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节能节水技术的有效应用分析

期刊: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DOI: PDF下载

何皓

华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辽宁 110000

摘要

纵观现阶段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已然与水资源浪费现象形成冲突,尽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维持正常供水,但是整体呈现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相关权威统计表明,建筑内部用水在城市总用水量中的占比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无法满足其节能节水需求,水资源浪费的现象频繁出现,再加上给排水系统无法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使得建筑内部用水量增大。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建筑内部用水的利用率,需重视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进行节能节水理念的贯彻,确保其建筑项目的建设符合绿色化、节能化需求。


关键词

建筑给排水工程;节能节水技术;有效应用

正文

1导言

目前社会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建筑的数量随之增加,与此同时居民的用水比例也逐渐扩大,这也是节能节水的建筑理念要求下必须解决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建筑行业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建筑领域的排水工程项目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在节约友好型的社会发展要求下,过去传统的建筑排水设计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顺应社会潮流趋势的发展,以往建筑工程施工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与当下建筑领域的社会需求严重不符,存在很大的落后性。因此,建筑在排水系统的建设与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节能节水理念的引导作用,这一发展方向对国家所提倡的节能节水建筑目标相符合,还在另一方面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节能节水施工的必要性

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建设状况不太乐观,并且存在着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想要加快实现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国家提起对各类资源的节能与环保。以建筑的给排水设计现状来看,加强给排水系统的完善是顺应国家节能节水的理念要求,也是进一步实现资源节约的必然措施。能源的供应是在经济水平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当下来看,水资源浪费导致的短缺现象,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普遍的现象,也不利于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因此应该积极改善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以此来实现经济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水资源浪费是环境污染以及环保意识低下的具体表现,建筑工程施工人员需要重视改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加快建设科学的管控体系,在此看来,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节能节水节水理念设施工有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建筑施工领域中,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对水资源的质量以及环境要求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条件下建筑节约用水的理念格外重要;建筑给排水中的节能节水理念主要是运用科学高效的设计模式与技术运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节能节水的目标。

3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应用节水节能技术的常见问题

第一,管网超压严重。为了保证高层建筑正常供水,进行加压处理是必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以保证水压的稳定性。当前,我国建筑给排水系统通常按照一定的规范控制水压,但如果同时多个系统用水,则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难以达到节水节能的效果。如果长期超压使用管网,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管道,导致管道使用寿命缩短、发生渗漏水等不良问题,甚至出现管道爆裂的事故。这不符合节能节水理念,所以,相关技术人员应合理控制管网的供水压力,按照规定控制水压。第二,管道配件漏水。管道渗漏水是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常见问题,这和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施工技术不到位等有着一定的关系。如果施工中采用了劣质材料,则会严重缩短管道的使用寿命,对给排水工程乃至整个建筑工程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管道连接部位没有密封好,也会导致渗漏问题的发生,从而影响居民的使用。第三,建筑整体排水性能差。给水系统主要功能在于,满足建筑内部用水,排除建筑内部的废水,同时进行雨水和其他水资源的收集。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高效利用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但当前的排水系统普遍缺乏循环利用功能,甚至有的管道会发生堵塞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循环性低下。第四,隐性水资源浪费。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如果没有严格落实用水制度,就会浪费大量的隐性水资源。首先,施工人员的节水意识不强,没有及时关闭洁具。其次,施工单位没有科学地选用施工材料,而是盲目压缩成本,导致所用材料的质量和实际需要不相符,材料设备的使用年限不足。这种行为虽然在短时期内能够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但不利于其长期发展,不符合节能节水理念。此外,如果没有及时更新老化的设备,就会导致用电成本增加,无法凸显节水性能。第五,生产用水管理不规范。如果在混凝土养护等工作中没有检查节水措施,缺乏对给水设施的合理管理,那么水资源浪费问题将在所难免。

4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节能节水技术的有效应用

4.1合理选择优质节能节水设施

在日常的建筑给排水系统中,居民使用水资源的需求量巨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优质水资源的浪费,在这种状况下,有关人员应该积极使用优质水资源的节能节水设备。新型复合材料本身具有先进性的特点,受到建筑领域的广泛使用与喜爱,复合材料的材质一般不会伴随时间发生腐蚀变化,因此可以对水资源排水管道的腐蚀情况加以缓解。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会在水压积攒到一定高度之后,才能够压到居民所需的最高值,在此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噪音污染。因此,建筑行业应该重视噪音问题,积极使用螺旋消声材质的管道设施来进行给排水设计,这样能够在促进节约用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管道气压为居民生活带来的噪音污染。除此之外,建筑外部给排水系统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工农足总和可以运用钢塑复合材质的重力自流管道来进一步优化给排水系统的基础设施,这种材质的管道不容易受到侵蚀,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4.2节能型卫生器具的应用

首先,水龙头节水。为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可选择陶瓷阀芯水龙头来提升节水效果。该类型水龙头的应用,可以在节约20%30%用水量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密闭性。此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感应型水龙头、自闭式龙头等类型的应用,均能起到一定的节能效果。例如在该工程中,水龙头采用1.9L/min的感应式水龙头,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节约。其次,淋浴节水。淋浴所消耗的水量相对较大,若不加以进行水量调节,会产生大量的水资源浪费。所以,设计人员需选择节水型淋浴器,例如冷热水混合栓式淋浴器,相较于普通淋浴器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温度的快速调节,减少水资源浪费;再如定量停止水栓淋浴器的应用,相较于普通淋浴器而言,能够做到对用水量的预先设定,待用水量达到规定值后自动停止,提升其节能效果。最后,厕所节水。厕所节水设计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排水设计,通过中水冲厕来达到水资源节约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采用节能型坐便器。如双冲洗量坐便器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其节水效果,并且款式新颖,符合现代人审美。以该工程为例,为达到节水的目的,在卫生间分别采用1.5L/3.8L的两档式节水型坐便器,并设置延时自闭式脚踏冲洗阀。

4.3中水和雨水的充分利用

能够利用的建筑中水包含了居民生活排水和建筑排水,生活排水由生活污水和生活排水组成。将这类水源进行收集并处理优化,可以代替城市中除引用水之外的一些自来水水源,可以将这些水源应用于环境的绿化、厕所的冲洗、道路喷洒、建筑施工等方面。若要解决中水利用率的问题,要解决调解水量的平衡和制定回归用水标准两方面问题。调解水量的平衡是因为中水的用量和原来水源的用量不会一直相同,因此要运用处理设备调整好水量负荷;目前中水工程不达标的情况限制了中水的发展,需要加快制定新标准和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中水的利用价值,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通过将建筑屋顶和小区地面等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使其达到使用标准,同样可以将这些水源利用到道路清扫和绿化上。相对于小区空地的雨水,屋顶雨水的水质更好,径流量大,处理相对简单,可利用性也更加充分。屋顶雨水的收集过程主要步骤为:导管引导屋面雨水进入到地下的雨水沉砂池进行沉淀,然后将雨水引入蓄水池,通过水泵引进杂用水的蓄水池;之后进行消毒处理,再引进到中水管道的系统之中。对于受污染较为严重的初期雨水应弃流。

4.4节能技术

首先,变频调速水泵的应用。给水节能设计是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的重点内容。在给水系统中应用变频调速水泵设备,能够精准地调节供水速度和供水范围,有效控制水泵的水压变化、预防水资源浪费问题,还能合理解决电能损耗问题。当前,很多水泵升级设备中使用的都是变频调速水泵,该设备有着良好的节能效果,比传统设备节约15%40%的电能。将变频调速水泵应用于给排水系统中,可以实现给排水运行成本的有效控制,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有着较为理想的节能效果。其次,太阳能热水系统。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节约电能消耗,具有十分突出的节能价值。比如,某建筑工程节能和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分别在50%15%左右,而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其节能节水效果。对于5000m3左右的供水量,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的可再生能源热水比高达90%左右,可以有效节约电力能源,有助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满足民众正常用水需求的同时,可有效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结束语

总之,水资源是现代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源,无论是人的生存还是社会的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资源,但我国淡水资源十分匮乏,在巨大的压力下,急需落实节能节水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无论是在施工中还是在使用中,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而合理应用节能节水技术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助于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优化建筑物的使用效果,以符合我国节能节水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康元五,白玲.试述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节能节水技术的有效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10):185-187.

[2]王致颖.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探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1):153-154.

[3]双宁.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探讨[J].南方农机,2019,50(09):276.

[4]曹寅.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及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6):26-27.

[5]许燕全.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和应用探究[J].江西建材,2016(03):81.

[6]令芝红.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0):119-1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