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边民意识再造 铸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
关键词
西藏;边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文
边境地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陆地边界线漫长而复杂,其中西藏地区是现在唯一一个在陆地边界与邻国存在领土争端的省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西藏工作的纲领性任务,必须贯穿于西藏工作的方方面面。目前“强边”作为第四件大事被列为自治区四件大事之一,边境建设进入富民强边的攻坚期,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西藏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加强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分裂势力的斗争优势,有利于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在2017年,习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对“爱国守边”的“玉麦精神”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有国才有家”生动描写了边民守土固边活动受到保家和卫国两方面的驱动。也表示着国家层面对于边民在边境治理中守土固边特定功能的重视和提倡。铸牢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有利因素,也有制约因素。边民作为边境地区治理的一元主体,是维护边境安全的关键变量。边民意识是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一、边民意识是边境地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一)边民具有天然的戍边意识与戍边文化。
“边民”一词古已有之,在漫长的王朝国家时期,边民的规模和标准不断变化,边民的主权意识也是比较淡薄,只是聊胜于无罢了。在王朝国家解体和近现代主权国家建构过程中,“边民”概念随着国家边界的确定而逐渐固定下来,其国家属性被重新构建,成为国民中的特定人群,具有特定的地位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边界逐渐确定下来,国家权力在边境地区进行基层构建,清楚了“头人”“土司”等传统统治力量边民除了具有国民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与“边”有关的地位和功能,“拥有边境地区居民的特殊身份、权利和道德”。边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边境地区,对脚下自己生活的土地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并且十分熟悉边境历史和形势,成为具有强烈守边意识和守边文化的原生力量。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边疆治理的重视和边疆叙事场所的拓展,“边民”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讨论边境地区人口的的核心概念。“边民意识”逐渐成为专业名词,“本质上属于一种国家意识或国家认同,具有特定的区域性和群体性内涵。概言之,边民意识是指沿边居民基于边境场域而形成的对于国民身份的确认,对于国家利益的认同,以及对于守边固边职责的自觉。”
(二)边民意识无论是捍卫主权领土利益,还是维护边境安全稳定方面都展现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在地理空间上也促进着边地整合,边民意识随着边民的国民化而经历着重构。2017年,《关于加大边民支持力度促进守边固边的指导意见》出台,这一政策在国家对于边民的关注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18年《关于新时代加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意见》中指出: “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是新中国边海防的独特优势,也是我们的制胜法宝。”其中“民”既是指“边民”。边民是国家中的一员,首先在划界定边上功能特殊,边民凭借着对地方历史的熟悉是我国边界地带上的“活界碑”,比如中印锡金段边界的48岁村民就介绍过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开鲁山口的历史,并能清晰描述祖辈在山口草场的放牧情况。其次,在边境地区的治理中,边民起到了维护边境、保护边境的作用。边民在边境地区开展义务巡逻、维护社会治安、调解纠纷、协助边防部队站岗放哨等,都是为边境地区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边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来劝阻甚至阻止某些不良行为。不仅在国防层面降低了我国守边官兵的巡逻成本,更在民间层面建构起了稳固的国防安全边防墙,降低军事层面防卫所投入的成本。可以看出,边民所具有的边民意识,在维护国家国土安全方面,首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边民意识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约因素
解放初期,我国基层组织的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还都比较弱,印度趁机非法占领了我方领土,并成为现在和我国有领土纠纷的重要邻国。十四世达赖叛逃后在60年代对我方实行边境骚扰和渗透活动。即便是我国加强边境地区建设的现在,由于地形上对外通道多等原因,非法越境仍无法断绝。西藏边境地区除了是确保我国国土安全的重要支撑外,还承担着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任务,这就意味着西藏面向南亚开放度越高,对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的要求越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求也更迫切。目前,边民意识对于国家利益的认同以及对于守边固边职责的自觉还具有初级认同的特征,具有不稳定性,距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有不小的差距,边民意识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存在这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一)历史上边民受制于国家权力影响制约相对较小,存在着多元的亚国家认同
中国边界地带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环境也因为客观上地形地貌的阻隔而呈现出多元化。再加上历史上长期以来对于边疆地区的间接管理手段,边民收到国家权力的影响相对于腹心地带较小,在国家认同方面还存在着价值共识方面潜在疏离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代以来,社会多元价值造成对国家认同的张力。在边民意识中掺杂了许多亚国家的认同。诚然,多元存在的亚国家认同并不一定会导致冲突,但是却可能在实践中因为民族、宗教等诱因对国家认同存在一定程度的消解,有可能在国家意识和政治参与中表现出冷漠的政治心理。
(二)文化边界和地理边界的不一致导致跨境民族边民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之间存在张力
在边境地区由于相对封闭的地域文化的长期浸染、跨境民族的客观存在等原因,导致边民的国家认同容易受到本民族认同、在地权威认同等的冲击和软化。漫长的陆地边界带上,各个民族的文化不尽相同,国家边界的划分使得文化边界和政治边界并不相同,一方面使得边境地区拥有跨界民族身份的边民会在文化身份和政治身份之间摇摆,另一方面由于边界地区国与国之间山水相连,边境地区存在着地域性的文化传播,长期以来生活在同一地域下边民容易产生“对地方性忠诚”,边民和对方边民在长期历史交往下会形成亲缘关系、跨境交往传统、边境互市现象等,跨界行为已经是边民习以为常的事情。这种地域性文化和边民国家认同保持一致时,就会对国家认同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反之,地域性文化可能会使得国家认同不稳定,边民更加注意与自身高度相关的政府政策,一旦感受到自身利益受损或者政策的不平等,将会大大增加在国家认同方面的消极性。基于边境地区的现状,党和国家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性优惠政策,这些具有倾斜性的政策,诚然在一方面大大激发了边民意识中国家认同的内在动力,但另一方面,这种只在某个限定区域内实行的政策,助长了边民在物质利益和政策红利上的特殊诉求,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边民的地方意识。
(三)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滞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异质性文化增加,缺少“共同价值”的支撑。
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边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出现了不平衡、不公正等问题。近些年来,边境地区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边民的物质经济条件在大幅度改善,但是同时边民的精神文化进步显得滞后,边民意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有待加强。在实地访谈中,可以发现,部分边民的生活缺乏长远目标,价值空虚现象有蔓延趋势,并且出现一定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靠要”思想的倾向,改变着边民的思想行为模式。同时,由于长期地方上政教合一的历史,加上先进文化的供给不足,边境地区宗教氛围仍旧浓厚,容易造成边民思想上的困扰。“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承受来自美西方前所未有的战略围堵和打压,印度在边境地区的滋扰行为将会持续,西藏边境地区安全形势复杂,是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阵地。
三、再造边民意识,铸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前所述,现在的“边民”以及“边民意识”实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边界的确定和国家能力的增强而被逐渐构建、强化的,而不是自然生成固定不变的,其中国家政治力量的干预是现在“边民意识”诞生和强化的直接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继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更加积极主动地牵引和推动边民意识的发展,通过边民意识的再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边民的“五个认同”,抑制边民在其他方面的弥散性认同。
(一)加强边境地区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近些年来,西藏自治区在党中央的关怀之下大力推动边境地区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但是同时要看到,与边境反蚕食、反挑衅、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严峻复杂性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来看,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性建设,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直接物质保证,这一方面来自于边境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另一部分来自于国家政策上的经济投入。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强边境地区产业发展,基于边境地区地形复杂、资源有限导致的先天不足,需要不断优化边境地区产业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不断增加就业、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此增强边境地区的吸引力和边民的居住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与边境地区的物质联系,通过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一带一路”倡议、新发展格局等举措带动边境地区和整个边疆地区的经济内生动力,并且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加大边民的补贴力度。双管齐下,增强边民意识中的家国一体观念。
(二)加强国家话语体系宣传,塑造价值共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物质条件的不断增进,但是仅仅依赖物质条件并不足够。从某种意义上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活动,其物质基础越是丰富,其重要性越是会因为边际递减效应而减弱。为了充分发挥物质财富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抑制边民在政策倾斜中可能会出现的地方意识,必须增加边民意识中对于国家的认同,塑造情感上对于国家的强烈依赖。国内外学者在谈到国家一体化进程中时不约而同地强调意识的因素。“共同体重‘情’”,是一种感觉,一种“相互的、联结在一起的情感”,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提供价值共识和情感依赖,升华边民意识中存在的家国情怀。
要想强化边民意识中模糊初级认同,必须围绕国家这个中心,国家话语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在边境地区起到塑造边民价值取向和认知图景的重要作用,可以在边境地区有效提升国家主流意识文化叙事实效性。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强化,在根本上依赖于国家主体叙事功能的有效发挥。国家话语体系通过一系列公共符号系统来生动展现其背后的文化和价值形态,将不同成员有机黏合为共同体。国家话语对于边民意识的整合与统领,“既能够很好提供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也能够提供个人认同的追求个人卓越感,”国家话语体系可以在一个多元社会中营造出价值共识,催生边民意识中“五个认同”的情感。
首先要扎实推进文化润边工程,强化文化供给,避免在边民精神空虚只是被不健康的异质文化侵蚀。其中,中华文化以及以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上闪闪发光的边境红色文化、以及当地特有的优秀文化均是可以共享的文化符号。引导边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和心灵归属,要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好标语、广播和互联网等平台丰富边境地区文化供给层次,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特定节日举办的升国旗、唱国歌等形式,调动边民意识中的爱国情绪,实施民族团结“记忆工程”、搞好民族团结“六个一”工程,编写好、宣讲好民族团结的西藏故事,以融入边境地区环境,融入边民日常生活的方式,使“五个认同”形成一种价值共识。
(三)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现实支撑
“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是中华民族共同追寻的目标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是停留在主观想象层面,还需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完成国家意志和边民日常生活的有效衔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支撑,以此来对抗“边民意识”中存在的地方意识,“边民意识”的认知逻辑也是基于对其现实生活的研判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通过参与边民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生活方式来让边民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以此拉近边民和国家直接的情感距离,增强边民的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严庆,齐凯.西藏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1):54-58+155.
[2]方盛举,朱海威.边民的国民化与边疆的现代化[J].学术探索,2022(05):51-58.
[3]周俊华,李铭.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的传播与边民国家认同的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22(03):116-126.
[4]杨超杰,郭丹凤.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探究[J].西藏研究,2022(01):17-24.
[5]王永莉.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民族学刊,2021,12(12):1-10+123.
[6]雷振扬,张俊.铸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1):42-50.
[7]侯红霞.实边—守边—通边:边民身份及其功能的演进逻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5):31-38.
[8]夏文贵.戍边文化:构建边境安全治理机制的新思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3):30-40.[9]罗惠翾.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个关键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20(02):29-34.[10]张飞.边民的国家属性与地位功能[J].广西民族研究,2019(03):59-67.
[11]孙保全.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J].广西民族研究,2019(02):65-73.
本文为2021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批准号:21CGJ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静乐(1993—),女,汉族,硕士学历,河南漯河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南亚研究、国家安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