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员角色定位与身份认同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共青团员;角色定位;身份认同
正文
一、高校共青团员的角色定位
高校共青团员占据学生总数的80%以上,且随着共青团改革的推进,学生干部均为团员身份,因而他们在学生中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必须明确。
(一)思想引领者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加强思想引领是进一步强化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大学生团员体量大、思想活跃,他们既是思想引领的对象,也是开展思想引领的主要群体。是以,大学生团员需以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青年化’阐释党的理论、发挥“组织化”“网络化”引领优势方面持续用力”[],以积极的、系统的世界观在思想及行动上引领广大青年。
(二)组织建设者
总书记强调:“团的最大优势在于遍布基层一线、深入青年身边。”[]这就明确了共青团要依靠青年,服务青年,发挥青年的力量和智慧,共同推动青年的成长成才。高校共青团围绕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健全的组织体系不仅是团组织工作的基础,更是提升高校共青团“三力一度”功能的关键支撑。只有建立健全团组织各级规章制度,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整合资源,才能激活高校基层团组织“细胞”,发挥基层团组织活力。反之,共青团将成为思想淡化、软弱涣散的组织。大学生团员要勇于自我革命,做好先锋引领的模范作用,自觉担当起使命责任,维护共青团组织建设。
(三)实践服务者
共青团工作为了青年,“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对自身成长、未来规划等方面有诸多的困惑,并且亟需得到解答。这就要求团组织走近青年,认真聆听青年学子的需求,积极回应青年所思、所盼、所需,确切解决青年在各方面遇到的难题。大学生团员在团组织中发挥着巨大力量,他们源于学生群体,是最了解青年需求、青年特点的一批先进分子,这就需要他们能够聚焦青年成长发展的需求,以符合青年特点的方式为青年提供贴心服务。
二、高校学生团员意识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高校学生团员的意识现状,在n大学深入访谈20名团员代表,了解当前高校团员意识现状。
(一)访谈调研描述
本次访谈对象涉及大一至大四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中男女生分别为50%,学生干部占25%。
1.对团组织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团史、团旗、团徽、团歌的了解,所在团支部如何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2.对团员身份的认识。从自身对团员的认知、什么时候感受到自己是一名团员进行。
3.团员和非团员的区别。这一部分针对团员在集体中应如何发挥作用,团员和非团员、党员的关系应该怎么认识开展。
4.对高校团组织的建议。学生对团组织是否满意,更希望团组织做些什么。
(二)调研结果分析
根据访谈情况,发现n大学大学生团员身份认同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入团动机不明确
抽取到的被访者90%均在初中时期入团,当时他们的入团动机从众心理较为明显,“学校大多数都是团员,不是团员的像是异类。(被访者5)”“当时全班同学基本都入团了,只有极个别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入团,对共青团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入没有深入的认知。(被访者13)”
加入共青团应是建立在对共青团这个组织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选择进入到组织中。但很多大学生团员在还没有形成对团组织有清晰的认识之前就进入到组织中,自然对组织的认同、对自身团员身份的认同有较大的削弱。
2.团员身份模糊
基于入团动机不明确,大学生团员对团员这个身份认可度也并不高。当问到“你什么时候感到自己是一名团员?”时,13名同学回答“收团费的时候”;有的同学回答开展团员教育评议的时候、登陆“智慧团建”更新信息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入党的时候必须是团员,这个时候很高校中学入团了,不然大学入团更难。(被访者7)”还有的学生认为“团员与非团员一起参加活动、进行学习,没觉得团员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被访者11)”
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团员对团员这个身份很无所谓,只是“例行公事”般完成团组织内的各项活动。并且,对团员和党员的认识也有失偏颇。
3.对团的基本知识了解不足
大多数大学生团员在入团时候年龄较小,学校怎么安排就怎么做,并不了解为什么要做这些。“入团的时候好像上了团课,具体讲了什么记不清了。(被访者19)”中学完成入团各项程序,进入大学依然需要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团对我们影响不是很大,没有特别关注(被访者3)”“我们在上专业课时涉及到团的历史,对此有一些认识。(被访者10)”
被访者对于团的基本知识了解都不是很多,只有部分因为与专业课关联度较多,所以有所了解。他们一是入团较早,当年的情况已经有些模糊,加上后来的学习自己无所谓,因而知之甚少;二是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学习太过实用主义,认为了解团的知识对自己发展没有多大用处。
三、高校共青团员增强身份认同的实践路径
身份认同“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确认,回答‘我是谁’或‘我的身份是什么’的问题”[],是自我成长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环节。高校共青团员对自身身份是否认同,影响着团的引领力、组织力和服务力。
(一)建立健全教育体系,加强理论认同
高校共青团承担着“政治学校”的职责,既有政治性,又有教育性。在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中发现,大学生团员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团支书领学的方式开展理论学习,学习方式单一,内容空洞,不能够引起团员青年的共鸣,甚至让团员产生逆反心理。
结合共青团“依靠谁、为了谁”的工作方向,树立起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青团员为终极目的,发挥团员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组织。这种学习型组织以校团委、团总支、班级团支部为主体,学生社团团支部、学生(研究生)会团支部为补充,立足团章、团史、团的组织建设,交叉互补、查漏补缺,确保学习方式多样,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对象全面。同时,建立同辈教育平台,如优秀学子讲座、榜样学子宣传,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教育力量,促进团员对共青团的深刻认识,激发学习动能。
(二)创新基层团组织结构,增进行为认同
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最基本的单位,其班子是否运转顺畅、团内事物是否规范化进行、理论学习是否到位严重影响到团组织的长效发展机制,更影响到大学生团员队对团组织的归属感、认可度。
基层团支部需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让成员们在团组织的活动中真切体会到组织的先进性。根据高校“五四红旗团支部”的评选细则,团支部从班子建立、团务工作、激励机制、考核评估等方面结合所学专业特点,以青年化的方式完成各项指标,有目的的对支部成员进行培养,加强团支部成员的归属感。团支部所在学院需定期对各支部的工作有考量,抓实抓细“智慧团建”系统,以网络化方式推进组织建设,顺应新时代大学生特点,[]让每个团支部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模范先锋作用得以发挥。同样的,学校团委对每个学院的团组织进行“滚动式”宣传报道,在五四、国庆等有意义的时期,建立各专业团组织的交流研讨,让团员动起来,让团组织活起来。
(三)转变团组织服务观念,激发情感认同
在访谈中发现,受访者对团组织的工作机制、组织建设存有意见,这极大影响了团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只有通过一些方式培养团员对团组织的归属感、自豪感及荣誉感,才能促进团员身份认同。
大学需要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运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力量,精准化服务青年。大学生团员较中学生团员有更强烈的组织归属需求,有更为明确的价值引领需求,学生组织的存在正好满足这种需求,因而需要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管理,让指导老师为隐性指导,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为显性指导,确保组织既有正确的方向,又能够反映出青年的特性。运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让学生根据年级特色进行管理、开展活动,根据不同年级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所需要的、有帮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共青团为了青年;加强对学生团干部的培育,让他们在学生中间发挥带头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共青团的事业中取得发光发热的机会,进而认可团组织,认可自己的身份。
高校共青团是团组织中的一个基层团组织,大学生团员的角色定位以及对团员身份的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团组织在各方面进行努力,更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融合,在教育计划中将团组织建设纳入其中。同时,也需要全团上下紧密联系,各环节紧紧相扣,发挥社会各界资源优势,激活团组织的活力“细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孙国胜.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理论与实践[M].武汉理工大学,2011.
[3] 朴丽娟.大学生共青团员团员意识教育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
[4] 金芙蓉,黄吉庆.新时代团员青年历史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理论依据和实践理路[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06).
[5] 刘俊彦.新时代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核心要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06).
[6] 丁晓强,郝爱红.党性修养中的党员角色定位、冲突与塑造[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3,17(01).
[7] 罗蕾、何丹、喻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路径——基于广东154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1,36(03).
[8] 袁珊.“两新”领域团员身份意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1,31(04).
[9] 杜鹃,刘世凤.高校共青团员身份认同教育的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