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职工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门珊珊 李姗姗

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 116319

摘要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其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愈发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职工技能竞赛作为检验与提升员工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展现了国企员工的工匠精神与创新潜力,更为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提供鲜活的实践土壤。本文旨在探索两者深度融合的策略与路径,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

国有企业;职工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正文

 

职工技能竞赛作为检验和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的重要平台,是展现职工个人风采与集体荣誉的舞台,更是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融合职工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潜能,促进企业内部技能传承与技术创新,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

(一)调动职工积极性,提升技术水平

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推动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其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技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通过竞赛设置的理论与实操考核,职工得以巩固深化专业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锤炼技艺有效促进工作效率与产品品质的双提升。这一平台的搭建实质上是为企业内部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职工在竞技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增强了团队间的协同合作,也为个人职业成长铺设道路 [1]

(二)有助于产业升级与产业技术赋能

在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过程中,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尤为重要。它能够激发工人队伍的学习热情与创新潜能,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方式加速关键技能的传播与应用,提升整个产业的技能基线。技术工人在竞赛中获得的不只是荣誉,更重要的是对前沿技术的掌握和对产业未来发展的前瞻视野,这使得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2]

二、目前技能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赛项设计脱离人才培养方案,为竞赛而竞赛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教育的蓝图,其设计严谨,旨在明确教育目标、规格、职业定位,并构建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符合行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该方案需经过多方论证、征求意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确保其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毕业生。当技能竞赛设计未能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时可能会产生几个不利后果,赛项内容可能过于偏重竞技性而忽略实用性和综合性,导致参赛者虽能在特定竞赛项目上表现出色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必要的综合应用能力[3]

(二)校企联合办赛没有实现合作双赢

统计数据揭示,参与技能竞赛的企业主体往往局限在教学辅助设备供应商,而非直接涉及行业生产的核心企业,这直接限制竞赛内容与真实生产实践的紧密度。企业参与竞赛的真实动机偏离了合作初衷,它们借赞助之名行产品推广之实,通过赛前培训环节强调特定设备的使用无形中为使用其产品的学校创建了竞争优势,而未采用其设备的学校则面临获奖机会减少的困境。更有甚者,企业利用次年竞赛设备升级为由头,推出仅在型号上有所变化、核心技能训练价值并未实质提升的“新”设备,迫使参赛学校再次投入购买,增加学校的经济负担,也违背技能竞赛旨在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初衷。

(三)赛项设置过多过泛

在探讨技能竞赛的现存问题时,赛项设置的过度细化与泛滥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现象。诸多看似多样化的赛项,如“产品部件数控加工编程与组装”、“复杂组件数控多轴联动加工技术”、“工业制品数控化设计与制造”以及“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等实则都围绕着数控编程和加工中心操作这一核心技术展开,仅仅是原始“数控编程与加工”赛项的细化拆分和变体。这种拆分并未实质上扩展考核的知识点与技能范围,而是将相似的技能要求包装在不同的竞赛标题之下,造成内容上的冗余与重复。

三、国有企业职工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的制度体系

在探索国有企业职工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策略中,构建一个健全、高效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体系关乎竞赛本身的品质,更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需要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主导力量,携手企业、行业协会、教育机构及专业培训机构,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网络。这一网络需覆盖组织架构的优化、制度设计的完善以及技术支撑体系的强化,旨在通过跨领域协作构建一个既能保障竞赛质量又能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管理体系。其中,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尤为关键,它能够确保竞赛的公平性与专业性为竞赛活动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职业技能竞赛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4]。与此同时,竞赛策划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响应“十四五”规划及各行业的具体发展蓝图,聚焦于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提前布局,精心设计竞赛方案。这要求赛事组织者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确保竞赛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

(二)建立长效的职工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机制

国有企业在推动职工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培训与岗位练兵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机制旨在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方法为技能竞赛做足准备,促进职工技能的持续提升与个人职业发展。企业需要实行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遵循“实战导向,按需施教”的原则确保培训内容贴近实际需求。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将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安排集中时间进行系统性、专业的理论知识讲解,鼓励职工在日常工作利用碎片时间深化专业知识。此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关键,企业应当模拟操作、现场实操等方式让职工在动手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5]。设计合理的考核与奖励措施,通过技能等级考试、内部技能比武等形式对表现优异者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此激发职工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实施“每日一题”等互动学习模式,促使职工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这种互帮互学机制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

(三)构建“基—普—优—精”四级竞赛体系

构建“基-普-优-精”四级竞赛体系是对国有企业职工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策略的又一创新实践。通过分层次、递进式的竞赛设计能够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实现人才的阶梯式成长与技能的持续优化。基础层(“基”)作为整个体系的根基,强调将职业技能教育的日常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此阶段依托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制定科学、详实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上着重涵盖所有关键知识点与技能点,通过将教学内容融入日常考核使每一位职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磨砺,形成广泛参与、基础牢固的技能普及教育环境。普及层(“普”)层次需要省级教育行政机构承担起监督与推动角色,通过技能抽查形式对区域内职业院校或企业培训项目的学生或职工进行技能水平的普遍性评价。这一阶段的竞赛可视作省级竞赛的预选阶段,其核心在于检验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中的核心技能点掌握情况,确保技能训练的普遍性和标准化。优秀层(“优”)技能竞赛进入高水平竞技阶段,展现学生或职工在校学习或在岗培训期间达到的最高技能水平。这一层级的竞赛设计更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考核,高职教育通过“基础理论知识+高阶技能操作”双重考核,中职则侧重“高阶技能操作”以此检验并展示各院校或企业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顶尖成就,激励职工追求卓越,展现最佳状态。精英层(“精”)聚焦于行业内的顶级技能展示,面向已经具备丰富工作经验、技能水平达到行业领先标准的企业职工[6]。此阶段的竞赛考察熟练技能的极致运用,强调创新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对高精尖设备的熟练操控,旨在挖掘并表彰行业内的技能精英,推动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这一层级的竞赛提升职工的个人荣誉感,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整个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树立标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职工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实践探索,我们不难发现,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竞赛体系,以竞赛为牵引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能够有效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丰沃土壤。

 

参考文献:

[1] 许芳芳. 以劳动技能竞赛探索人才培养长效机制[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8(2):57-60.

[2] 肖磊,杨丽,李世隆,等. 职业技能竞赛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展望[J]. 中国自行车,2023(6):74-76.

[3] 张荣霄,字发国,张浩. 校企共办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的研究与实践[J]. 职业,2023(3):77-79.

[4] 郭岚. 以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员工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煤炭工业,2023(11):42-43.

[5] 吴鸿烨. 职业技能竞赛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 人才资源开发,2022(17):76-77.

[6] 彭跃湘,谭韶生,毕丹.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体系改革对策与实践研究[J]. 机械职业教育,2021(2):7-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