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幼小衔接为载体开展联合教研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开展策略
正文
一、当前小幼衔接教育的挑战
(一)理念之迷茫
部分幼儿园教师将幼小衔接视为大班末期的特定任务,主要活动仅限于参观小学。而多数小学教师则强调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应形成的规范意识、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并强调基础汉字和拼音的学习。对于幼儿而言,他们普遍缺乏成为小学生的心理准备,初入校园时往往感到迷茫和不适应。家长方面,约七成家长对幼升小感到焦虑,期待幼儿园能够提前传授小学学科知识,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在社会层面,由于缺乏对小幼科学衔接理念的深入宣传以及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部分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违背幼儿成长规律,开设“幼小衔接”班,进行“小学化”教学。由于多年来小幼衔接各方在理念上的模糊,导致了衔接方式的单向性、片面性、临时性以及形式化,进而引发了小幼衔接教育的不完整、不全面以及多主体合作障碍等挑战。
(二)制度之不足
小幼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完善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尽管各地依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制定了相应的“幼小衔接攻坚行动方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缺乏对衔接工作具体流程的持续跟踪与管理。多数方案仍停留在纸面上的“协议”阶段,导致小幼衔接在实际操作中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短期性和形式化现象。
(三)评价之难题
教育评价在教育中具有诊断和导向的重要作用。根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评价总体方案》,要求“完善幼儿园评价”并“改进中小学校评价”。随后,教育部在2022年颁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进一步强调了自我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对小幼衔接工作认识的不足,对于小幼衔接质量评价,特别是基于联合教研对小幼衔接质量提升的评价方面,仍缺乏明确的评价指导。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工具的研发等方面,尚缺乏可供借鉴的成熟方法。
二、有效开展幼小衔接联合教研的思考与建议
(一)深化理念,强化联合教研合作
1.共读政策文件,提升专业素养
幼小衔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政策文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联合教研组成员深入研读这些文件,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明确幼小衔接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为实践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我们鼓励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学习,相互理解对方学段的教育理念与特点,以科学、系统的视角认识幼儿的发展与学习,珍视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独特价值,理解并适应小学低年段课程的游戏化、综合化趋势。
2.专家精准指导,优化课程视野
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推进,离不开专家团队的精准指导。联合教研组不仅定期与区域专家进行深度交流,还积极邀请省市级专家进行点对点的指导。通过实地观摩、专题研讨、互助交流等多种形式,我们直面问题,寻找适应幼儿发展的课程与教学策略。特别是针对小学入学适应课程,我们鼓励跨学科的整合与实施,确保课程内容既具有游戏性、生活性,又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们系统梳理课程目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区域,将课程目标融入区域性综合主题活动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衔接课程,确保幼儿能够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二)环境共创,打造联合教研新生态
1.生活场景的重塑
为满足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需求,联合教研组针对生活场景进行了精心设计与重塑。通过将幼小衔接的核心课程内容与幼儿发展特质相结合,我们巧妙地将幼儿发展的关键要素融入日常生活环境之中,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材料、环境、他人进行深度互动,进而实现生活教育的最大化。经过多次的环境审议与调整,我们与幼儿共同打造了一系列互动性强的墙面展示,如幼儿园的“衔接成长墙”和小学的“启航角”,这些空间不仅展示了与幼小衔接相关的内容,更以开放、邀请的姿态鼓励幼儿参与互动,从而促进他们多元经验的获取与入学准备。
2.学习空间的拓展
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我们特别关注学习环境的创设。在这里,幼儿的游戏主动性、坚持性、注意力以及学习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都被视为重要的发展目标。通过精心设计与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空间,我们鼓励幼儿主动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如幼儿园的“小学体验角”和小学的“悦读天地”。这些空间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与小学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通过定期的书籍推荐和打卡活动,帮助幼儿规范读写姿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3.游戏区域的创新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通过创设各类游戏区域来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成长足迹墙”、“时间小卫士”等区域,让幼儿在参与调查、动手实践、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实施计划等能力。同时,我们还利用楼梯拐角等空间打造“故事剧场”、“科普乐园”等游戏区域,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和探索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协同研讨,深化联合教研实践
1.拓宽参与维度,发掘衔接新动力
面对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各种热点问题,联合教研组积极拓宽参与维度,集思广益。从专家引领的深入对话,到“家园校”三方的合作探讨,再到“生、家、园、校”四方的紧密互动,每一次参与对象的扩展都体现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双向对话深化了专业引领,三方对话加强了家校合作,四方互动则让衔接工作更加贴近幼儿实际需求,共同推动幼小衔接工作向更高质量发展。
2.细研一日流程,探索衔接新模式
依据《指导意见》中关于入学准备教育的具体要求,联合教研组成员深入幼儿园和小学课堂,通过现场观摩和深入研讨,共同探索在一日活动中科学实施幼小衔接的新模式。幼儿园教师注重将入学准备内容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作息时间的逐步调整、集体活动时间的适当延长等方式,帮助幼儿在游戏中、生活中做好入学准备。小学教师则关注入学适应教育,通过入学活动、课堂教学、课间活动和放学活动等多个环节,科学合理地优化衔接教育,确保幼儿能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此外,一年级教育按照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划分为顺应期、导应期、呼应期三个阶段,通过个性化的教育策略,让幼儿的个人生活需求与学校教学要求之间形成和谐照应,共同打造高质量的幼小衔接教育体系。
3.整合课程内容,创新衔接课程体系
针对幼小衔接中学习内容的重要性,联合教研组对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整合。我们加强了教师之间的衔接合作,以幼儿为中心,着力培养“幼小互通型教师”。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成长规律和需要,制定了“三年渐进衔接、大班关键强化”的课程规划,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共同支持幼儿的全面发展。小学教师则结合课程与教学的特点,设立了幼小衔接课程模块,将幼儿园的数学、科学和语言等活动内容自然延伸到小学低年级,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和学习的流畅性。同时,小学教师还设计了融情课程,注重学生的社交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习惯养成,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了解并融入小学生活。
(三)引领评价导向,促进科学衔接
1.以幼儿为中心,深入课堂观察
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小幼衔接的实质,我们深入课堂,对城乡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大班的近千名幼儿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幼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我们提炼出了幼儿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各方面发展的普遍特征,为构建科学的小幼衔接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2.完善机制,规范评价
基于幼小衔接中评价方式的挑战,联合教研组结合幼儿的学习特性,对幼儿的学习评价进行了精心优化,并有序地推进了“三评”模式。首先,引入表现性评价,教师不仅关注幼儿的学习成果,更强调对幼儿的思想、心理及情感变化的细致观察,全面了解幼儿的学习与生活状态,以促进其全面成长。其次,推行自我评价,旨在引导幼儿形成自我认知,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进行自我提升。最后,实施延时评价,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成长,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逐步进步。
结束语
以幼小衔接为载体开展联合教研,是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幼儿园需不断深化对幼儿成长规律的认识,加强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本园将继续秉持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联合教研机制,确保幼儿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助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 . 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3):1-7.
[2] 许浙川,柳海民 .OECD 国家推行有效衔接的目的与举措:基于对《强势开端V:幼小衔接》报告的考察[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1):85-91.
[3] 王若溪 . 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 基础教育论坛,2019(35):39-41.
[4] 赵春艳.汇聚“科学”共识:推动幼小衔接教育生态优质发展[J].辽宁教育,2021(18):2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