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思政元素;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
正文
本研究为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基金2023年度外语专项“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WY1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I206
0. 引言
新文科的背景下,文学教育需要与课程思政建立紧密的联系,以促进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重要目标。作为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有效融入课程思政需要以丰富的思政元素为支撑,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英美文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和运用能力,而且会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等的影响。尽管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有积极的价值导向,但不可否认,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某些观念并不适用于我国现代大学生的成长。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需要在课程中适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有批判性思维,从而更有效地发挥英美文学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功效。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文学具有明显的教育的意义,如确立道义观、营造审美境界、培育悲悯情怀、输入历史意识、激发想象潜能、强化说事能力、提升语言文字水平等[1]。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手段,同时也是实施通识教育和培养“全人”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加强课程思政质量建设,推动形成育人新成效。课程思政应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与专业课程的内在关系,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能够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
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思政研究呈逐年增加趋势。2017年,孙有中强调要将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从而使得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同步提高[2]。宏观上,有对外语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3],从理论高度明确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6要素[4]:(1)为什么(why),(2)是什么(what),(3)谁来做(who),(4)何时做(when),(5)何处做(where)和(6)怎样做(how)[5],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色进行理论剖析[6]。微观上,有对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7],重构文学课程体系[8],围绕课程思政组成学习共同体,建立课程群[9],更为具体的研究为,基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聚焦英国文学[10]或美国文学[11]。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思政研究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集中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施路径和方法等方面。对英美文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课程思政元素探析较少,对于综合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思政元素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将深入挖掘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并以比较文学视角对比中外文学文化,以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辩证地看待英美文学作品中传递的西方价值观,实现价值判断,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投身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
2.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的对比
深入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四个方面,将作品中所涉及的思政元素归类分析。同时,将其与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对比,以期大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能够形成完整的、正确的认学习英美文学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1 政治认同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政治制度等。作者通过作品来体现其政治认同,或歌颂或暗讽。如《哦!船长!我的船长!》、《了不起的盖茨比》歌颂了美国梦,阐述美国式的理想。然而,通过统计分析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政治认同,会发现对政治制度进行批判和暗讽的占较大比例,如《格列夫游记》、《远大前程》、《栖息之鹰》、《分界线》、《臭鼬的时刻》等都对当时的政治、社会进行了抨击和讽刺。
即使歌颂美国政治制度,也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辩证看待作品中体现的政治认同。例如,美国文学经典作品《快乐的一角》,主角斯宾塞对美国社会和美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新认识,也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美国状态。小说主人公斯宾塞从小生活在欧洲,33年后重返纽约,惊叹美国的高速发展,经济繁荣,高楼林立,来来往往穿梭的人群。作者亨利·詹姆斯在描述斯宾塞回到纽约时,用了四个并列名词“to pile up the differences, the newnesses, the queernesses, above all the bignesses”,四个多音节名词并列让读者阅读时体会到斯宾塞所感受的冲击力。显然,当时美国社会的发展程度使斯宾塞惊讶不已。在这四个名词中,newnesses和bignesses都是正面的用词,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和赞扬。然而,当在阅读该小说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尽管该小说的主人公对当时的美国的发展有一定的认可,但是并不能说明读者也要赞同小说主人公的观点。因为在斯宾塞的眼中的美国社会的发展,实际是33年前后的对比的结果。
2.2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家乡、祖国的认同与热爱。英国文学经典作品《咱家尼基的心脏》详细叙述了母子之情、手足之情。尼基是家里的第四个儿子,产前父母期待有个女儿,但看到第四个孩子仍然是儿子的时,父母认为“儿子是好的投资”(sons are a good investment),母亲虽有失望,但从未表露出来(She put a good face on her disappointment and never made a grudge of it)。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浓浓爱意,他们并没有因为第四个孩子不是所期盼的女孩而少爱尼基一点。这样的作品引导读者对家庭的美好充满期待和向往。
《雪夜林边驻脚》通过刻画雪夜里新英格兰乡村的美,体现了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与热爱。作者罗伯特·弗洛斯特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一切都那么美丽,和煦的微风,绒羽般的雪花,那么静谧,除了清风拂动着雪花的声音,再没有其他声音(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作者通过描绘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可、热爱。
家国情怀不同于政治认同,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不谋而合,均体现了真挚的感情。《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孟子》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家国理念。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国与家密切相关,在学习英美文学相关作品时,应该引导学生对照中国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建设幸福的家庭,进而提高民族凝聚力。
2.3 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通常指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是多方面的。正如英国文学中弗兰西斯·培根《论读书》中所提到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如谈吐得体,举止淑雅,正是《皮格马利翁》中所追求的。而内在的精神方面的表现,通常是指有坚定的信仰,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如《力士叁孙》中描写的主人公在失明后精神上的升华。而《荒原》则体现了缺乏信仰,精神上贫乏则会如荒原一般。相反,即使物质生活不富裕,精神上,内心生活充实也可以无比富足,如《霍华滋别墅》的主人公玛格丽特姐妹,虽然她们是普通人,但是她们热爱艺术,重视内心生活,毕生追求通过文学艺术改善自己。
美国文学中,《白鲸》的故事叙述者以实玛利是最能够区别于他人的就是他的知识修养。在《卡拉维县驰名的跳蛙》对“我”的描述是一个知识阶层的绅士。《快乐的一角》中的艾丽斯一直生活在美国,但是她却有着过人的见识和不凡的谈吐。
文化素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英美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文化素养也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但作品中提到的文化素养皆是基于之前的文化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结合我国的具体特点。在涉及到文化素养方面,应该引导学生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包括但不限于作品中所体现的得体的举止,过人的学识等。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肩负的时代使命,丰富文化素养的内容,如与知识相适应的能力的培养,综合发展的素质和个性特征等。
2.4 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人类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自觉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智慧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就个人而言,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更加全面的体现个人价值,完善个人人格。就社会而言,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社会目标,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不断发展进步。
英国文学中,经典作品所体现的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对善恶的探讨和引导读者奋斗进取的精神。《远大前程》中的姐夫Joe虽然是个普通的铁匠,但是他忠厚,老实,善良,和蔼。在该小说中,Joe是匹普的姐夫,也是重要的人物之一。尽管匹普的姐姐脾气暴躁,但是Joe一如既往的爱着她,包容她。而匹普,在伦敦期间变得非常势力,他的姐夫Joe并没有因此而厌弃他,而是像父亲一样爱护他,在他生病的时候照顾他。所以,尽管是一个小人物,却传达出了比较高的道德修养。而这些善良、忠厚、和蔼的品质也是值得读者,尤其是大学生们学习的。
美国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在道德修养方面都大篇幅的强调勤劳,赏金,勇敢,责任感等。《白鲸》中塑造的乐观,勇敢,坚韧的船员。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之一,《白鲸》被认为是美国青少年的必读作品。主人公亚哈满世界追击白鲸莫比·迪克进行复仇,看似是偏执,实际是不肯向厄运低头的顽强的品质。面对厄运是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的事情,这个故事恰好教会了读者面对厄运时要乐观,勇敢,坚韧。这一道德品质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快节奏的新时代,让每一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压力,面对压力,面对逆境,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持有乐观勇敢的顽强品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方面的思政元素。这些元素的深入挖掘对于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思政元素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培养需求,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英美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思政元素,不能一味的汲取,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完善,从而助力英美文学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 2019. 文学教育的意义[J/OL].中国作家网. [2019-01-02]. http: //www. Xinhuanet. com// book/ 2018-05/ 26/ c_129880152.htm
[2] 孙有中. 人文英语教育论[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 (6) : 859-870.
[3] 黄国文. 肖琼.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 中国外语,2021 (2) : 10-16.
[4] 林斌. 文学阅读的专业内涵及教学策略-也谈外国文学教学的人文思想渗透[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 (1) : 1-7.
[5] 王卉, 杨金才.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 外语学刊,2021 (6) : 73-77.
[6] 余睿, 朱晓映. 课程思政语境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新模态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 (1) : 109-114.
[7] 金衡山. 人文教育、批判性思维与课程设置:《西方文明导论》的实践与启示[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 : 22-29.
1.联系人:包梦雪
2.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建设路31号 邮政编码:014040
3.电子信箱:674130600@qq.com
4.电话: 15391165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