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业绩中心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教师评价;业绩中心;数字化转型
正文
课题来源:本文是2023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分层视角”的双师型教师数智化评价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39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发展工作,将“推进教育数字化”作出战略部署,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对教师队伍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20〕19号),提出“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工作,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22〕2号),明确了“双师型”教师认定范围,出台了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分层级认定基本标准,并提出了强化监督评价、促进持续发展的工作要求。高职院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分层构建富有可操作性且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配套数字化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技术技能与时俱进提升,成为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紧迫性重要工作。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进程中,教师业绩数据类目繁多,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撑,教师发展工作负担很大,具体表现为:
(一)教师业绩类型多样、数据分散
教师的业绩不仅包括教学方面的成绩,还包括科研、教研、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每种类型的业绩又可以细分为多个具体的指标,如科研项目中,涵盖项目级别、有资无资、成员位次等指标。教师在整理业绩数据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容易出现填报错误或遗漏的情况。另外,教师的业绩数据在教务、人事等系统中均有涉猎,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来管理完整的教师业绩数据。
(二)职称评聘时间集中、认定繁琐
在院校众多工作当中,职称评聘工作繁杂且严谨,一般时间集中在学期末,需在指定时间段内完成审核、认定、赋分等流程。教师需在短时间内花费大量精力准备、整理和提交纸质材料,同时学校需组织专班人员耗费大量精力进行审核和评定,效率低下且易出现错误,给学校管理和评审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因此,迫切需要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重构业绩认定流程,提高评审效率,减轻教师和学校负担[2]。
(三)业绩数据分析薄弱、赋能不够
在职业院校中,缺乏信息系统支撑,导致无法有效分析教师业绩数据,严重制约了院校的赋能发展。由于缺乏统一的业绩平台,院校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学术贡献,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师评价和绩效考核,也无法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无法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支持和指导。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整合教师业绩数据,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分析,为院校提供科学决策和精准赋能的支持。
1 系统建设总体规划
为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师业绩数据分散、数据不一致、质量差、管理混乱、反复填表等突出问题,系统建设需顶层设计。通过构建统一的业绩中心平台,实现数据汇聚、存储、运算、开发、服务、可视化分析、质量安全管控一体化,服务学校教学和管理数字化,助力学校数字化转型。
图1教师业绩中心系统架构图
在数据汇聚方面,通过接口调用、数据抽取等方式打通底层平台,融合人事系统、教务系统等基础数据,实现自动化采集和多源汇聚。同时,需参照教育部智慧中台和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制定数据标准,构筑职业教育数据治理体系,保证数据质量。
在数据分析方面,要考虑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激发数据要素潜力,开展不同主题和应用场景的对外赋能
2 业绩认定流程研究
2.1认定流程设计研究
业绩流程设计的目标是提高效率、减少错误和偏差,保证可靠性。在进行系统流程设计时,本系统主要遵循客户导向原则、清晰明确原则和合作与协调原则。
2.1.1 客户导向原则
信息系统业务流程主要为用户服务,流程设计应该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本系统流程从教师、部门管理员和业务管理员的角度出发,明确各角色的迫切需求和期望,从而设计出用户满意的教师业绩认定流程。
2.1.2 清晰明确原则
流程设计应该是清晰明确的,即每个步骤和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在流程中的角色和职责,以确保流程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完成,普通教师是流程的发起者和最终确认者,部门管理员是认定流程的初步审查者,业务认定人员则是最终认定者。
2.1.3 合作与协调原则
流程设计应鼓励和促进不同部门和团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通过流程设计,可以为不同部门和团队提供协同工作的机会,实现资源的优化和知识的共享。业绩认定流程涉及各教学部门、教务处以及人事处
同时,该系统结合教师发展和职称评聘工作要求,按照分类分批数据采集工作思路,构建“个人申请-部门审核-业务认定-确认反馈”四级认定机制,做到了教师业绩认定制度全透明、业务全覆盖、人员全参与。通过四级认定机制,教师在业务申请和业绩确认中形成闭环,期间所有项目组成员可全员监督认定过程,保证业绩认定过程中的严谨、效率与公平。
为保证信息采集工作顺利开展,该项目按照职称从高到低,分“高级-中级-初级”三批次开展数据采集工作,保证了教师业绩数据采集过程中不重不漏。
2.2认定项设计研究
表1 教师业绩认定分类表
序号 | 业绩大类 | 业绩小类 |
1 | 成果认定 | 教学成果奖 |
科研成果奖 | ||
2 | 科研认定 | 横向科研项目 |
纵向科研项目 | ||
3 | 论文认定 | 公开出版著作与公开发表论文 |
4 | 专利认定 | 专利 |
5 | 资源认定 | 课程资源认定 |
6 | 竞赛认定 | 创新创业竞赛 |
挑战杯及相关竞赛 | ||
教师竞赛 | ||
技能竞赛 | ||
7 | 专业(群)认定 | 专业(群)认定 |
8 | 企业实践 | 教师企业锻炼 |
9 | 职业发展 | 教师培训管理 |
校内高层次人才信息 | ||
校外高层次人才信息 | ||
10 | 教材 | 教材编写 |
11 | 综合荣誉 | 综合荣誉 |
12 | 质量工程项目认定 | 质量工程项目 |
其他质量工程项目 |
根据业务属性不同,本系统将教师业绩划分为成果、科研、竞赛等12个大类,同时,又根据不同主体划分为20个小类,覆盖了教师发展相关的所有业务。每个认定项目均可以添加项目成员,只要成员之一发起认定流程,其余成员均可以实时看到认定进度,无需进行重复收集。
3 数据分析应用研究
该系统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通过整合教师个人业绩数据,精准绘制教师画像,联合对比分析,发现出个人优势和不足,帮助学校教师提升专业能力[3]。
通过搭建数据分析看板,全局把控初、中、高三个层次教师发展进度,配套培养方案个性化指导教师成长,助力学校长远发展。配套业绩数据,构建数字化指标评价体系,实时评测“双师型”教师达标率,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
系统赋能数据自动上报,系统对接教育部智慧大脑、全国职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等平台,做到数据一次采集,多平台共享,助推教师快速成长、学校高质量发展。
4 技术支撑路径研究
4.1前后端开发
使用基于微服务的Vue+SpringCloud的前后端开发框架,构建友好的用户界面和高效的后台服务,利于后期功能扩展。
4.2大数据技术
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教师业绩分析中,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师发展路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教师各项业绩完成情况,为教师在校的聘期任务提供数据预测,以时间轴为坐标系进行纵横比对,对各类业绩进行趋势分析和周期性总结,方便学校制定相应激励政策。
5 应用研究
5.1赋能学校管理,重构职称评聘业务流程
教师业绩中心系统建设,从材料报送方式、数据共享方式、业绩赋分方式全方位重构高职院校职称评聘业务流程,实现了业绩项目一次线上认定,全员共享共用的新模式。教师可以更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减轻了材料准备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职称评聘质量。同时,也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和学校整体发展。
新平台采用线上认定的方式,教师不再需要繁琐地准备和递交复杂的纸质证明材料。每个认定项目均可以添加项目成员,只要成员之一发起认定流程,其余成员均可以实时看到认定进度,无需进行重复收集。同时,校内评审委员会可在线共同查阅和评价,提升了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实现了业绩数据全员共享共用。通过与项目大类和项目级别相关联,不同的业绩可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和权重进行自动计算赋分,大大提高了评审效率和准确性。
5.1赋能“双师型”教师发展,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教师业绩中心中的数智化分析从结果导向走向数据驱动,针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数据信息建立标准化规则,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多模态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在解决评价工作面广量大基础上,高效揭示背后蕴含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关系,使管理者更好地把握“双师型”教师成长状态和提升改进需求。同时,数智化评价能够实施有温度评价,把教师当作独一无二的个体,综合考虑不同层级、不同特点的起点水平、现状性特征、心理状态及发展潜能等因素,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让每个教师都与时俱进发展。
通过教师业绩中心系统数据分析,教师可有的放矢,专项提升自己的科研、技能水平。通过教师业绩中心搭建,系统化、过程化、透明化评价,能形成良好的约束激励,引导并督促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通过发现、解决问题,逐渐了解掌握行业企业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提升联结产教两端的跨界能力,提高自身教育性、职业性和专业性“三性融合”素质,赋能学校内涵发展。
6 结语
(一)要抓住发展机遇,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
现在国家把教育数字化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行动要求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学校要抓住发展机遇,做好顶层规划,拥抱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各个环节。
(二)要注重服务成效,提升平台建设满意度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信息化建设要以更好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不会变。如果平台在建设时贯彻用户至上服务理念,通过爬虫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自动收集和补全,会节省更多系统填报时间,赋能更加彻底。
(三)要遵守设计范式,提升示范性引领效能
项目实施实行双项目经理负责制,校内由信息化领域的“双师型”骨干教师担任校内项目经理,全过程参与项目设计与实施,保证系统建设中遵守设计规范,既满足当下的短期需求,又足以支撑后续院校推广,形成示范引领效能。
参考文献
[1]教师数字素养:JY/T 0646-2022[S]. 2022.
[2]丁云华,沈红,周垚. 高校职称评聘制度的教学导向对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影响[J]. 中国高校科技,2023(9):29-34.
[3]尹天光.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7):42-45..
作者简介:段良华(1993—),男,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一般项目 “基于“分层视角”的双师型教师数智化评价研究与实践”(编号:2023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