穿着整齐也会成为评价该家女主人是否贤惠的标准,尤其是在妯娌之间会以此来评判媳妇。故册亨县可利用“古装热”来提高布依族服饰的知名度。营造布依族文化氛围,打造布依族风情文化的亮点。布依族服饰产品随之成为旅游市场中的畅销品,建立旅游商品集中销售展示推广中心,实行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将布依族地区的旅游商品进行展示推广,通过结合如“三月三”、“六月六”等布依族传统民族节日,把布依族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明)沈庠.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贵州卷一[M].济南:齐鲁书社,1997.10.
[4]郭建平.布依族服饰文化探微[J].民族艺术研究,2003,(04).
[5]彭苇等.论布依族古歌《罕温与索温》中的鱼龙图腾意象与太阳意象[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1):28-31.
[6].叶方杰等.册亨县人民政府网·册亨要闻.册亨加快建设布依之锦手绣园,2020.03.18.
[7].韦刚等.册亨县人民政府网·册亨要闻.中华布依刺绣艺术传承发展论坛.2016.11.08.
[8].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中国党刊网采编中心.实施“锦绣计划”打造扶贫产业”一册亨县全力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问题.2019.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