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探索与研究—以《定向越野》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民办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定向越野;教学模式
正文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一般课题“民办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探索与研究-一以《定向越野》为例(2024JYYB20)”
引言: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对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定向越野》课程为例,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为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民办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 体育教学理论
体育教学理论是构建民办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示范法、游戏法、探究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体育教学理论还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求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体育教学理论还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这些理论为民办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指导。
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理论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理论是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强调打破传统的课内外分离的教学模式,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内教学重点传授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课外实践奠定基础;课外实践则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如校内外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等,巩固和深化课内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该理论还强调教学内容的延伸性和拓展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此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理论还重视教学评价的综合性,通过考核学生在课内外的表现,全面评估其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
3. 定向运动的特点与教学价值
定向运动是一项集智力与体力于一体的户外运动,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教学价值。定向运动需要参与者在陌生环境中,利用地图和指南针,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地点,考验参与者的空间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同时,定向运动还需要参与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如耐力、速度和灵敏性等,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户外环境。这些特点使得定向运动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演练,传授学生定向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地图识读、指南针使用、路线选择等,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定向运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将定向运动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以定向越野为例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1. 课内教学模块设计
课内教学模块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基础,课内教学模块设计应包括理论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模拟比赛练习三个方面。理论知识教学主要涵盖定向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竞赛规则、地图识读、指南针使用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定向越野的理论框架。基本技能训练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定向实践能力,如地图定位、指南针辨向、路径选择、越野跑等,采用示范教学、分组练习、情境模拟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模拟比赛练习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比赛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强化战术意识,锻炼心理素质,积累实战经验。教师应基于学情分析,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 课外实践模块设计
课外实践模块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延伸与拓展,课外实践模块设计应包括校内定向越野活动、校外定向越野比赛和学生自主训练三个方面。校内定向越野活动是课内教学的补充与深化,通过在校园内设置定向路线,组织学生进行定向越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校外定向越野比赛则是课外实践的高级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地方或全国性的定向越野比赛,让学生在真实的比赛环境中锻炼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生自主训练是课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定向越野的自主训练,如制作定向地图、设计训练路线、组织小型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3. 课内外衔接机制建立
课内外衔接机制是保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课内外衔接机制建立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教学内容的衔接要求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内容相互呼应、递进深化,如课内重点讲解地图识读,课外则通过实地练习巩固;课内传授指南针使用方法,课外则组织实战演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方法的衔接强调课内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如课内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演示,课外则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内注重个体化指导,课外则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学评价的衔接要求建立完善的课内外一体化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如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理论测试与实操考核并重,课内表现与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同时纳入评价范围。
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定向越野教学团队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学校制定长期师资培养计划,"引进与培养并重",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创新教师培训模式,"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接受专业培训,邀请国内外定向越野领域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阔教师视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定向越野赛事活动,提升实践指导能力。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竞赛指导等纳入考核范畴,多维度评价教师工作绩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2. 完善场地设施条件
完善场地设施是开展定向越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物质基础。民办高校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在现有场地设施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校内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不同难度等级的定向越野训练场和模拟比赛场地,满足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需求。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加强合作,通过共建共享等方式满足师生参与定向越野赛事活动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原则引进先进的定向越野教学和训练器材,如GPS定位系统、电子指南针、专业地图软件等,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加强设施日常管理与维护,建立科学使用规范和管理制度,提高场地设施使用效率,营造安全、有序、高效的教学环境。
3. 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定向越野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教学内容方面,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实践导向,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理论教学部分优化知识结构,突出地图、指南针、运动生理学等核心内容,减少陈旧过时内容;实践教学部分紧扣定向越野赛事最新动向,及时更新训练方法和比赛技巧,提高教学内容前沿性和实效性。教学方法方面,坚持学生中心,注重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广泛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外实践采取项目驱动、情境模拟、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在线课程、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勇于教学创新,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炼教学成果,推动定向越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持续优化和深化发展。
4.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科学教学评价是保障定向越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定向越野课程评价偏重理论考试和技能测试,评价维度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突破这一局限,民办高校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模式,全程动态评估学生学习表现,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丰富评价主体,发挥教师、学生、教学督导等多元主体作用,实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客观性和公正性。拓展评价内容,将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赛事成绩、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立体化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结果应用,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建立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定向越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良性发展。
5. 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实施定向越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环境保障。民办高校从课程建设、活动开展、环境营造等多个维度系统构建体育文化生态,让体育文化浸润校园生活方方面面。强化课程引领,将定向越野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平台。丰富活动载体,充分利用重大节日、传统赛事等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定向越野活动,如定向越野文化节、校园定向挑战赛等,培养学生参与热情。完善环境建设,在校园内设置定向越野文化景观,如主题雕塑、文化墙等,成立定向越野特色社团,加强与市级、省级定向越野协会联系,鼓励学生参与地方乃至国家级别定向越野赛事,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平台加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成果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定向越野文化氛围。厚植体育文化沃土,才能推动定向越野运动在民办高校蓬勃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
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
评估定向越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效果,需从学生运动技能提高、身心健康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和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1)在学生运动技能提高方面,通过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定向越野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地图识读、指南针使用等专项技能,在校内外定向越野实践活动和赛事中得到了充分锻炼,运动技能得到显著提升。(2)在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方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和社会适应性,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3)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定向越野运动集体智与力量于一体,学生在参与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人际交往水平,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4)在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方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束语: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设计课内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也将推动民办高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未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推动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德灼,武炜,林富凛.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运动精品,2023,42(08):36-39.
[2]许喜红,胡德堂.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2,43(10):119-125.
[3]高鹏.吉林省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09):56-59.
[4]袁丽鑫.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考[J].尚舞,2021,(11):110-111.
[5]余轶,马利.高校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06):4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