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童趣”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策略
摘要
关键词
“童趣”;小学数学;课堂构建;教学实践
正文
一、彰显“童趣”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思路
小学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起始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希望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程知识,并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为了构建具有“童趣”的小学数学课堂,本章节将提出一些实践思路,希望为小学教育者提供参考。
(一)突显学生主体身份,彰显课堂“童趣”
新课标指导下,学生主体教育受到关注,教师如何从学生角度开展教育教学,成为彰显课堂“童趣”的方式之一。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主体教育要求,从学生学情规律、兴趣喜好等角度出发,拟定符合学生快乐成长的方案计划,构建“童趣”的数学课堂,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以苏教版“算24点”教学为例。本课程的知识点为混合运算,要求学生能利用混合运算方式,正确计算24点。在课堂开始前,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彰显课堂“童趣”的要求,调研学生的学情、性格、喜好、习惯等信息,并结合学生课堂主体教育,收集相适宜的教学素材,以便拟定特色且针对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构建“童趣”的数学课堂。比如教师在调研后发现,部分学生的加减计算不熟练、部分学生乘除计算不熟练。针对学生的学情,教师针对性搜集一些趣味素材,帮助学生巩固不足,提升混合运算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数学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划分学习小组。之后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播放课程知识点,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讲解如何运用混合运算,正确计算24点。在播放讲解后,教师为小组学生预留大量探究时间,让小组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交流互动等方式,掌握混合运算方法。为了有效彰显课堂“童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比如以课程为主,设计计算24点的任务,让小组学生彼此合作竞答。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学生,给予奖励,包括作业减免、榜样宣传等;对于表现较差的小组学生,指导其认识自己的不足,勉励学生改正不足。同时,彰显课堂“童趣”的过程,数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兴趣喜好出发,设计一些趣味话题,比如学生喜欢打篮球,就可以围绕篮球话题,引入课程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学生喜欢看剧,就可以结合电视剧剧情,引入课程知识,指导学生探究分析。这样不仅能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彰显课堂“童趣”[1]。
(二)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彰显课堂“童趣”
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观念滞后,在彰显课堂“童趣”方面略显不足。为此,教师要从观念转变的教学思路出发,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利用新理念、新技术营造趣味数学课堂氛围,彰显课堂“童趣”。
以苏教版“千克和克”教学为例。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克、千克等质量单位,建立质量观念。在课堂教学之前,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彰显课堂“童趣”的角度出发,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并注重传统教学观念转变,引入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实现彰显课堂“童趣”的目标。比如开展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利用趣味实践方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彰显课堂“童趣”。在课堂教学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通过趣味板书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讲解千克和克等质量单位,帮助学生认识相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讲解结束后,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理论教授为主的方式,开展以实践活动,营造趣味生动的实践活动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课程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首先,可以开展掂一掂的实践活动。活动中教师分别准备不同质量的物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的方式,探讨物品之间的质量差异。其次可以开展比一比的实践活动。教师为学生准备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质量的物品,让学生挑选物品,之后比一比谁挑选的物品质量大。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摆脱常规思维约束,物品准备上要注重大小与质量不一致原则,让学生在物品挑选与比较中感受趣味,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物品质量的好奇心,同时也能营造趣味生动的课堂氛围。再次,可以开展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准备称量工具,讲解称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之后让小组学生分别选择不同物品进行称量。在学生动手实践称量的过程,能降低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与掌握难度,帮助学生树立质量观念,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最后,可以开展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要在其他实践活动之后,教师以总结为主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刚才学习与实践中的体会与感受,以及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学生的说一说,不仅能帮助其更好地认识千克和克等质量单位,也能营造趣味生动的数学课堂氛围,实现彰显课堂“童趣”的目标[2]。
二、彰显“童趣”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举措
在构建具有“童趣”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数学教师要遵循突显学生主体身份、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等思路,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为学生学习与探究制订针对性、适宜性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兴趣,营造趣味性、生动性的数学课堂,以彰显数学课堂“童趣”,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开展情境教学,彰显课堂“童趣”
情境教学是生动性、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其能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角度,为学生构建真实、生动的学习场景,降低学生的知识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体验。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开展情境教学,利用情境氛围彰显课堂“童趣”,提升学生学习与探究的主动性。
以苏教版“一亿有多大”教学为例。本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1亿的意义,树立数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数学教师根据数学课堂“童趣”要求,搜集一些趣味、生动的教学素材,制订符合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情的情境教学方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成效,让学生在生动、趣味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建立“一亿是多大”的主题情境活动。在情境活动中,可以分为理论教授与探究实践两个环节。理论实践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主要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讲解课程知识点,并引入一些现实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对一亿是多大产生兴趣。在实践教学部分,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主体身份的教育原则,基于数学课堂“童趣”,分别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探究实践活动,比如一亿张纸有多高、一亿根筷子有多长、一亿个篮球有多长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境任务进行实践探究,这样不仅能营造趣味生动的教学场景,也能增强教学趣味,达成彰显数学课堂“童趣”的目标。同时,在实际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话题,比如一亿张纸是否超过珠穆朗玛峰;砍一棵树能制作2000双筷子,砍多少棵树可以制作一亿双筷子等。在趣味怀胎的引导下,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计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数学课堂“童趣”[3]。
(二)引入生活元素,彰显课堂“童趣”
生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童趣”的小学数学课堂时,数学教师可以从生活角度出发,引入一些生活素材、生活话题,利用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从而彰显课堂“童趣”。
以苏教版“校园绿地面积”教学为例。本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能将相关知识点应用于日常生活。在课堂教学前,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彰显课堂“童趣”的要求,从日常生活出发,结合生活化元素,拟定生活化教学方案,让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探究兴趣,达成课程教学的目标。由于本课程教学是以校园绿地为主,在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察自己校园绿地情况,利用测量工具测量绿地的长、宽,并探讨如何计算校园绿地的面积,为后续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在课程教学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先提出问题,“校园绿地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我们校园的绿地多吗”等,利用生活味十足的话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产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面积计算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掌握绿地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根据彰显课堂“童趣”的要求,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比如测量与计算书本的面积、测量与计算课桌的面积、测量与计算班级的面积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进行测量与计算。这样不仅能拉近生活与课堂教育的距离,同时也能营造趣味生动的课堂氛围,达成彰显课堂“童趣”的目标。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掌握的知识,测量与计算现实的事物面积,比如校园绿地面积、校园篮球场面积等,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使其产生数学兴趣,感受数学学习中的快乐[4]。
(三)注重智慧教育,彰显课堂“童趣”
在教育信息化影响下,常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信息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增强数学课堂的数字性与智慧性,实现彰显课堂“童趣”的目标。
以苏教版“周长是多少”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采用智慧教育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准备,比如利用智慧教育平台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案例与资料,结合自身教育实际,编制课堂教学方案,注重增强学生主体性、教学生动性,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数学教育改革,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兴趣,感受数学中的乐趣。在实践应用中,教师可以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推送一些课前预习任务以及预习素材,比如预习任务方面,让学生在线上平台上,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周长计算有关知识,以便为后续课堂教学提供助力。在线上预习中,学生有任何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及时与同学、教师交流,解答自己的问题,提升课程预习效果。在线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教育平台,推送一些学习任务,比如任务一,回顾以往知识,明确正方形、长方形特点,探讨如何计算其周长。任务二,推送一些与正方形、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应用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分析。任务三,测量生活中的物品周长,并用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比较。在智慧教育平台的支持下,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身份,同时也能营造趣味生动的课堂氛围,降低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难度,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在周长计算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智慧教育平台,结合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分析与评价,给予学习进度慢的学生帮助与指导,让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实现彰显课堂“童趣”的目标[5]。
结语:
“童趣”课堂的构建,不仅能改善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也能降低学生数学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此,文章从教学实践思路、教学实践举措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小学数学“童趣”课堂的构建,希望能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参考,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黄晓瑜.小学数学“童趣课堂”的实践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06):23.
[2]王陇杰.如何构建充满童趣的小学数学课堂[J].读写算,2021,(12):187-188.
[3]郭永镇.谈充满童趣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构建[J].考试周刊,2019,(A4):55-56.
[4]辛延敏.如何构建充满童趣的小学数学课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0):51.
[5]庄晓清.建立充满童趣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J].新智慧,2018,(1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