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劳动主题阅读与写作指导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娟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小学 2572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劳动主题的融入与实施,着重分析了劳动主题阅读和写作的具体教学策略。文中首先讨论了教材选择的重要性和阅读前导入活动的设计,强调通过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随后,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文本解读和阅读后的延伸活动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进一步,还措施了如何通过写作活动表达对劳动的感悟的措施,如写作前的思维激活方法、写作技巧的指导以及反馈与修改。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劳动主题;阅读策略;写作指导

正文


引言:

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综合能力。语文教学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能丰富和升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同时,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是时代发展所需。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通过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劳动主题,是实现教育内容现代化和全面性的有效途径。

 

1、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劳动主题阅读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劳动主题融入阅读活动是一种极富教育意义的实践,旨在通过文本的探索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尊重,以及理解劳动与社会及文化的联系。

 

1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劳动主题阅读策略

1.1 教材的精心挑选

劳动主题的融入需要通过精心挑选的教材来实现。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而且要确保教材能够全面反映劳动的多样性和其文化价值。教材应涵盖各种劳动形式,如农业、手工业、艺术创作等,每种劳动形式都能够展示其独特的技艺和对社会的贡献。在选择教材时,还应注意到教材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优秀的教材应使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劳动过程,使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增强文本的表现力,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此外,教材中还应包含一定的道德教育元素,如强调诚实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所体现的责任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品格。

1.2 阅读前的导入活动

阅读前的导入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建立预期框架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导入不仅可以提前激活学生的先有知识,还可以设置阅读的目的,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寻找信息和思考问题。例如,在阅读关于农民的耕作的文章前,教师可以先展示一系列与农作相关的图片和视频,问诸如“你知道这些庄稼是如何种植的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农作的过程和农民的辛勤劳动。再者,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前就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境。比如,在阅读关于工人的故事前,可以让学生扮演工人,模拟一天的工作流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工人,你最希望人们理解你的哪些努力?”这样的互动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使学生能够在随后的阅读中更加关注文本中对劳动者的描绘和劳动的意义。

1.3 深入的文本解读

深入的文本解读对于学生理解和感受劳动主题不可或缺。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学生不仅能理解劳动的具体形态和社会意义,还能感受到劳动者的情感和劳动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通过这些语言特征来揭示作者对劳动的态度和看法。例如,当学生阅读关于农民劳动的文章,如《悯农二首》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描述劳动过程中的详细词汇,如“耕耘”、“播种”、“收获”,这些词汇反映了农业劳动的艰辛与果实。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和象征,如将农民比作“大地的画家”,既显示了农民的创造性,也提升了劳动的艺术价值。

1.4 阅读后的延伸活动

阅读后的延伸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劳动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具体活动可以包括创作写作、组织讨论和进行社会实践等。创作写作是一种常用的延伸活动。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或家人劳动经历的记叙文或感想文。通过写作,学生不仅能够表达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还能通过语言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情感,从而加深对劳动主题的个人体验。例如,学生可以描述一次帮助家长做家务的经历,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展现劳动的价值和自己的情感变化。组织讨论也是一个有效的延伸活动。教师可以安排一个主题讨论,比如“不同职业的劳动有何不同和相同之处?”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进对不同劳动形态的理解。

 

2、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劳动主题写作指导措施

2.1 写作前的思维激活

思维激活环节旨在唤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认知,帮助他们建立与即将书写的内容之间的情感和思维联系。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引导性问题、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如“你认为家中哪些日常劳动最为重要?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认识到劳动的普遍性和必要性。接着,通过情景模拟,如模拟一天中的家务劳动过程,学生可以更加具体地理解劳动的步骤和技能,增强其写作的具体性和真实性。角色扮演是另一种有效的思维激活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职业的劳动者,讲述他们一天的工作经历。这不仅能让学生更生动地感受劳动的辛苦,还能激发他们对不同职业的好奇心和尊重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展,为接下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写作技巧的指导

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具体的描述、情感的表达和逻辑的构建来创作一篇有意义的文章。第一,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具体和生动的描述。这包括教授他们使用详细的动作描述、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写作场景。例如,描述一个农民在夏日田间劳作的场景时,可以使用“汗珠从他的额头滴落,湿透了土地”等生动的描述。第二,情感的表达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评价,如对劳动者的敬佩、对劳动成果的喜悦等,这样可以使作品更加有力和感人。第三,逻辑的构建对于提升文章的条理性和说服力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从引入背景、描述事件、表达感受到得出结论等,每个部分都应该有逻辑上的联系和过渡。使用如“因此”、“由此可见”等过渡词语,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

2.3 反馈与修改

有效的反馈应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能够指导学生识别并改进写作中的不足,同时强化其表达的优势。教师应提供详细具体的反馈,针对学生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内容逻辑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例如,对于描述不够具体的段落,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添加更多细节,如劳动场景的环境描述、劳动者的具体动作等,以使描述更加生动和具体。同时,教师应指出作品中的亮点,如使用恰当的比喻或情感表达真挚,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反馈进行自我修改。可以通过组织修改工作坊,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阅读并提供意见,帮助彼此识别问题并找到改进方法。

 

结语: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劳动主题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分析,为未来的教学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指导建议。未来,教育者可以进一步探索利用多媒体和跨学科的方法来丰富劳动主题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技术工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创作动力,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刘海霞.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4):73-75.

[2] 宋全同,张秋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3,(27):73-75.

[3] 吕敏燕.劳动教育在统编版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中的渗透及其教学策略[J].林区教学,2022,(02):74-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