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刘会娟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省 株洲市 412000

摘要

美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美育的视角出发,探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改革策略,以期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美育;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

正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美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美的形式,培养人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在当前社会,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增加,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高校美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美育视域下探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育视域下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公共艺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因为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

公共艺术课程的首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系统的艺术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欣赏美、发现美,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这种审美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艺术领域取得更深的造诣,更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

同时,公共艺术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这种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此外,公共艺术课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老师甚至社会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这种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通过实践创作,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发展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还有助于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发展。通过改革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可以使美育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提高美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还可以促进高校其他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提高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和水平。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其深入发展和实施。

二、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与内容现状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普遍以传统艺术形式为主,如美术、音乐、舞蹈等,且课程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这种课程设置方式虽然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但对于具有不同艺术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来说,其选择范围显得过于狭窄。此外,由于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当代艺术的前沿动态和多元文化背景,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资源现状

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师资力量不足。目前,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这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二,教学设施落后。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现代艺术教学的需求。例如,音乐教室的音响设备陈旧,美术教室的绘画工具不齐全等。这些设施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其三,教材与资料缺乏。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材与资料相对匮乏,尤其是关于当代艺术、多元文化等方面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这导致学生难以获取全面、深入的艺术知识,也无法对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学生参与度现状

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艺术课程存在偏见,认为其对于专业发展无太大帮助。因此,高校需要创新课程形式,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四)教学效果现状

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这种课程结构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此外,由于课程结构的单一性,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艺术知识,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普遍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由于教学模式的陈旧性,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三)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特点等原因,导致一些高校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于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也缺乏足够的投入和支持。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教学质量的不稳定。

(四)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生创新意识普遍不强。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和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和投入也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薄弱和创造力的不足。

四、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育育人,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以确保公共艺术课程能够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改善公共艺术课程这一现状,提出以下策略。

(一)明确育人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育人目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应贯穿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

(二)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优化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应该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应该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引入新的艺术形式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学习阶段进行分类,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将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入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除了传统的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还应引入媒体艺术、数字艺术和表演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以满足学生对多样性艺术表达的需求。

(三)加强资源建设

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引进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同时,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更新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设施的质量和数量,以满足现代艺术教学的需求。在师资方面,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

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上首先需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鼓励创造性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和个人表达,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方法上应引入多媒体技术,做到多样化和现代性。通过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构建育人机制

公共艺术课程在育人机制上面,首先,鼓励校内协同。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共同推进公共艺术课程的美育育人工作。如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可以共同策划和组织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其次,做到校际合作。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分享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和经验,推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育育人机制的共同发展。其三,社会资源的利用。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如邀请艺术家、文化机构等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和实践机会。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六)建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公共艺术课程的美育育人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评价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效果、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及时调整和优化公共艺术课程的美育育人机制。

通过上述改革策略的实施,可以全面提升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其深入发展和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慧.新时代美育视阈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J].新美域,2024(03):124-126.

[2]段传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艺术教育,2024(05):67-70.

[3]苗苗.生态美学思想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4(03):151-153.

[4]柴慎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01):61-64.

[5]白玫,郭娜.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立德树人价值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3(12):67-69.

[6]李向阳.论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3,27(05):64-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