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耐久性提升技术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李忠成 高锦成

张家口市桥东区市政工程管理处

摘要

研究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耐久性的提升技术,通过材料改进、施工工艺优化和科学养护管理等措施,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分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现状,揭示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评估应用效果。材料改进如高性能改性沥青、智能化施工技术和科学养护管理措施显著提高了路面的性能和耐久性。未来,技术创新、智能施工和绿色环保理念将进一步推动市政道路的持续发展,为城市交通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耐久性,技术提升,施工工艺

正文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车辆数量的增加,市政道路沥青路面频繁出现开裂、车辙、坑槽等问题,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提高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和应用先进的材料和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沥青路面的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道路的维护和修补频率。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当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耐久性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提升方案,为市政道路的建设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沥青路面耐久性的现状分析  

当前,市政道路的沥青路面耐久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现状。从整体上看,许多城市的道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性能衰减问题。数据显示,约70%的市政道路在通车5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和车辙现象,这不仅影响了道路的美观度,还严重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在沥青路面的使用过程中,温度变化是影响其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温下,沥青路面容易出现软化和流动,导致车辙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在夏季,表层温度往往超过60摄氏度,这加速了沥青的老化和变形。与此低温条件下,沥青路面容易脆化,导致裂缝的产生。研究表明,在北方寒冷地区,超过50%的道路在冬季出现了明显的温缩裂缝。

交通荷载也是影响沥青路面耐久性的关键因素。随着城市交通量的增加,尤其是重载车辆的频繁通行,沥青路面的结构层受到反复的动荷载作用,这使得路面结构容易发生疲劳破坏。据统计,重载车辆的增加使得路面在设计寿命内的损坏率提高了30%以上。路面的施工质量和养护措施也直接影响到其耐久性。一些施工单位在实际操作中未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导致沥青混合料的配比不合理,密实度不够,这使得路面在早期使用中即出现病害。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雨水的渗入对沥青路面结构层的破坏尤为严重。在多雨地区,沥青路面由于排水系统不完善,容易导致路基浸水,降低结构层的承载力,进而引发坑槽等病害。

统计数据显示,在南方多雨地区,沥青路面在雨季的损坏率比干燥季节高出25%。这种损坏不仅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还增加了维护成本和交通安全隐患。雨水渗透导致的路基浸水会使沥青层与路基层之间的黏结力减弱,进一步加剧了路面病害的发展。因此,改善排水系统设计、采用高渗透性的路面材料以及加强雨季养护管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通过引入透水沥青和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对路面的侵蚀,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保障道路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针对多雨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制定专门的养护计划和应急预案,也有助于降低雨水对路面的破坏程度。

二、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也对行车安全和交通效率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中,路面开裂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特别是纵向和横向裂缝频繁出现。研究表明,近60%的市政道路在使用两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这主要是由于沥青路面的温缩和荷载应力引起的。不合理的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也加剧了这一现象。沥青路面车辙问题也较为普遍,尤其是在高温和重载车辆频繁通过的情况下,车辙深度迅速增加,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据统计,超过40%的市政道路在通车3年内出现了明显的车辙现象,车辙深度平均达到10毫米。车辙不仅会增加车辆的油耗和行驶阻力,还会在雨天形成积水,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坑槽也是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之一。由于路面材料老化、结构层浸水、施工质量不佳等原因,坑槽问题频繁发生。特别是在多雨季节,坑槽的形成速度加快,修补工作频繁且难以彻底解决。数据显示,南方多雨地区的市政道路坑槽病害率高达30%以上,且修补后的坑槽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再次出现,反复修补增加了养护成本。另外,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通荷载的增加,路面的表面磨耗加剧,导致抗滑性能下降。这不仅影响了车辆的制动效果,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在雨雪天气,抗滑性能差的路面更容易导致车辆打滑,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研究数据显示,市政道路在使用5年后,抗滑性能下降了20%以上,需要进行及时的养护和修复。排水系统不完善也是影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当,导致路面积水,渗透到路面结构层内部,引起路基软化和强度下降。特别是在多雨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影响了道路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统计数据显示,超过50%的市政道路存在排水系统问题,这直接导致了路面病害的频发和加剧。

三、提升沥青路面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为有效提升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耐久性,需采取多种技术措施,包括材料改进、施工工艺优化和科学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策略。材料改进是提升沥青路面耐久性的基础。高性能改性沥青的应用,如聚合物改性沥青和橡胶沥青,可以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研究表明,使用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改性沥青,车辙深度可减少30%以上,温缩裂缝也明显减少。纤维增强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材料改进措施,通过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聚酯纤维或玻璃纤维,可以提高路面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施工工艺的优化同样至关重要。精确的摊铺和碾压控制可以保证路面的密实度和均匀性,减少早期病害的发生。现代化的摊铺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使得摊铺厚度和温度控制更加精确,显著提高了施工质量。热再生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在修复旧路面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提高新铺路面的性能。数据表明,采用热再生技术的路面,其耐久性比传统修复方法提高了20%以上。

科学的养护管理是提升沥青路面耐久性的保障。定期的预防性养护,如密封裂缝和车辙灌缝,可以有效延缓路面病害的发展。建立健全的养护监测系统,通过定期检测路面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病害。

高效的排水系统设计和维护,可以防止雨水渗透到路面结构层,避免因水损害引起的路基软化和路面变形。研究表明,完善的排水系统可以将路面的病害发生率降低25%以上。环境友好型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也是提升沥青路面耐久性的一个重要方向。透水沥青路面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排除路面积水,防止路面损坏,还能改善城市的微气候环境。通过引入绿色材料,如再生沥青和工业副产品,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还能提高路面的性能和耐久性。数据显示,透水沥青路面在高降雨量地区的使用寿命比传统路面延长了15%

四、技术措施的应用效果分析  

通过多种技术措施的应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材料改进方面,使用高性能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显著提高了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在一项研究中,应用SBS改性沥青的路面,其车辙深度平均减少了40%,温缩裂缝减少了50%以上。这些改进有效延长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纤维增强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多个试验段中,添加聚酯纤维的沥青路面表现出更高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数据显示,这些路面的使用寿命平均延长了25%,且早期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热再生技术在旧路面修复中的应用,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又提高了新铺路面的性能。在一项长期监测中,采用热再生技术修复的路面,其耐久性比传统修复方法提高了30%以上,显著减少了维护频率和成本。

施工工艺优化带来的效果同样显著。通过精确的摊铺和碾压控制,路面的密实度和均匀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早期病害发生率显著降低。在一项对比研究中,采用现代化摊铺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路面,其结构性能较传统施工方法提高了20%,使用寿命延长了约5年。现代化施工技术的应用,使得施工过程更加高效和可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科学的养护管理措施对路面耐久性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定期的预防性养护,如裂缝密封和车辙灌缝,有效延缓了路面病害的发展。在一项大规模养护监测中,定期预防性养护的路面,其病害发生率比未进行预防性养护的路面低40%。建立健全的养护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及时维护,进一步减少了路面的病害发展和维修成本。

高效排水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显著减少了水对路面结构层的损害。在多雨地区,完善的排水系统使路基软化和路面变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路面的病害发生率下降了25%以上。透水沥青路面的应用在防止积水和改善城市微气候方面表现出色。在多个试验段中,透水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比传统路面延长了约15%,且有效减少了雨天的积水问题,提高了行车安全性。透水沥青不仅能迅速排除表面水分,还能在降雨时通过其孔隙结构有效吸收和储存雨水,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研究数据显示,采用透水沥青的路段在暴雨期间的积水深度平均降低了30%,显著减少了道路湿滑导致的交通事故。透水沥青在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提升路面材料的热辐射性能和增加表面蒸发量,可以有效降低城市气温,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五、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未来发展展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交通负荷的日益增加,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将成为提升沥青路面性能和耐久性的关键。未来,材料科学的进步将继续推动沥青路面技术的发展。高性能改性沥青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进一步提高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例如,纳米材料的引入有望显著改善沥青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研究表明,纳米粘土和纳米二氧化硅等纳米材料的加入,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老化性能和抗水损害能力,使路面的使用寿命延长20%以上。

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升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和效率。未来,自动化摊铺和碾压设备的广泛应用,将使施工过程更加精确和可控,确保路面厚度和密实度的一致性。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质量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在养护管理方面,智能养护系统的建设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传感技术,可以实现路面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性维护。例如,采用光纤传感器和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对路面内部的应力和温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病害。在此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和精准的养护计划,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

绿色环保理念的推广也将成为未来市政道路建设的重要趋势。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保型沥青材料和施工技术将得到更多关注和应用。例如,再生沥青混合料和温拌沥青技术的推广,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透水沥青路面的广泛应用,不仅能有效排除路面积水,还能改善城市的微气候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未来,市政道路的管理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通过引入PPP(公私合作)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道路建设和养护的效率和质量。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也将成为市政道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公众的监督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道路建设和养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道路的服务水平和公众满意度。

结语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耐久性提升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多种技术措施,包括材料改进、施工工艺优化和科学养护管理,显著提升了路面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应用效果分析表明,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道路的服务水平,还减少了维护成本。展望未来,技术创新、智能化施工和绿色环保理念将继续推动市政道路建设的发展。持续的研究和优化将为城市交通的高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强. 沥青路面耐久性研究进展[J]. 道路工程, 2019, 36(4): 12-18.  

[2] 李华.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损坏与维修技术探讨[J]. 市政技术, 2020, 29(2): 35-40.  

[3] 陈刚. 新型材料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技术, 2021, 40(3): 25-30.  

[4] 张敏. 提高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的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 2018, 37(1): 44-50.  

[5] 刘洋.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改进研究[J]. 城市建设, 2022, 41(5): 55-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