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优化
摘要
关键词
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区块链金融实训平台
正文
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货币的支撑性技术,它被作为专业术语提出是在 2008 年比特币的概念中,并在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1-2]。值得一提的是,它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3],这是计算机与金融技术融合的典型案例。根据思科援引IDC 报告指出,全球区块链市场规模将于 2021 年从 2018 年的 46 亿美元增长到 97 亿美元。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和学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加快推进“ 区块链+金融 ”课程的融合,成为近年来金融界日益关注的热点。
1 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的特点
1.1 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自身的特点
该研究收集各个高职院校的最近几年所开设的计算机学科课程,将各个课程进行比较,据统计得出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有它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区块链技术本身学科的交叉性比较强。它囊括了各种各样的内容,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颇多,主要包括网络传输、共识机制、分布式计算存储、交易模型、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其次,区块链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有关区块链技术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日新月异。这对于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4-5]。
1.2 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在教学资源的特点
从教学资源来看,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部分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已经习惯了以教材作为教学依据。而教材对于理论知识的更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区块链技术又更新较快,从而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具有延迟性,就更别提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由于实操平台的缺失,学生即便对理论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但是在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仍旧不能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因此综合实训平台的购买,课程的开设合理程度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才能够抓好理论和实践优化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的多维度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对应用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当前高要求的变化趋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与新道云的合作,依托其人力资源及基础条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优化研究分为下述几个方面来着手。
2.1 构建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课程开发
构建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双赢,共同实现课程开发。基于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资源模型的选择和开发,以就职岗位特点和工作内容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章节内容并以任务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基于就职岗位的课程开发模型通过准确、细致的项目任务分析,进行课程单元设计,促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设置任务中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适应区块链技术下的职业需求。
2.2 教学资源依托企业真实案例,校企共建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以“职业化”为特色,依托企业真实案例,校企共建课程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是教材选择。选择适合于自己学校学生的区块链技技术课程用书很困难。鉴于此,我们课题组从我校学生基本特点出发,选择了《区块链金融》(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版)这一本作为本校的教材,全书共8章,既有理的阐述,又有实践和应用的探讨。该书主要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教材以“职业化”为特色,以问题为导向,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学习能力出发,以服务专业、服务职业发展、服务应用、服务市场为宗旨,降低现有知识的理论深度,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技能。教材采用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原则,编写过程中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开发面向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遵循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规律,旨在晋及区块链基础素养,培养学生区块链金融核心职业能力,力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的精神。
其次是区块链金融实训平台的建设。该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平台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在超越时间、空间和地点的条件下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选择以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实践为应用背景的相关项目进行开发实践。它基于领域驱动设计(DDD)架构指导思想,整体采用前后端分离和分布式微服务的弹性计算架构实现,后端主要基于 Java 的 Springcloud 实现、前端 NodeJS+Dva +React 实现等,具有高内聚、松耦合、业务单一、高性能、高并发、高可能、跨平台、跨语言等特点;采用多数据源支持,支持 130人同时在线使用。
最后是区块链金融实训平台的操作展示。案例是“区块链+数据票据实践应用”。业务痛点:中小企业因为缺乏信用,有可能到期无法兑付(被退票),导致所开具的商业汇票,难以被接受,转让不易。主要包括:难以进行贴现;进行票据质押融资、票据背书转让时,比较困难(如图1所示)。创新解决方案:云友信平台交易结构(如图2所示)。任务平台展示:上岗(如图3所示)、申请(如图4所示)、票据生成(如图5所示)。
图1 票据不良案例图
图2 云友信平台交易结构图
图3 供应链核心企业经办员上岗
图4 供应链核心企业经办员申请
图5 云有信开立列表图
综上,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现状入手,学习和研究各个高职院校的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开课现状,联合新道云机构,为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改革提供了一条可具参考性的路径,从而达到实现“三全育人 ”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3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当前,我们还可以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除了应付课程考核以外,还可以参 加各类区块链比赛,促使学生通过参加与企业联合举办的比赛,这样不仅能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出的学生还能够和企业所需人才更加贴合,培养适合于职业岗位的学生。目前,我院校参与了由教育厅主办的四川省大学生区块链技术 应用创新大赛竞赛、智慧金融等比赛。此外,还会参与由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大学 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 ”挑战赛,考虑到我校学生的特点,大多数金融专业的学生将运用他们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参赛。在这种由国家、企业、高校、或者培训机构牵头举办的大型比赛,一般比赛项目的命题和点评都 是由各个行业的专家教授、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就会形成重专业技能、练专业技能、比专业技能的良好学习氛围。
2.4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采用鼓励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明白自己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看做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导”,是启发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认为自己“社恐”,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会选择性忽视,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勇敢的发表言论,说出自己有针对性的见解和观点;关于正确的观点,教师应该及时地予以夸奖和表扬,必要时可以采取物质奖励;关于错误的观点,教师也不应该一味的批评指责,因为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则需要耐心的引导,必要时还请全体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找到观点不同的原因,形成适合于社会主义的观点,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果,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 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建设实施成效
3.1 教学时空开放化——仿真教学与实境教学相融合
教学时空开放化。在传统企业导师制教学实践模式下,在企业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可以前往校企联合的企业或者在学校内部实验室接受老师的指导。通过 “互联网+ ”模式,高校还构建起了线上线下信息无缝衔接、相互补充、智能化管理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实践教学平台,为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提供一个智能化、个性化、去空间化的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区块链金融实训平台,平台真正地做到了仿真教学与实境教学相融合。“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迎来开放化的教育时空,传统教育固定、封闭的时空局限得到了飞速的突破,促使在线区块链技术应用实践教学拥有无限的可能,各种各样的区块链实践教学内容、视屏、小工具和环节等皆可以搬到网络在线平台。
3.2 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区块链金融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练习、仿真模拟、习题动手练一练、拓展学习项目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提前在平台上进行预习,搞不懂的问题做好相应的记录,不仅可以在区块链金融实训平台进行讨论;还可以带着问题进行线下课堂的学习,从而更能够全方位的理解知识。通过对 2022 级大数据与会计专业 101 名高职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有 82.18%的学生认为,比起传统的区块链技术基础知识课堂讲授,平台的线上学习会更加方便,而且区块链技术的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演练还更加具有趣味性。
4 项目研究结论
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教学资源进行建设,不仅满足财会类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协调推进的在线教学需求,还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出发,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不但对学生的服务产业的能力有所提升,而且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了教学质量。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所提高;第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皆有所提高,教学和学习过程数据记录完整且高效;第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提高。
5 项目发展与展望
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课程已经拥有属于自身配套的实践平台和教学资源。 课题组还考虑向学校申请和专业的企业联合,共建良好的校企合作。依据相关调 查研究,围绕前沿科技为高校提供实验室共建、专业共用共建和产业学院共建等 服务,该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深入开展:第一,加强和企业合作的力度,进 一步明确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第二,建设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继续完善资 源库、案例库;第三,多种技能竞赛和师资研修培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师资素质;第四,区块链实训基地建设,实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打造。
参考文献
[1]石汝贵,张景胜,丁姗姗.区块链技术与会计变革探讨[J].金融会计,2019(2):22- 26.
[2]曲一帆,秦冠英,孔坤,等.区块链技术对教育变革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7):51—57 .
[3]黄晓波,王英婷,胡晓馨.区块链与会计供给侧变革[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1):115- 119.
[4]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4):481-494.
[5]邵奇峰,金澈清,张召,等.区块链技术:架构与进展[J].计算机学报,2018(5):969-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