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探索新媒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李昕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410000

摘要

新时代催生新使命,“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实践推动理论与现实融合发展,当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新时代新征程,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时代价值,运用新媒体不断推动第二个结合的现实转化,对于守护中华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积极作用。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建设 新媒体

正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建设的创新性发展的新要求,对增强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觉坚持和积极实践“第二个结合”,归根到底,就是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就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一、“第二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其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科学实践观、联系发展观、矛盾分析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同中华传统天下观辩证思维方式存在着高度契合。“中华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包容的理论品质,也就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开放包容体现在文化融合、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主张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都体现了两者的相通性;最后,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结论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于此相似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古人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生动写照的大同世界。

(二)历史逻辑:“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事业不懈探索的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都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都做到“两个结合”,在以新的理论成果指引前进方向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毛泽东以“实事求是”,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本国实际而不是照搬照抄才能实现理论效用的最大化;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实现“小康”;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过程[]

(三)现实逻辑:“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建设发展事业中的创新开辟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必须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在不断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前,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成为一个民族追求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新媒体的内涵及特点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网络技术等,通过互联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作为时代与科技不断快速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首先它与传统媒体相比互动性更强,网络技术的不断运用使得人们的网络信息交流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互动性大大提升;同时信息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海量信息不断的上传下载,民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发送信息的自由,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新媒体更具备实时性,也就是没有时间限制,通过新媒体社会热点被民众所了解并第一时间形成热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价值的导向。新媒体所彰显的对于信息交流互动的快速传导作用开辟了文化建设新时代的阵地。

 

三、新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作用及价值

新的时代有新的时代命题以及新的时代任务,同时新时代的发展也催生新技术的不断前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前进,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了不同行业更多的展示机遇和发展机会,伴随着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眼界和知识面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开拓,坚守意识领域,通过新媒体的运用,通过科学技术将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及“第二个结合”在现实生活中的创新性发展和建设。

(一)新媒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意识引导作用

新媒体平台多样,涵盖范围极广,比如社交媒体平台、视频类平台、图文平台、直播平台、音频类平台等,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新媒体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现形式,利用这些平台提供的开放、多元、互动、实时的传播环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在不同的软件平台增加对于文化手艺人的正面宣传和推送,对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积极宣传,赢得民众的高度关注以及认可,从而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媒体平台作为文化传播和建设重要载体,传播渠道覆盖面非常广泛,同时突破地域以及时间限制的特点大幅度提高民众的参与,它能够承载不同类型的内容,而在此内容中输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让平台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事业,实现新媒体以及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要坚持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并同时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输入,坚守主流媒体阵地作用,积极发挥主流媒体说服力以及正面导向作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作用。

(二)新媒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现实实践价值

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所具有的鲜明生动的特点能够更多更快的吸引受众者的注意力,并且新媒体不仅仅有视频平台、网文平台等等,还搭建了新型的购物平台,也就是电商平台。电商平台不仅搭建了商品的流通空间,更创新了旅游景点预约购票的新平台。通过创新表现形式利用视频、图文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将这些传统文化与其所具有的历史底蕴、人文风景等结合起来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同时创新文化产品多样表现方式,旅游产品以及人文手办等“周边”通过新媒体在提升消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热潮中快速发展的同时促使文化建设达到因地致胜的即时效果,带动物质文化建设的进步发展,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使得传统手工艺得到保护宣传。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利用新媒体的多维立体彩色效果呈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可感可触可听可视的方向向大众传达,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媒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健康发展以及良性互动,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第二个结合”的现实实践路径、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郑超华,冼艳梅.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要求[J].政工学刊,2024,(03):8-11.DOI:10.16296/j.cnki.zgxk1979.2024.03.009.

[] 王艺腾,陈继红.开辟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境界[J].群众,2023,(21):24-25.

[] “互联网+”时代设计介入乡村产品营销与品牌提升研究 卢虹;孙丹丽; -《美与时代(上)》- 2020-12-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