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单元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大单元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强调以更宏观的视角来整合教学内容,通常围绕一个大主题或大概念进行系统化教学。与传统的单一章节教学模式不同,大单元教学了整合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结构化的学习单元,其核心思想是以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应用大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
一、目标导向的整体教学设计
在大单元教学中,模块化的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系统性地掌握知识[1]。教师在设计单元时,需要先厘清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将这些目标分层次进行细化,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教学计划。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复杂的概念,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在规划单元结构时,教师应当关注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编排科学的教学顺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2]。重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并在单元设计中给予充分的时间,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折线统计图”三个章节整合成一个大单元。这一大单元围绕“分数及其应用”的核心主题展开,目标是让学生系统性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以及其在统计图表中的应用。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部分,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部分,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使学生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教师应设计有序的教学计划,从分数加减法的基础知识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到复杂的运算训练。在“折线统计图”部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分数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统计图表中。学习这一章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解释折线统计图的思路,还需要理解分数在统计数据中的应用。这样的整体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在系统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及其应用,从而实现深度学习。这种目标导向的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链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所学知识。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变这一现状,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贴近实际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能够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加自然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兴趣点,设定与之相关的教学主题。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实用性[3]。
为了体现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链接,可以将“因数和倍数”“怎样通知最快”“图形的运动(三)”三个章节整合成一个大单元。这个大单元可以围绕“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目标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知识。在“因数和倍数”部分,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与因数和倍数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主题。教师引导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组和排列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因数和倍数的实际应用。在“怎样通知最快”部分,教师可以设计班级活动通知的情景任务,引导学生在这些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图形的运动(三)”部分,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旋转、平移和对称图形运动现象作为教学主题。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设计对称图案、探究物体在运动中的位置变化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图形的运动规律。将这三个章节整合成一个大单元,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系统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创新
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创新在大单元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深度理解大单元的核心主题。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密围绕大单元的教学目标,使作业不仅具有整体性,还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创新,是在大单元教学中实现作业减量不减质、提质增效的重要策略[4]。完成围绕大单元主题设计的作业,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巩固知识,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作业形式,注重作业的科学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学习“观察物体(三)”“探索图形”和“数学广角——找次品”这个大单元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物品质量检测流程的实践性家庭作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文具盒作为检测对象,每个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文具盒进行详细的几何观察,描述文具盒的基本形状、尺寸、对称性以及其他几何特征。在观察记录完成后,学生需要运用“探索图形”章节的知识,对文具盒进行几何分析。学生可以分析文具盒的对称性,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高度,并绘制相应的几何图形。接下来,学生可以检查文具盒的边角是否对齐,表面是否平整,有无明显的形变或裂痕,根据几何标准,识别文具盒的几何缺陷,并记录次品的特征。学生在检测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每个次品的几何缺陷,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四、系统化的大单元知识构建
系统化的大单元知识构建需要教师有效地调整课程教学顺序来巩固学生的知识框架。教师应重点关注知识的内容体系,这不仅包括知识的主体内容,还包括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升学习效果。为了实现系统化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反思,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系统化的大单元知识构建,是实现大单元教学价值的全面体现[5]。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步骤,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计算过程中涉及的数学思维与方法,掌握通分、化简和归一思想。尽管分数的特性有所不同,其加减运算背后却有相似的思维模式。这种数学思想对学生未来学习其他数学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旦学生熟练掌握了通分、化简与归一思想,在未来学习分数乘除法及应用题时会更加游刃有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大单元中的每一个知识背后的数学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通分、化简思想,从而实现大单元教学的目标。
结束语:系统化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够将小学数学知识模块化,使学生能够更系统、深入地掌握各知识点。这种教学策略不仅促进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以及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单元教学强调整体目标导向,关注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在更加自然、实用的学习环境中全面提升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贵龙.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04):72-74.
[2]魏怀思.“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04):96-98.
[3]汪健.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04):23-25.
[4]范菲.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评”实施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11):69-70.
[5]张丽.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1):56-58.
...